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持内镜装置,包括图像采集器及与所述图像采集器电连接的显示器,所述显示器用于显示所述图像采集器采集的图像信息,还包括:手柄,包括第一端及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固定钩,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端,另一端设有用于固定泪管的钩子;所述图像采集器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图像采集器的采集端朝向所述钩子设置;所述显示器设于所述第二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手持内镜装置通过将图像采集器与固定钩集成到一端,能够采用图像采集器对鼻腔内进行观察,同时还能够采用固定钩对鼻腔内的泪管进行固定,无需多人操作,医生也可单独将人工泪管取出,操作简单。操作简单。操作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持内镜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泪管清理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内镜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为了充分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那就必须要先了解一下人体的泪液系统的解剖学及生理学。泪腺的眼窝部分位于颞部眼窝处,用于产生泪膜的泪液层。泪管从泪腺的眼窝部分穿过相邻的睑泪腺,在上部终端处排空。上下眼睑内的小辅助泪腺也可产生泪液。泪液浸没眼睛的表面,然后排入到上下中部眼睑的泪孔及泪管内。泪液从泪管流入泪囊内,并沿鼻泪管进入鼻内。
[0003]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会导致鼻泪管堵塞。当鼻泪管发生堵塞时,泪液无法从眼睛表面经由泪液系统排入鼻内。泪液会充满眼框,并从眼睑溢出到面部上。患者必须不停地用纸巾擦拭眼睛。此外,泪液滞留在泪囊内后,便会滋生细菌,在许多情况下泪囊会受到感染(泪囊炎)。泪囊炎会使泪囊肿胀发红,产生疼痛。脓液会从泪囊内渗出并不断地遮盖住眼睛。此时抗菌素对泪囊炎无效,只能暂时控制感染,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可改善这一状况。
[0004]如图1所示,目前鼻泪管堵塞可以通过泪囊鼻腔造口术进行解决。但由于患者在进行泪囊鼻腔造口术后,其鼻腔内分泌物增多,鼻黏膜容易在吻合口处修复生长出新的鼻黏膜,从而阻塞吻合口,这会导致手术失败,故需要经常到医院复查。如果是到医院复查术后情况,需要采用如图2所示的鼻内镜对鼻腔进行检查。而如果是需要取人工泪管,则需要采用鼻窥镜对鼻腔内进行观察,同时还需要用如图3所示的钩子对鼻腔内的泪管进行固定,以实现取出泪管的目的,需要多人操作,十分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手持内镜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取人工泪管,需要用鼻窥镜对鼻腔内进行观察,同时还需要用钩子对鼻腔内的泪管进行固定,以实现取出泪管的目的,需要多人操作,十分繁琐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公开一种手持内镜装置,包括图像采集器及与图像采集器电连接的显示器,显示器用于显示图像采集器采集的图像信息,还包括:手柄包括第一端及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固定钩的一端设于第一端,另一端设有用于固定泪管的钩子;图像采集器设于第一端,图像采集器的采集端朝向钩子设置;显示器设于第二端。
[0007]进一步的,手持内镜装置还包括转动座,转动座设置于第一端与固定钩和/或图像采集器之间,转动座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端。
[0008]进一步的,固定钩可拆卸地连接于转动座远离手柄的一端。
[0009]进一步的,固定钩的一端设有卡接块,卡接块上设有卡接凸起;转动座远离手柄的一端设有凹槽,凹槽内的侧壁上设有与卡接凸起相适配的卡接槽;通过将卡接凸起设置于卡接槽内的方式,实现了固定钩与转动座的可拆卸连接。
[0010]进一步的,卡接块上设有U型槽。
[0011]进一步的,固定钩采用透明材料制成,且钩子内设有标记线。
[0012]进一步的,手柄包括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可拆卸连接;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形成有过线腔;第一外壳和/或第二外壳上设有配重块,配重块位于过线腔内。
[0013]进一步的,显示器通过铰接件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端。
[0014]进一步的,铰接件的一端设有铰接孔,铰接件的另一端固定于显示器的一侧面;第二端设有铰接凸起,铰接凸起与铰接孔相适配;通过将铰接凸起设置于铰接孔内的方式,实现了显示器与第二端的转动连接。
[0015]本技术提供的手持内镜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0016]1、本技术公开的手持内镜装置通过将图像采集器与固定钩集成到一端,能够采用图像采集器对鼻腔内进行观察,同时还能够采用固定钩对鼻腔内的泪管进行固定,无需多人操作,医生也可单独将人工泪管取出,操作简单。本技术公开的手持内镜装置属于便携式设备,不仅占地面积小、便于存放,同时也便于医生的携带。
[0017]2、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组合成手柄时,第一外壳上的配重块与第二外壳上的配重块对称设置,能够进一步优化手柄的重量,也能进一步平衡手柄与显示器的重量。
[0018]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0019]一个或一个以上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视为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0020]图1是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图一;
[0021]图2是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图二;
[0022]图3是本技术的
技术介绍
图三;
[0023]图4是本技术一种手持内镜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一种手持内镜装置的手柄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一种手持内镜装置的手柄的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0026]图7是图6的A部放大图;
[0027]图8是本技术一种手持内镜装置的固定钩、图像采集器及转动座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9是图8的B部放大图;
[0029]图10是图8的C部放大图;
[0030]图11是图8的D部放大图;
[0031]图12是本技术一种手持内镜装置的显示器与铰接件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2]图13是本技术一种手持内镜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
[0034]1、手柄;11、第一外壳;12、第二外壳;13、过线槽;14、过线腔;15、配重块;16、第一端;17、第二端;18、弧形缺口;19、限位槽;2、固定钩;21、钩子;22、卡接块;23、卡接凸起;24、
U型槽;25、标记线;3、图像采集器;31、采集端;32、接线端;33、照明模块;4、显示器;41、显示外壳;42、充电孔;43、显示屏;44、开关;45、过线孔;5、转动座;51、限位边沿;52、凹槽;53、卡接槽;6、铰接件;61、铰接孔;62、固定孔;7、铰接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0036]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0037]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内镜装置,包括图像采集器(3)及与所述图像采集器(3)电连接的显示器(4),所述显示器(4)用于显示所述图像采集器(3)采集的图像信息,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1),包括第一端(16)及与所述第一端(16)相对设置的第二端(17);固定钩(2),一端设于所述第一端(16),另一端设有用于固定泪管的钩子(21);所述图像采集器(3)设于所述第一端(16),所述图像采集器(3)的采集端(31)朝向所述钩子(21)设置;所述显示器(4)设于所述第二端(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内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座(5),设置于所述第一端(16)与所述固定钩(2)和/或所述图像采集器(3)之间;所述转动座(5)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端(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内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钩(2)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转动座(5)远离所述手柄(1)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持内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钩(2)的一端设有卡接块(22),所述卡接块(22)上设有卡接凸起(23);所述转动座(5)远离所述手柄(1)的一端设有凹槽(52),所述凹槽(52)内的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卡接凸起(23)相适配的卡接槽(53);通过将所述卡接凸起(23)设置于所述卡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静,李满梅,韩毳,郝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