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70400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1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以获取单病种诊疗过程的对应数据;数据处理模块,用以对数据采集模块获取的诊疗过程对应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计算以得到诊疗分析数据;存储模块,用以存储数据采集模块获取的单病种诊疗过程对应数据以及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的诊疗分析数据;中控模块,用以根据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降至第一对应基准执行时长,以及,根据诊断后的药物使用数量与预设药物使用数量的差值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二次调降至第二对应基准执行时长;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病种诊疗效率和诊疗精准性的提高。率和诊疗精准性的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针对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从诊疗过程的某些方面去实时的获取诊疗过程相关参数,但是诊疗质量的管控存在影响因素多,对诊疗质量的分析中对于诊疗过程的质量分析过于割裂。
[0003]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0600136A公开了一种病种追踪管理方法及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个案管理单元和分析统计单元,所述个案管理单元与分析统计单元交互通信;所述个案管理单元包括随访表模块,所述随访表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收案信息实时生成个案信息,每项所述个案信息包括针对单一病人的所有收案信息,所述收案信息和个案信息均包含住院号、病人身份信息、对病人进行诊疗的就诊记录信息;所述客户端,用于响应包含住院号的查询指令,显示与所述住院号对应的个案信息,由此可见,所述病种追踪管理方法及系统存在由于对病种诊疗过程中的诊疗参数异常反映出的诊疗效率低和诊断阶段误差的识别不精准对于整体诊疗准确性和诊疗效率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由于对病种诊疗过程中的诊疗参数异常反映出的诊疗效率低和诊断阶段误差的识别不精准对于整体诊疗准确性和诊疗效率降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以获取单病种诊疗过程的对应数据;数据处理模块,其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相连,用以对数据采集模块获取的诊疗过程对应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计算以得到诊疗分析数据,其中,诊疗分析数据包括平均候诊时长、诊断后的药物使用数量、单位周期内挂号量的增长数量以及标准出院时长内的二次挂号数量占比;存储模块,其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和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相连,用以存储数据采集模块获取的单病种诊疗过程对应数据以及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的诊疗分析数据;中控模块,其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以及存储模块相连,用以根据单病种的平均候诊时长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降至第一对应基准执行时长,以及,根据诊断后的药物使用数量与预设药物使用数量的差值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二次调降至第二对应基准执行时长,以及,根据单位周期内挂号量的增长数量将标准住院时长调节至第一对应标准住院时长,以及,根据标准出院时长内的二次挂号数量占比将诊疗质量评分基准值调高至对应值。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根据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确定临床路径的规划是否正确的三类判定方式,其中,第一类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候诊时长条件判定临床路径的规划
正确并控制数据采集模块继续对其他诊疗环节进行数据采集;第二类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候诊时长条件判定临床路径的规划存在错误,计算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节至第一对应基准执行时长;第三类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候诊时长条件初步判定出现部分医疗挤兑,通过统计单位周期内的挂号量增长数量对是否出现医疗挤兑进行二次判定;其中,所述预设第一候诊时长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小于等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所述预设第二候诊时长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大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所述预设第三候诊时长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大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其中,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小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候诊时长条件根据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确定针对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的三类调节方式,其中,第一类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候诊时长差值条件将所述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节为预设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第二类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使用预设第二基准执行时长一次调节系数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降至第一基准执行时长;第三类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使用预设第一基准执行时长一次调节系数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降至第二基准执行时长;其中,预设第一基准执行时长一次调节系数小于预设第二基准执行时长一次调节系数。
[0008]进一步地,所述预设第一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差值;所述预设第二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差值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候诊时长差值;所述预设第三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差值;其中,所述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差值小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差值。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候诊时长条件根据单位周期内的挂号量增长数量确定是否出现医疗挤兑的三类二次判定方式,其中,第一类二次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增长数量条件判定未出现医疗挤兑;第二类二次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增长数量条件初步判定诊疗质量不符合要求,通过统计标准出院时长内的二次挂号数量占比对诊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进行二次判定;第三类二次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增长数量条件判定出现部分医疗挤兑,通过计算单位周期内挂号量增长数量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的差值将标准住院时长降低至对应标准住院时长;其中,所述预设第一增长数量条件为,单位周期挂号量增长数量小于等于预设第
