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0715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新基层,旧路面的旧基层的侧部延伸填筑形成新基层,新旧基层的交接处的上部形成有反挖槽,反挖槽的槽口处的相对两侧壁形成有容置缺口;第一混凝土,灌注于反挖槽和容置缺口中以固结形成卸力板;多根预制支承柱,其下端锚固于容置缺口中的第一混凝土中,其上端伸至容置缺口的上方;第二混凝土,旧面层的侧部开设有破除缺口,第二混凝土浇筑于新基层和破除缺口中以固结形成新面层,预制支承柱的上端埋设于第二混凝土中;多根传力杆,埋设于新面层中且横跨设置于交接处的上方。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的旧路拓宽施工的路面结构容易形成错台、起拱等路面病害的问题。起拱等路面病害的问题。起拱等路面病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旧路拓宽施工中,由于新旧路基的沉降不均匀,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路基的塑性累积变形持续增长,新旧路基的变形差异通过基层反射,致使面层开裂,影响路面的使用。反射裂缝处雨水顺着裂缝处侵入路基,还可能出现错台、起拱等路面病害,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寿命,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
[0003]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旧路拓宽施工的路面结构容易形成错台、起拱等路面病害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包括:
[0006]新基层,旧路面包括旧基层和摊铺于所述旧基层上的旧面层,所述旧基层的侧部沿路面长度方向延伸填筑形成所述新基层,所述新基层与所述旧基层的交接处的上部形成有反挖槽,所述反挖槽的槽口处的相对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容置缺口;
[0007]第一混凝土,灌注于所述反挖槽和所述容置缺口中以固结形成卸力板;
[0008]多根预制支承柱,所述预制支承柱的下端锚固于所述容置缺口中的第一混凝土中,所述预制支承柱的上端伸至所述容置缺口的上方;
[0009]第二混凝土,所述旧面层的侧部开设有破除缺口,所述第二混凝土浇筑于所述新基层和所述破除缺口中以固结形成新面层,所述预制支承柱的上端埋设于所述第二混凝土中;
[0010]多根传力杆,所述传力杆埋设于所述新面层中,所述传力杆横跨设置于所述交接处的正上方,多根所述传力杆沿所述交接处的长度方向设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反挖槽的相对两侧伸至所述新基层和所述旧基层中的长度分别大于等于25cm。
[0012]进一步的,所述旧基层包括第一填筑层和填筑于所述第一填筑层上的所述第二填筑层,所述新基层包括第三填筑层和第四填筑层,所述第三填筑层连接于所述第一填筑层,所述第四填筑层填筑于所述第三填筑层上,所述第四填筑层连接于所述第二填筑层,所述第四填筑层与所述第二填筑层的连接处反挖形成所述反挖凹槽。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填筑层和所述第三填筑层为4%水泥稳定石屑填筑。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填筑层和所述第四填筑层为6%水泥稳定石屑填筑。
[0015]进一步的,所述卸力板与所述缺口的侧壁的上部之间形成有后浇缝隙,所述后浇缝隙中灌注有封堵料。
[0016]进一步的,所述后浇缝隙的宽度0.3~1cm,所述后浇缝隙的深度0.8~4cm。
[0017]进一步的,所述封堵料为热熔沥青。
[001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旧路面的拓宽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于旧路面的旧基层的相对两侧填筑形成新基层,所述新基层沿所述旧路面的路面方向设置,使得所述新基层连接于所述旧基层;
[0020]于所述旧面层的侧部破除形成破除缺口;
[0021]于所述新基层与所述旧基层的交接处的上部开挖形成反挖槽,于所述反挖槽的槽口处的相对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容置缺口;
[0022]于所述容置缺口中架设多根预制支承柱;
[0023]于所述反挖槽和所述容置缺口中灌注第一混凝土以固结形成卸力板,所述第一混凝土包覆于多根所述预制支承柱的下端;
[0024]于所述新基层和所述破除缺口中浇筑第二混凝土以固结形成新面层,并在所述第二混凝土中埋设多根传力杆,使得所述传力杆横跨设置于所述交接处的正上方、多根所述传力杆沿所述交接处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混凝土包覆于多根所述预制支承柱。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其优势在于新旧路面间的连接施工方便,工序简单,设置的卸力板的刚度大、承载力强,卸力板再配合其相对两侧的预制支承柱,能较好的缓解路基间的不均匀沉降,大大降低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的反射裂缝对路面的影响,降低面层开裂风险,降低雨水下渗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延长了雨水从路面施工缝到路基施工缝的渗流路径,同时对板块两侧的缝隙进行处理,降低雨水下渗风险,提高路基耐久性,减少后期维护费用。
