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展柔性卫星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0889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展柔性卫星及其制备方法,该卫星包括高强度的柔性薄膜、功能模块、传输电路以及铰接部;该柔性薄膜作为可折展柔性卫星的承载平台;该功能模块设置在单层柔性薄膜上/或多层柔性薄膜之间并且相互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作为折痕区域;该传输电路用于连接折痕区域两侧的功能模块;该铰接部设置在缝隙中,且能够在施加能量时变形以实现卫星的在轨展开;该卫星能够沿第一、二方向折叠,以实现小体积收纳运输和大面积展开;该方法包括卫星模块离散化、独立扁平化和/或柔性化、以及平布、封装、折叠、加固设计;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折纸原理设计卫星主体折展样式,实现卫星的大折展比折叠收纳,突破现有卫星主体体积大、折展比低等难题。等难题。等难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展柔性卫星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卫星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提出一种可折展柔性卫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代小卫星在通讯、遥感、电子、侦察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以往的大卫星相比,小卫星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新技术含量高、研制周期短(一年左右)、研制经费低(数千万人民币量级)、生产和发射成本低、分布式组网形成“虚拟大卫星”等诸多优势。受到航天、军事、工业及普通研究机构的普遍关注,成为当前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并显示出良好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0003]然而,小卫星平台的发展依然是受现有材料技术的制约,现阶段一些先进材料技术上的突破,对于卫星平台的革命性创新提供了基础。卫星平台构型经历了从金属球体到金属立方体的发展,主要包括箱板结构、框架式结构、堆叠式结构等三维结构,虽然金属材料在卫星结构的刚度有所提高,但是三维容积利用率较低。同时,现有卫星研制周期长、功能分散、模块复杂、占用体积大,导致研制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火箭空间利用率低,从而不利于批量化发射。另一方面,各国卫星的蓬勃发展,太空轨道资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展柔性卫星,其特征在于:该可折展柔性卫星包括高强度的柔性薄膜、功能模块、传输电路以及铰接部;所述柔性薄膜作为可折展柔性卫星的承载平台;所述功能模块为一对多拆分后离散分布且独立扁平化和/或柔性化设计的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设置在单层柔性薄膜上/或多层柔性薄膜之间;所述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作为可折展柔性卫星的折痕区域;所述传输电路用于连接折痕区域两侧的功能模块;所述铰接部设置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缝隙中,且能够在施加能量时变形以实现卫星的在轨展开;所述卫星能够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折叠,以实现小体积收纳运输和大面积展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折展柔性卫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展柔性卫星还包括推进器、该推进器布设在高强度柔性薄膜的中心以及上下左右对称位置,用于实现卫星在空间内的姿势和/或轨道调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展柔性卫星,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部的材料可以为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材料以及复合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展柔性卫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为采用叠层技术或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且厚度为厘米级的平薄化模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折展柔性卫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电路布设在相邻两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折痕区域的柔性薄膜表面上、且传输电路的长度大于该折痕区域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折展柔性卫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展柔性卫星,在地面上,通过充分的折叠使得卫星体积最小化,达到火箭发射筒直径相配合的要求;在太空中,通过采用环境辐射、冷热交替、电磁和/或电加热形式中的一种对所述铰接部施加能量,实现卫星的在轨展开;所述最小化既是卫星的展开面积为米级、展开的厚度为厘米级、折叠尺寸为分米级。7.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瑞王之英姜恒陈猛徐文帅赵玲玲刘屹东李凯赵建福闵永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