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1085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38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包含至少一个CAN通讯模块,CAN通讯模块集成于控制芯片内,每个CAN通讯模块均对应有多个CAN收发器,每个CAN通讯模块通过一个受控开关单元电性连接至与其相匹配的多个CAN收发器,每个CAN收发器均电性连接有一路CAN总线网络,受控开关单元接收来自于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并受其控制,借助受控开关单元的通断控制、每个CAN通讯模块可与任一与其相匹配的CAN收发器实现信号传输。本申请实现了对于控制芯片内CAN通讯模块的分时复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芯片资源、有效地控制了硬件成本。有效地控制了硬件成本。有效地控制了硬件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


[0001]本申请涉及通讯
,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

技术介绍

[0002]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是一种有效支持分布式控制和实时控制的串行通信网络,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现场总线之一。CAN总线作为一种多主方式的串行通讯总线,具有结构简单、高位速率、高抗电子干扰性、实现成本低等诸多优点。
[0003]在CAN总线的使用过程中,负载率是评价其运行状态的一项重要参数。具体而言,负载率所表征的是单位时间内CAN总线上的“位流”相对于总线带宽的占比、即CAN总线实际数据传输率与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数据传输率的比值。但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技术人员发现,CAN总线在实际应用中并不适合长期满负载运行,如果想要长时间、稳定地使用CAN总线,那么就需要对CAN总线的负载率进行控制。
[0004]随着各类控制系统日益复杂化,越来越多的设备支持CAN总线通讯,这会使得单一CAN总线上的负载率过高、产生错误帧及数据中断等问题。为避免上述问题,在现阶段的各类控制系统中,普遍会设置有至少两条CAN总线,而这也就意味着,对应的控制芯片内至少需要设置有两个CAN通讯模块。这样一来,就要求系统使用方采购更高规格、带有更多CAN通讯模块的控制芯片,结合目前国内外芯片紧缺的现状,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硬件成本。
[0005]因此,如何提出一种能够充分利用芯片资源、实现控制芯片内CAN通讯模块分时复用的通讯架构,也就成为了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充分利用芯片资源、更大限度地发挥控制芯片内CAN通讯模块的使用价值,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
[0007]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包含至少一个CAN通讯模块,所述CAN通讯模块集成于控制芯片内,每个所述CAN通讯模块均对应有多个CAN收发器,每个所述CAN通讯模块通过一个受控开关单元电性连接至与其相匹配的多个CAN收发器,每个所述CAN收发器均电性连接有一路CAN总线网络,所述受控开关单元接收来自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并受其控制,借助所述受控开关单元的通断控制、每个所述CAN通讯模块可与任一与其相匹配的所述CAN收发器实现信号传输。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控制芯片内的单一CAN通讯模块能够按照实际使用需求、与多个CAN收发器完成选择性电性连接,实现了对于CAN通讯模块的分时复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芯片资源、使得低规格的控制芯片即可满足多台设备同时接入CAN总线通讯的需要,有效地控制了硬件成本。
[0010]优选地,所述控制芯片内设置有第一CAN通讯模块,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对应有
两个所述CAN收发器、分别为第一CAN收发器及第二CAN收发器,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的信号发送端口及信号接收端口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受控开关单元的接入侧端口,所述第一CAN收发器及所述第二CAN收发器二者的信号发送端口及信号接收端口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受控开关单元的接出侧端口。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CAN收发器的高速/低速CAN信号接口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一CAN总线网络,所述第二CAN收发器的高速/低速CAN信号接口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二CAN总线网络。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CAN通讯模块与CAN收发器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了明确,以器件间的连接形式反映了整个CAN通讯架构的布局,使得业内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技术思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使用需求,将低规格的控制芯片应用于复杂功能场景中,拓展方案的实现方式。
[0013]优选地,所述受控开关单元由第一受控开关及第二受控开关构成,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的信号发送端口与所述第一受控开关的不动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的信号接收端口与第二受控开关的不动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受控开关的两个动端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CAN收发器的信号发送端口及所述第二CAN收发器的信号发送端口,所述第二受控开关的两个动端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CAN收发器的信号接收端口及所述第二CAN收发器的信号接收端口。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受控开关单元的一种具体设置形式,通过使用两个受控开关,实现了两个CAN收发器对同一CAN通讯模块的分时复用、达到了本方案的目的。
[0015]优选地,所述受控开关单元由第一光电耦合器、第二光电耦合器、第三光电耦合器以及第四光电耦合器构成,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以及所述第四光电耦合器四者均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电性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一接口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二接口接地,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CAN收发器的信号发送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的信号发送端口电性连接。
[0017]优选地,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一接口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二接口接地,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CAN收发器的信号接收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的信号接收端口电性连接。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的第一接口与VCC电压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的第二接口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CAN收发器的信号发送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三光电耦合器的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的信号发送端口电性连接。
[0019]优选地,所述第四光电耦合器的第一接口与VCC电压端电性连接,所述第四光电耦合器的第二接口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输出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四光电耦合器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二CAN收发器的信号接收端口电性连接,所述第四光电耦合器的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的信号接收端口电性连接。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受控开关单元的另一种、更为具体的设置形式,通过使用四个光电耦合器,同样实现了两个CAN收发器对同一CAN通讯模块的分时复用,这一
设置形式在控制效果方面更为可靠、稳定。
[0021]综上所述,本申请至少包含如下有益效果:
[0022]本申请通过对受控开关单元的使用,使得控制芯片内的单一CAN通讯模块能够按照实际使用需求、与多个CAN收发器完成选择性电性连接,实现了对于CAN通讯模块的分时复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控制芯片的片内资源;可以说,本申请在保证了多台设备同时接入CAN总线通讯、实现设备各自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了系统使用方的硬件成本。
[0023]同时,本申请还为CAN通讯资源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包含至少一个CAN通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CAN通讯模块集成于控制芯片(1)内,每个所述CAN通讯模块均对应有多个CAN收发器,每个所述CAN通讯模块通过一个受控开关单元电性连接至与其相匹配的多个CAN收发器,每个所述CAN收发器均电性连接有一路CAN总线网络,所述受控开关单元接收来自于所述控制芯片的控制信号并受其控制,借助所述受控开关单元的通断控制、每个所述CAN通讯模块可与任一与其相匹配的所述CAN收发器实现信号传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1)内设置有第一CAN通讯模块(2),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对应有两个所述CAN收发器、分别为第一CAN收发器(31)及第二CAN收发器(32),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的信号发送端口及信号接收端口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受控开关单元的接入侧端口,所述第一CAN收发器(31)及所述第二CAN收发器(32)二者的信号发送端口及信号接收端口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受控开关单元的接出侧端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AN收发器(31)的高速/低速CAN信号接口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一CAN总线网络(41),所述第二CAN收发器(32)的高速/低速CAN信号接口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二CAN总线网络(4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控开关单元由第一受控开关(51)及第二受控开关(52)构成,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的信号发送端口与所述第一受控开关(51)的不动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CAN通讯模块(2)的信号接收端口与第二受控开关(52)的不动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受控开关(51)的两个动端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CAN收发器(31)的信号发送端口及所述第二CAN收发器(32)的信号发送端口,所述第二受控开关(52)的两个动端分别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CAN收发器(31)的信号接收端口及所述第二CAN收发器(32)的信号接收端口。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分时复用的CAN通讯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新兵蒋中曹希陆协和郭庆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海格电控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