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08000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包括间隔棒本体,间隔棒本体的外周同轴套设有用于对间隔棒本体起静电屏蔽作用的外屏蔽环,间隔棒本体包括框架和与框架相连的若干线夹,外屏蔽环位于所有线夹的外围,外屏蔽环与框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间隔棒本体采用现有结构的间隔棒,外屏蔽环相对与现有的线夹而言,具有曲率较小的特点,同时该外屏蔽环能够均匀电场分布、降低间隔棒表面场强,能够对其内部结构产生静电屏蔽,因此可大幅度地降低间隔棒本体表面的场强,改善间隔棒本体的电气性能,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满足高海拔地区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要求。电工程防晕要求。电工程防晕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高压输电
,具体涉及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

技术介绍

[0002]导线间隔棒是指安装在分裂导线上,固定各分裂导线间的间距,以防止导线互相鞭击、抑制微风振动和次档距振荡的金具,已成为电网中最为常见的电力金具之一。
[0003]用于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导线间隔棒,既要求在机械性能上其线夹须有足够的握力,且在长期运行中不允许松动,整体强度须能耐受线路短路时各分裂导线的向心力和在长期振动下的疲劳;又要求导线间隔棒具有合理的结构,以降低其表面电场强度,使得其在电气性能上能够适应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气压降低,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中金具易起晕、起晕电压低的特点。
[0004]现有的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用多分裂(如四分裂以上、六分裂)导线间隔棒多为常规的多边形结构,其结构主要包括框架和线夹两部分。常规结构的导线间隔棒中,其框架可起到机械支撑的作用,能够保证间隔棒具有足够的握力和向心力。然而,由于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高,常规结构的导线间隔棒线夹外表面曲率半径不够,其表面电场分布极不均匀,表面场强较高,易发生电晕放电。即使注意和改善常规结构导线间隔棒的加工工艺,对其线夹表面进行倒角和平滑处理,其效果仍不显著;若给常规结构的导线间隔棒加装管状防晕环,又将增大间隔棒自重。常规导线间隔棒用在常规海拔地区的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尚可,但若用在高海拔地区的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则无法满足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本专利技术能够在高海拔地区的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中,满足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要求。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包括间隔棒本体,间隔棒本体的外周同轴套设有用于对间隔棒本体起静电屏蔽作用的外屏蔽环,间隔棒本体包括框架和与框架相连的若干线夹,外屏蔽环位于所有线夹的外围,外屏蔽环与框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外屏蔽环的整体形状为圆形,外屏蔽环的截面形状为一段光滑的弧形。
[0009]优选的,外屏蔽环的截面形状为一段劣弧。
[0010]优选的,外屏蔽环采用中空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间隔棒本体的周向上均匀分布至少两个,每个第一连接结构位于相邻的两个线夹的对称面处。
[0012]优选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与外屏蔽环内侧壁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与框架连接的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外屏蔽环采用分体式的,外屏蔽环包括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外屏蔽环段,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外屏蔽环段共同围成所述外屏蔽环,相邻两个外屏蔽环段的邻端与框架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固定连接。
[0014]优选的,外屏蔽环段的端面为一光滑的表面,相邻两个外屏蔽环段邻端的端面接触;
[0015]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与外屏蔽环段端部内侧壁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与框架连接的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固定连接。
[0016]优选的,相邻两个外屏蔽环段邻端的端面所接触的部位设为平面,该平面与其在外屏蔽环段上相邻的部位通过光滑的弧面过渡连接。
[0017]优选的,所述间隔棒本体的分裂数为四个以上。
[001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9]本专利技术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中,间隔棒本体采用现有结构的间隔棒,本专利技术在间隔棒本体的外周同轴套设有用于对间隔棒本体起静电屏蔽作用的外屏蔽环,该外屏蔽环相对与现有的线夹而言,具有曲率半径较大的特点,同时该外屏蔽环能够均匀电场分布、场强较低,能够对其内部结构(即间隔棒本体)产生静电屏蔽,因此可大幅度地降低间隔棒本体表面的场强,改善间隔棒本体的电气性能,使得本专利技术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能够满足高海拔地区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要求。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间隔棒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外屏蔽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间隔棒本体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线夹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沿某一线夹径向的剖面图(图中显示线夹、外屏蔽环及导线)。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a)为本专利技术图1所示导线间隔棒扣合部电场分布图;图8(b)为本专利技术图1所示导线间隔棒屏蔽环主体电场分布图。
[0028]图9(a)为本专利技术图7所示导线间隔棒扣合部电场分布图;图9(b)为本专利技术图7所示导线间隔棒屏蔽环主体电场分布图。
[0029]图10为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中三维仿真计算得到的常规结构六分裂导线间隔棒(即图7去掉外屏蔽环)的表面电场云图。
[0030]图中:1、外屏蔽环;1

1、外屏蔽环段;2、框架;3、线夹;4、扣合部;5、导线,6、第一连
接板;7、第二连接板;8、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
[0032]参见图1、图2和图7,本专利技术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包括间隔棒本体,间隔棒本体的外周同轴套设有用于对间隔棒本体起静电屏蔽作用的外屏蔽环1,间隔棒本体包括框架2和与框架2相连的若干线夹3,外屏蔽环1位于所有线夹3的外围,外屏蔽环1与框架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中,框架2和第一连接结构能够为外屏蔽环1起到机械支撑的作用,能够保证本专利技术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具有足够的向心力和握力,防止因导线受风而产生的导线舞动和互相鞭击,抑制微风振动和次档距振荡。框架2为间隔棒常用的圆环结构,该结构的框架2可使导线间隔棒受力更均匀,改善间隔棒的机械性能。
[0033]参见图1、图3和图7,,外屏蔽环1的整体形状为圆形,见图6,外屏蔽环1的截面形状为一段光滑的弧形,光滑的弧形能够使得外屏蔽环1能够均匀电场,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
[0034]参见图6,外屏蔽环1的截面形状为一段劣弧,以图6所示方位为例,外屏蔽环1左右两侧要位于线夹3的左右两侧,要能够将线夹3在上下方向覆盖住,这样既能保证外屏蔽环1对线夹3起到较好的屏蔽效果,同时还能够避免外屏蔽环1与导线5的安装位置发生干涉。外屏蔽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棒本体,间隔棒本体的外周同轴套设有用于对间隔棒本体起静电屏蔽作用的外屏蔽环(1),间隔棒本体包括框架(2)和与框架(2)相连的若干线夹(3),外屏蔽环(1)位于所有线夹(3)的外围,外屏蔽环(1)与框架(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其特征在于,外屏蔽环(1)的整体形状为圆形,外屏蔽环(1)的截面形状为一段光滑的弧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其特征在于,外屏蔽环(1)的截面形状为一段劣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其特征在于,外屏蔽环(1)采用中空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在间隔棒本体的周向上均匀分布至少两个,每个第一连接结构位于相邻的两个线夹(3)的对称面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超/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防晕用薄壁外环型导线间隔棒,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结构包括与外屏蔽环(1)内侧壁连接的第一连接板(6)和与框架(2)连接的第二连接板(7),第一连接板(6)与第二连接板(7)之间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超/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鹏张军王慧萍谢梁彭宗仁贾迪李晓艳李瑶琴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南京线路器材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