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710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楼板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和现浇叠合层,所述现浇叠合层铺设在预制底板上侧,所述预制底板包括基板层和底板钢筋网片,所述底板钢筋网片设置在基板层内部,所述底板钢筋网片上侧纵向通过钢丝绑扎有多个钢筋桁架,所述底板钢筋网片上侧呈矩形设置有多个吊钩,所述底板钢筋网片下侧交叉通过钢丝绑扎有两个第一加强钢筋,所述基板层上表面纵向设置有多个抗剪槽,所述现浇叠合层包括混凝土层和现扎钢筋网片,所述现扎钢筋网片上侧交叉通过钢丝绑扎有两个第二加强钢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提高了叠合板的总体承重性能,同时增强预制底板吊装时稳定性,使得预制底板便于运输。使得预制底板便于运输。使得预制底板便于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楼板
,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因其施工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发展;装配式的发展促进了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而叠合板是工厂化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叠合板是以黄沙、水泥、纸浆为原材料制成基体板材,在基体板材上面安装龙骨,然后把钢筋桁架焊接到龙骨上面,从而制成叠合板,用以代替传统的钢制、铝制、木质模板,而建筑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0003]目前现有的装配式叠合板中预制板内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降低了整体的承重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和现浇叠合层,所述现浇叠合层铺设在预制底板上侧;
[0006]所述预制底板包括基板层和底板钢筋网片,所述底板钢筋网片设置在基板层内部,所述底板钢筋网片上侧纵向通过钢丝绑扎有多个钢筋桁架,所述底板钢筋网片上侧呈矩形设置有多个吊钩,所述底板钢筋网片下侧交叉通过钢丝绑扎有两个第一加强钢筋,所述基板层上表面纵向设置有多个抗剪槽;
[0007]所述现浇叠合层包括混凝土层和现扎钢筋网片,所述现扎钢筋网片上侧交叉通过钢丝绑扎有两个第二加强钢筋。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9]所述底板钢筋网片包括多个第一受力钢筋和多个结构钢筋,多个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和多个结构钢筋呈交错式通过钢丝绑扎固定。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1]所述现扎钢筋网片包括多个第二受力钢筋和第三受力钢筋,多个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和多个第三受力钢筋呈交错式通过钢丝绑扎固定。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3]多个所述吊钩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多个结构钢筋外壁,多个所述吊钩顶点高度均低于钢筋桁架顶点高度。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所述基板层厚度为60

70mm。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7]所述混凝土层厚度为60

70mm。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9]所述抗剪槽深度为5

10mm。
[0020]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的第一加强钢筋和第二加强钢筋,使得增加底板钢筋网片与现扎钢筋网片的横纵向抗压抗剪强度,同时通过设置的抗剪槽,使得提高预制底板与现浇叠合层之间连接的紧密型,提高叠合板的纵向抗剪性能,从而提高了叠合板的总体承重性能。
[0022]2、本技术中,通过呈矩形式设置多个吊钩,使得利于吊装使用,增强吊装时稳定性。
[0023]3、本技术中,通过将吊钩高度设置成低于钢筋桁架高度,使得在运输时可将多个预制底板叠加放置,使上侧预制底板中基板层下表面放置在下侧预制底板中多个钢筋桁架上侧,便于运输。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侧视图;
[002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正视图;
[002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正视图;
[0027]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的滑轨示意图。
[0028]图例说明:
[0029]1、预制底板;101、基板层;102、底板钢筋网片;103、第一加强钢筋;104、钢筋桁架;105、吊钩;106、第一受力钢筋;107、结构钢筋;108、抗剪槽;2、现浇叠合层;201、混凝土层;202、现扎钢筋网片;203、第二受力钢筋;204、第三受力钢筋;205、第二加强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参照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1和现浇叠合层2,预制底板1为工厂制作,现浇叠合层2铺设在预制底板1上侧,通过将预制底板1吊装至建筑屋顶后,在预制底板1上侧铺设现浇叠合层2;
[0032]预制底板1包括基板层101和底板钢筋网片102,基板层101为黄沙、水泥、纸浆为原材料制成,底板钢筋网片102设置在基板层101内部,基板层101浇筑铺设在底板钢筋网片102外侧,底板钢筋网片102上侧纵向通过钢丝绑扎有多个钢筋桁架104,钢筋桁架104由多根钢筋通过钢丝绑扎成型,用于增加叠合板的承重性能,底板钢筋网片102上侧呈矩形设置有多个吊钩105,吊钩105用于吊装预制底板1至建筑屋顶使用,同时多个吊钩105呈矩形在直角处设置,利于吊装使用,增强吊装时稳定性,底板钢筋网片102下侧交叉并通过钢丝绑扎有两个第一加强钢筋103,通过钢丝将两根交叉的第一加强钢筋103绑扎在底板钢筋网片
102下侧,使得增强底板钢筋网片102承重性能,基板层101上表面纵向设置有多个抗剪槽108,抗剪槽108的设置用于提高预制底板1和现浇叠合层2连接的紧密性,使得增加叠合板的纵向抗剪性能;
[0033]现浇叠合层2包括混凝土层201和现扎钢筋网片202,现扎钢筋网片202上侧交叉并通过钢丝绑扎固定有两个第二加强钢筋205,通过钢丝将两根交叉的第二加强钢筋205绑扎在现扎钢筋网片202下侧,使得增强现扎钢筋网片202承重性能。
[0034]底板钢筋网片102包括多个第一受力钢筋106和多个结构钢筋107,多个第一受力钢筋106和多个结构钢筋107呈交错式放置并通过钢丝绑扎,使得基板层101内部的钢筋分布设计合理,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承重性能,现扎钢筋网片202包括多个第二受力钢筋203和第三受力钢筋204,多个第二受力钢筋203和多个第三受力钢筋204呈交错式放置并通过钢丝绑扎,使得混凝土层201内部的钢筋分布设计合理,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承重性能,多个吊钩105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多个结构钢筋107外壁,多个吊钩105顶点高度均低于钢筋桁架104顶点高度,通过将吊钩105顶点高度设置成低于钢筋桁架104高度,使得在运输时可将多个预制底板1叠加放置,使上侧预制底板1中基板层101下表面放置在下侧预制底板1中多个钢筋桁架104上侧,便于运输,基板层101厚度为60

70mm,混凝土层2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包括预制底板(1)和现浇叠合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叠合层(2)设置在预制底板(1)上侧;所述预制底板(1)包括基板层(101)和底板钢筋网片(102),所述底板钢筋网片(102)设置在基板层(101)内部,所述底板钢筋网片(102)上侧纵向设置有多个钢筋桁架(104),所述底板钢筋网片(102)上侧呈矩形设置有多个吊钩(105),所述底板钢筋网片(102)下侧交叉设置有两个第一加强钢筋(103),所述基板层(101)上表面纵向设置有多个抗剪槽(108);所述现浇叠合层(2)包括混凝土层(201)和现扎钢筋网片(202),所述现扎钢筋网片(202)上侧交叉设置有两个第二加强钢筋(20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钢筋网片(102)包括多个第一受力钢筋(106)和多个结构钢筋(107),多个所述第一受力钢筋(106)和多个结构钢筋(10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云涛王树森王华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圣泽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