附图说明
[002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旧路面的拓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卸力板的侧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至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旧路面的拓宽结构的施工方法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专利技术,而非对该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
[00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0032]参照图1至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包括:新基层1、卸力板2、预制支承柱3、传力杆5。
[0033]参阅图1所示,旧路面包括旧基层6和旧面层8。旧面层8摊铺于旧基层6上。旧基层6的侧部沿路面长度方向延伸填筑形成新基层1。
[0034]新基层1与旧基层6的交接处的上部形成有反挖槽a。反挖槽a的槽口处的相对的两
侧壁分别形成有容置缺口b。
[0035]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反挖槽a的相对两侧伸至新基层1和旧基层6中的长度分别大于等于25cm。
[0036]第一混凝土灌注于反挖槽a和容置缺口b中以固结形成卸力板2。灌注于容置缺口中的第一混凝土固结形成卸力板的相对两侧的上部的翼缘板21。
[0037]预制支承柱3的数量有多根。预制支承柱3的下端锚固于容置缺口b中的第一混凝土中。预制支承柱3的上端伸至容置缺口b的上方。多根预制支承柱沿旧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较佳的,多根预制支承柱沿旧路面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0038]旧面层8的侧部开设有破除缺口c。第二混凝土浇筑于新基层1和破除缺口c中以固结形成新面层4。预制支承柱3的上端埋设于第二混凝土(即新面层)中。预制支承柱的下端埋设于卸力板2的翼缘板21中。
[0039]传力杆5的数量为多根。传力杆5埋设于新面层4中。传力杆5横跨设置于交接处的正上方。多根传力杆5沿交接处的长度方向设置。较佳的,多根传力杆5沿交接处的长度方向(即旧路面的长度方向)设置。
[0040]本专利技术的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其优势在于新旧路面间的连接施工方便,工序简单,设置的卸力板的刚度大、承载力强,卸力板再配合其相对两侧的预制支承柱,能较好的缓解路基间的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新基层,旧路面包括旧基层和摊铺于所述旧基层上的旧面层,所述旧基层的侧部沿路面长度方向延伸填筑形成所述新基层,所述新基层与所述旧基层的交接处的上部形成有反挖槽,所述反挖槽的槽口处的相对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容置缺口;第一混凝土,灌注于所述反挖槽和所述容置缺口中以固结形成卸力板;多根预制支承柱,所述预制支承柱的下端锚固于所述容置缺口中的第一混凝土中,所述预制支承柱的上端伸至所述容置缺口的上方;第二混凝土,所述旧面层的侧部开设有破除缺口,所述第二混凝土浇筑于所述新基层和所述破除缺口中以固结形成新面层,所述预制支承柱的上端埋设于所述第二混凝土中;多根传力杆,所述传力杆埋设于所述新面层中,所述传力杆横跨设置于所述交接处的正上方,多根所述传力杆沿所述交接处的长度方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挖槽的相对两侧伸至所述新基层和所述旧基层中的长度分别大于等于25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旧基层包括第一填筑层和填筑于所述第一填筑层上的所述第二填筑层,所述新基层包括第三填筑层和第四填筑层,所述第三填筑层连接于所述第一填筑层,所述第四填筑层填筑于所述第三填筑层上,所述第四填筑层连接于所述第二填筑层,所述第四填筑层与所述第二填筑层的连接处反挖形成所述反挖凹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旧路面的拓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长勇赵林炜刘模权谭福胜贾文谢元勋刘洋潘奕帆胡志涛华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