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压充电拓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充电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升降压充电拓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充电领域中,尤其是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情况下,通常都是采用降压对电池进行充电,但是,采用降压的方式,通常都要求输入电压比电池电压高。
[0003]如现有技术中公开的公告号为CN112003472B,名称为降压式变换电路的文件中主要公开了包括: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电源连接,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感的输入端和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的第二端接地,电感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容和负载连接,第一电容接地;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连接;第一开关用于控制电源向降压式变换电路提供第一电压,电感和第一电容用于向负载提供第二电压,控制模块用于根据当前周期降压式变换电路进入非连续导通模式DCM的第一时间,控制下一个周期内电源向降压式变换电路的提供第一电压的第二时间,其中,降压式变换电路进入DCM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同时断开,提高了降压式变换电路输出电压的精度,但是,要求输入电压比电池电压高,对输入电压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压充电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升降压模块,用于将输入的宽电压升压/降压得到第一电压;第一拓扑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压进行调节得到对第一电池组充电的第一充电电压;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充电电压和控制器输出的第一电信号控制第一拓扑模块的调节端;第一开关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的第二电信号和第三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拓扑模块是否向第一电池组输入第一充电电压;所述升降压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输入电压,输出端连接第一拓扑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拓扑模块的输出端,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拓扑模块的调节端;所述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均连接控制器,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三输入端连接第一拓扑模块的输出端,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用于连接第一电池组,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升降压模块的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压充电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拓扑模块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一场效应管、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十二电阻;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作为第一拓扑模块的调节端连接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通过第一电感连接升降压模块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还依次通过第一电感和第一电容接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通过第二电容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还通过第二电感接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通过第三电容接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作为第一拓扑模块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和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三输入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压充电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包括:第二芯片、第二场效应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四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和第十一电阻;所述第二芯片的第一脚并联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后连接第一拓扑模块的输出端,第二芯片的第一脚通过第四电阻接地;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还通过第一电阻连接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依次通过第三电阻和第五电阻连接第一拓扑模块的输出端,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芯片的第十六脚通过第四电容接地,第二芯片的第十六脚通过第七电阻用于连接第一电池组的阴极,第二芯片的第十二脚通过第八电阻连接第一供电电压端,第二芯片的第十一脚连接第十二脚,第二芯片的第九脚连接第二芯片的第十脚,第二芯片的第九脚通过第九电阻分别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芯片的第十二脚;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电阻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均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压充电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包括:第三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开关、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和第二十电阻;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第一开关模块的第三输入端与第一拓扑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第十六电阻连接其源极,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五电阻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第一电池组的阳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三电阻连接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四电阻接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第一电池组的阴极,第一开关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第十七电阻连接其源极,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第二十电阻连接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八电阻连接控制器的第三输出端,第四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九电阻接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升降压模块的输入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压充电拓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拓扑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电压进行调节得到对第二电池组充电的第二充电电压;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充电电压和控制器输出的第四电信号控制第二拓扑模块的调节端;第二开关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器的第五电信号和第六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二拓扑模块是否向第二电池组输入第二充电电压;所述升降压模块的输出端还连接第二拓扑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二拓扑模块的输出端,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拓扑模块的调节端;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均连接控制器,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三输入端连接第二拓扑模块的输出端,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用于连接第二电池组,第二开关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升降压模块的输入端。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压充电拓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勇锋,陈楚桂,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联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