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场式无线输电补偿系统及设计方法、装置及设计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无线电能传输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场式无线输电双边MC补偿系统及设计方法、补偿装置及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大功率电能变换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技术的成熟,近十余年来,无线电能传输实现了颠覆性的发展,在传输功率、传输效率、传输距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提升。目前,为实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有两种普遍的方法,一种叫做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其通过耦合器的线圈来感应产生磁场,而线圈是等效成电感的,一般情况下通过在补偿网络中增加电容进行补偿。另一种叫做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Capacitive power transfer,CPT),依靠耦合器的极板来产生电场,而极板等效成电容。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通过对金属极板施加高频电场激励,在原副边电场谐振的状态下实现电能传输,具有强抗偏移性、高可靠性、成本低廉的优点。
[0003]一个完整的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由逆变器、补偿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场式无线输电双边MC补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器、耦合器、整流器与MC补偿网络,所述MC补偿网络包括MC原边补偿网络与MC副边补偿网络,通过所述MC原边补偿网络将逆变器与耦合器连接,通过所述MC副边补偿网络将耦合器与整流器连接;其中,MC原边补偿网络包括一次绕组与第一电容,所述一次绕组包括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的绕组线圈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绕组线圈首尾相连形成一次绕组,所述一次绕组的输入端与逆变器连接,所述一次绕组的输出端与耦合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一次绕组的公共端与第一电容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逆变器和耦合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MC副边补偿网络包括二次绕组与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感包括第三绕组与第四绕组,所述第三绕组的绕组线圈与所述第四绕组的绕组线圈首尾相连形成二次绕组,所述二次绕组的输入端与耦合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二次绕组的输出端与整流器连接,所述二次绕组的公共端与第二电容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整流器和耦合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2.一种电场式无线输电双边MC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绕组,所述一次绕组包括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包括第一绕组骨架与第一绕组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第二绕组骨架与第二绕组线圈,第一绕组线圈缠绕在第一绕组骨架上,第二绕组线圈缠绕在第二绕组骨架上;所述第一绕组设置于第二绕组的内部,所述第一绕组线圈的首部与所述第二绕组线圈的尾部相连。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场式无线输电双边MC补偿装置,其中,还包括第一绕组支撑板、第二绕组支撑板、上绕组距离调节柱与下绕组距离调节柱;所述第一绕组骨架放置于第一绕组支撑板上,所述第二绕组骨架放置于第二绕组支撑板上;所述上绕组距离调节柱与下绕组距离调节柱的安装位置可根据第一绕组支撑板与第二绕组支撑板的相对位置进行调节,具体包括:当第一绕组支撑板在第二绕组支撑板靠近第一绕组骨架一侧时,上绕组距离调节柱安装在第一绕组支撑板和第二绕组支撑板之间,下绕组距离调节柱安装在第二绕组支撑板远离第一绕组骨架一侧;当第一绕组支撑板在第二绕组支撑板远离第一绕组骨架一侧时,上绕组距离调节柱安装在第一绕组支撑板和第二绕组支撑板之间,下绕组距离调节柱安装在第一绕组支撑板远离第一绕组骨架一侧。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场式无线输电双边MC补偿装置,其中,还包括散热风扇、散热风扇支撑板、底部支撑板、风扇调节柱与底部支撑柱,所述散热风扇固定于所述散热风扇支撑板底部,所述风扇调节柱安装于所述散热风扇支撑板与底部支撑板之间。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场式无线输电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荣恩国,孙盼,吴旭升,杨刚,何笠,邵英,孙军,蔡进,张筱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