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分流的信号可比较微流控盘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4112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三分流的信号可比较微流控盘片,包括盘片、盘片固定槽和五组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包括一号微通道进样口、二号微通道进样口、样品合并通道、样品混合缓冲通道、分流腔、一号分流通道、二号分流通道、三号分流通道、一号检测口、二号检测口、三号检测口;所述一号、二号微通道进样口与样品合并通道、样品混合缓冲通道、分流腔依次连接,分流腔另一端与一号、二号、三号分流通道连接,三个分流通道分别与三个检测口连接;本专利能够实现同时检测五组检测单元的溶液,且每组溶液可得到三份检测结果,提高检测效率,减少偶然误差对结果的影响;同时样品混合缓冲通道的回形弯道提高空间利用率,还可使溶液充分混合反应。还可使溶液充分混合反应。还可使溶液充分混合反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三分流的信号可比较微流控盘片


[0001]本技术涉及微流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三分流的信号可比较微流控盘片。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芯片技术是把生物、化学等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具有流程简便、高通量、低消耗等优势,适配于多种检测仪器,可用于各种即时分析。
[0003]在目前的微流控检测领域中,仍存在通道结构简单导致样品混合不充分、通道结构空间利用率较低、对于同一种待测样品反应后的检测只能得到一份对应的检测结果等问题;如申请号为201620379853.5,专利名称为一种基于纳米银阵列的SERS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的技术专利,一次混合操作后在小方槽内只能得到该样品对应的一份检测结果,再次检测受操作、检测环境等因素造成检测结果的偶然误差影响较大,可重复性较低,同时其结构空间利用率不高,由于其微通道过于简单,样品也无法得到充分混合;如申请号为202111058453.6,专利名称为一种可多步时序反应的微流控芯片、微流控方法及其应用的专利技术专利,只有一个主体的反应单元,芯片空间利用率不高,只能得到一种溶液反应后的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三分流的信号可比较微流控盘片,其目的在于使样液充分反应混合,提高盘片的空间利用率,同时对五组样液进行混合反应并检测,且每组溶液得到三份检测结果,可对比剔除差异较大的结果,减少因操作原因和环境不同带来的偶然误差。/>[0005]本技术所采用技术方案为:基于三分流的信号可比较微流控盘片,包括盘片(1)、盘片固定槽(2)和五组检测单元,所述盘片固定槽(2)位于盘片(1)中心处,所述五组检测单元结构相同,沿盘片半径等角度分布;所述的检测单元包括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样品合并通道(5)、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分流腔(7)、一号分流通道(8)、二号分流通道(9)、三号分流通道(10)、一号检测口(11)、二号检测口(12)、三号检测口(13);所述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分布于盘片固定槽(2)外侧;所述样品合并通道(5)形状为Y型,且与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连接;所述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由三个回形弯道组成,且其前三处平行于盘片圆形边缘的通道的长度依次加长;所述分流腔(7)一端与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连接,另一端与一号分流通道(8)、二号分流通道(9)、三号分流通道(10)连接;所述一号分流通道(8)与一号检测口(11)连接,二号分流通道(9)与二号检测口(12)连接,三号分流通道(10)与三号检测口(13)连接。
[0006]所述的样品合并通道(5)、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一号分流通道(8)、二号分流通
道(9)、三号分流通道(10)的直径为1μm~200μm。
[0007]所述的盘片(1)的材料为PDMS。
[0008]所述的一号分流通道(8)和二号分流通道(9)所在直线夹角为20度,二号分流通道(9)和三号分流通道(10)所在直线夹角为20度。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0]1.设置有五组检测单元,可同时检测五组待测样液混合后的结果,提高了检测效率。
[0011]2.每个检测单元中的样液充分混合后被分流为三份,可同时得到同一份混合溶液的三份检测结果,可对比剔除差异较大的结果,减少了因操作原因和环境不同带来的偶然误差。
[0012]3.样品混合缓冲通道由三个回形弯道组成,且其前三处平行于盘片圆形边缘的通道的长度依次加长,使整体呈扇形,盘片的空间利用率较高,且溶液合并后,经过样品混合缓冲通道可以得到充分混合反应。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正面结构图;
[0015]图2是检测单元的结构放大图;
[0016]图中,1为盘片、2为盘片固定槽、3为一号微通道进样口、4为二号微通道进样口、5为样品合并通道、6为样品混合缓冲通道、7为分流腔、8为一号分流通道、9为二号分流通道、10为三号分流通道、11为一号检测口、12为二号检测口、13为三号检测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图1、图2中,基于三分流的信号可比较微流控盘片,包括盘片1、盘片固定槽2和五组检测单元,所述盘片固定槽2位于盘片1中心处,所述五组检测单元结构相同,沿盘片半径等角度分布;一组检测单元包括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样品合并通道5、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分流腔7、一号分流通道8、二号分流通道9、三号分流通道10、一号检测口11、二号检测口12、三号检测口13;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分布于盘片固定槽2外侧;样品合并通道5形状为Y型,且分别与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连接,能够将两种样液合并混合;所述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由三个回形弯道组成,且其前三处平行于盘片圆形边缘的通道的长度依次加长,整体呈扇形,管道充分利用盘片空间的同时,让样液能够得到充分混合反应;分流腔7一端与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连接,另一端与一号分流通道8、二号分流通道9、三号分流通道10连接;一号分流通道8与一号检测口11连接,二号分流通道9与二号检测口12连接,三号分流通道10与三号检测口13连接,并且一号分流通道8和二号分流通道9所在直线夹角为20度,二号分流通道9和三号分流通道10所在直线夹角为20度;并且样品合并通道5、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一号分流通道8、二号分流通道9、三号分流通道10的直径为1μm~200μm。
[0018]基于三分流的信号可比较微流控盘片的工作过程:将待测样液与助检试剂分别从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注入。将盘片放入离心机,通过盘片固定槽2固定,
设定好离心速度与旋转方向后启动,待测样液与助检试剂于样品合并通道5合并,于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充分混合反应,混合样液通过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的三个回形弯道后到达分流腔7,再被分流为三份后分别通过一号分流通道8、二号分流通道9、三号分流通道10到达一号检测口11、二号检测口12、三号检测口13;将光谱仪依次对准三个检测口检测,可以得到同一溶液的三份检测结果,后续可再对5
×
3个结果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三分流的信号可比较微流控盘片,包括盘片(1)、盘片固定槽(2)和五组检测单元,所述盘片固定槽(2)位于盘片(1)中心处,所述五组检测单元结构相同,沿盘片半径等角度分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检测单元包括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样品合并通道(5)、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分流腔(7)、一号分流通道(8)、二号分流通道(9)、三号分流通道(10)、一号检测口(11)、二号检测口(12)、三号检测口(13);所述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分布于盘片固定槽(2)外侧;所述样品合并通道(5)形状为Y型,且与一号微通道进样口(3)、二号微通道进样口(4)、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连接;所述样品混合缓冲通道(6)由三个回形弯道组成,且其前三处平行于盘片圆形边缘的通道的长度依次加长;所述分流腔(7)一端与样品混合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亦舒黄杰王会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