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6183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5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该馈电网络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传输结构和移相介质;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结构与所述第二壳体的部分结构之间具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耦合连接。该馈电网络的结构简单、方便装配、容易加工、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0001]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
,特别涉及一种馈电网络、移相器及天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网络的传输速度以及传输带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通信技术也从2G、3G、4G逐渐发展5G,而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的重要组成部,也随着通信技术2G、3G、4G、5G的发展而演进,基站天线由最初的单频、双频逐渐向多频和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演进。馈电网络作为基站天线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改变辐射单元的相位,从而实现天线波束的下倾。
[0003]相关技术中,馈电网络包括封闭的金属腔体、带线和移相介质,带线和移相介质均位于封闭的金属腔体内。封闭的金属腔体包括顶壁、底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其中,顶壁和底壁沿封闭的金属腔体的厚度方向相对设置,左侧壁和右侧壁相对设置在顶壁和底壁的两侧,且顶壁与左侧壁和右侧壁均连接,底壁与左侧壁和右侧壁均连接,以使顶壁、底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形成四边封闭的腔体结构,以防止馈电网络内部的电场向外辐射。
[0004]然而,相关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传输结构和移相介质;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结构与所述第二壳体的部分结构之间具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耦合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挡部;其中,所述隔挡部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隔挡部的第一端靠近所述第一壳体,所述隔挡部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二壳体;所述隔挡部将所述容纳腔分割成多个子容纳腔,每个所述子容纳腔内均设有所述传输结构和所述移相介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具有第二缝隙,所述隔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耦合连接,所述隔挡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电连接;或者,所述隔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电连接,所述隔挡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第二缝隙,所述隔挡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耦合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部包括第一延伸壁;其中,所述第一延伸壁位于所述隔挡部和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耦合连接的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具有第二缝隙,所述隔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耦合连接;所述隔挡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第二缝隙,所述隔挡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耦合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部包括第一延伸壁和第二延伸壁;其中,所述第一延伸壁位于所述隔挡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延伸壁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具有所述第二缝隙,所述第一延伸壁与所述第一壳体耦合连接;所述第二延伸壁位于所述隔挡部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延伸壁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所述第二缝隙,所述第二延伸壁与所述第二壳体耦合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

6任一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绝缘膜;其中,所述第一绝缘膜设置在所述隔挡部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挡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电连接,所述隔挡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电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

6、8中任一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凹槽结构;其中,所述凹槽结构包括顶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分别位于所述顶壁的两端;所述凹槽结构的开口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以使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其中一个包括凹槽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其中另一个为板状结构;
所述凹槽结构的开口与所述板状结构相对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和所述板状结构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结构的所述第一侧壁靠近所述板状结构的一端设有第一延伸部;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另一端沿着所述第一侧壁到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板状结构的部分结构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板状结构之间具有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板状结构耦合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板状结构的一端设有第二延伸部;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另一端沿着所述第一侧壁到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向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板状结构的部分结构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板状结构之间具有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二延伸部和所述板状结构耦合连接。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馈电网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耦合件;其中,所述耦合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连接成“L”形结构;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壳体耦合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中的其中另一个与所述第二壳体耦合连接。1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超超亓浩米孟瑶罗传威贾智利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