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漏油的新型油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3654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33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漏油的新型油仓结构,包括油杯和雾化模组,所述油杯内为储油腔,所述雾化模组包括雾化管以及设置在雾化管内的发热丝和若干导油棉,所述发热丝位于雾化管的下端,所述导油棉设置在发热丝的两端,所述雾化管的上端设有若干第一气流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雾化管上端设置若干第一气流通道,使用是油杯内部通过雾化管上端的第一气流通道和下端的导油棉形成内部气流循环,从而避免储油腔上端与下端的气压形成气压差,进而有效避免储油腔内的油体漏出;另一方面通过在储油腔内设置储油棉,利用储油棉自身对油体的吸附力进行锁住油体,保证油体在储油腔内,进一步有效避免油体漏出,进而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用性和使用寿命。使用寿命。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漏油的新型油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油仓
,具体是一种防漏油的新型油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一样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它是通过雾化等手段,将尼古丁等变成蒸汽后,让用户吸食的一种产品。其中电子烟内的油仓作为电子烟的主要零部件,油仓的质量也是测评电子烟整体质量和使用体验的重要参考标准。然后大气压相对于油仓的内部空间时,此时油仓厨余负压环境状态,从而导致油仓内部的油烟挤出并造成漏油的现象发生,从油仓漏出的油体一方面会对电子烟内的雾化装置、咪头等造成损坏,另一方面电子烟会溢出至电子烟表面等,不仅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还降低了电子烟的整体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漏油的新型油仓结构,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前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防漏油的新型油仓结构,包括油杯和雾化模组,所述油杯内为储油腔,所述雾化模组设置在储油腔中间,所述雾化模组包括雾化管以及设置在雾化管内的发热丝和若干导油棉,所述发热丝位于雾化管的下端,所述导油棉设置在发热丝的两端,所述导油棉的一端与发热丝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雾化管并延伸至储油腔内,所述雾化管的上端设有若干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一端与储油腔相连通、另一端与雾化管内部相连通。
[0006]进一步的,所述储油腔内填充有储油棉,所述储油棉的顶端位于第一气流通道的上方。
[0007]进一步的,所述储油腔的上端为开口结构,所述油杯的上端内嵌有上密封件,所述上密封件的顶端设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雾化管的上端与第二气流通道相连通。
[0008]进一步的,所述油杯的底端设有下密封件,所述下密封件与油杯相螺接。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雾化管上端设置若干第一气流通道,使用是油杯内部通过雾化管上端的第一气流通道和下端的导油棉形成内部气流循环,从而避免储油腔上端与下端的气压形成气压差,进而有效避免储油腔内的油体漏出;另一方面通过在储油腔内设置储油棉,利用储油棉自身对油体的吸附力进行锁住油体,保证油体在储油腔内,进一步有效避免油体漏出,进而提高本技术的实用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0]图1: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本申请图1中A的放大图;
[0012]图3:本申请的气流循环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
[0014]1、油杯;11、储油腔;12、储油棉;
[0015]2、雾化模组;21、雾化管;211、第一气流通道;22、发热丝;23、导油棉;
[0016]3、上密封件;31、第二气流通道;
[0017]4、下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本实用具体实施例1:请参阅图1

图2,包括油杯1和雾化模组2,油杯1内为储油腔11,雾化模组2设置在储油腔11中间,雾化模组2包括雾化管21以及设置在雾化管21内的发热丝22和若干导油棉23,发热丝22位于雾化管21的下端,使用时发热丝22与电子烟的开关连接并通过开关控制发热丝22的发热情况,导油棉23设置在发热丝22的两端,导油棉23的一端与发热丝22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雾化管21并延伸至储油腔11内,可通过导油棉23将储油腔11内的油传导至发热丝22上进行雾化,雾化管21的上端设有两个第一气流通道211,第一气流通道211的一端与储油腔11相连通、另一端与雾化管21内部相连通,因此使用时储油腔11上端气流可通过第一气流通道211传递至雾化管21内,由于导油棉23的棉结构为孔状结构,因此气流在雾化管21下端可经下端的导油棉23传递至储油腔11下端,从而形成气流的循环。形成气流循环能维持油杯1内部的气流稳定结构,进而避免因出现气压差导致漏油等现象发生。
[0020]储油腔11内填充有储油棉12,储油棉12的顶端位于第一气流通道211的上方,利用储油棉12自身对油体的吸附力进行锁住油体,保证油体在储油腔11内,进一步有效避免油体从第一气流通道211处漏出。
[0021]储油腔11的上端为开口结构,油杯1的上端内嵌有上密封件3,上密封件3的顶端设有第二气流通道31,雾化管21的上端与第二气流通道31相连通,雾化管21内产生的烟雾可穿过第二气流通道31传送到用户端。油杯1的底端设有下密封件4,下密封件4与油杯1相螺接。通过设置上密封件3和下密封件4进一步保证储油腔11的上端和下端的密封性,降低漏油的情况发生。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在雾化管上端设置若干第一气流通道,使用是油杯内部通过雾化管上端的第一气流通道和下端的导油棉形成内部气流循环,从而避免储油腔上端与下端的气压形成气压差,进而有效避免储油腔内的油体漏出;另一方面通过在储油腔内设置储油棉,利用储油棉自身对油体的吸附力进行锁住油体,保证油体在储油腔内,进一步有效避免油体漏出,进而提高本技术的实用性和使用寿命。
[0023]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前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前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申请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4]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漏油的新型油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杯和雾化模组,所述油杯内为储油腔,所述雾化模组设置在储油腔中间,所述雾化模组包括雾化管以及设置在雾化管内的发热丝和若干导油棉,所述发热丝位于雾化管的下端,所述导油棉设置在发热丝的两端,所述导油棉的一端与发热丝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雾化管并延伸至储油腔内,所述雾化管的上端设有若干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的一端与储油腔相连通、另一端与雾化管内部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艳林黄伟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德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