一挂号量增长数量;所述预设第二增长数量条件为,单位周期挂号量增长数量大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所述预设第三平均增长数量条件为,单位周期挂号量增长数量大于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其中,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小于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增长数量条件根据单位周期内挂号量增长数量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的差值确定针对标准住院时长的三类调节方式,其中,第一类住院时长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条件判定将所述标准住院时长调节至预设标准住院时长;第二类住院时长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条件使用预设第二标准住院时长调节系数将所述标准住院时长降低至第一标准住院时长;第三类住院时长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条件使用预设第一标准住院时长调节系数将所述标准住院时长降低至第二标准住院时长;其中,所述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条件为,单位周期内挂号量增长数量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所述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条件为,单位周期内挂号量增长数量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其中,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小于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预设第一标准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以获取单病种诊疗过程的对应数据;数据处理模块,其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相连,用以对数据采集模块获取的诊疗过程对应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计算以得到诊疗分析数据,其中,诊疗分析数据包括平均候诊时长、诊断后的药物使用数量、单位周期内挂号量的增长数量以及标准出院时长内的二次挂号数量占比;存储模块,其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和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相连,用以存储数据采集模块获取的单病种诊疗过程对应数据以及数据处理模块处理后的诊疗分析数据;中控模块,其分别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以及存储模块相连,用以根据单病种的平均候诊时长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降至第一对应基准执行时长,以及,根据诊断后的药物使用数量与预设药物使用数量的差值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二次调降至第二对应基准执行时长,以及,根据单位周期内挂号量的增长数量将标准住院时长调节至第一对应标准住院时长,以及,根据标准出院时长内的二次挂号数量占比将诊疗质量评分基准值调高至对应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模块根据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确定临床路径的规划是否正确的三类判定方式,其中,第一类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候诊时长条件判定临床路径的规划正确并控制数据采集模块继续对其他诊疗环节进行数据采集;第二类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候诊时长条件判定临床路径的规划存在错误,计算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节至第一对应基准执行时长;第三类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候诊时长条件初步判定出现部分医疗挤兑,通过统计单位周期内的挂号量增长数量对是否出现医疗挤兑进行二次判定;其中,所述预设第一候诊时长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小于等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所述预设第二候诊时长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大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所述预设第三候诊时长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大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其中,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小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候诊时长条件根据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确定针对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的三类调节方式,其中,第一类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候诊时长差值条件将所述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节为预设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第二类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使用预设第二基准执行时长一次调节系数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降至第一基准执行时长;第三类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使用预设第一基准执行时长一次调节系数将临床路径基准执行时长调降至第二基准执行时长;其中,预设第一基准执行时长一次调节系数小于预设第二基准执行时长一次调节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第一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差值;所述预设第二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差值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候诊时长差值;所述预设第三候诊时长差值条件为,单病种平均候诊时长与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差值;其中,所述预设第一平均候诊时长差值小于预设第二平均候诊时长差值。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候诊时长条件根据单位周期内的挂号量增长数量确定是否出现医疗挤兑的三类二次判定方式,其中,第一类二次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增长数量条件判定未出现医疗挤兑;第二类二次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增长数量条件初步判定诊疗质量不符合要求,通过统计标准出院时长内的二次挂号数量占比对诊疗质量是否符合要求进行二次判定;第三类二次判定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增长数量条件判定出现部分医疗挤兑,通过计算单位周期内挂号量增长数量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的差值将标准住院时长降低至对应标准住院时长;其中,所述预设第一增长数量条件为,单位周期挂号量增长数量小于等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所述预设第二增长数量条件为,单位周期挂号量增长数量大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所述预设第三平均增长数量条件为,单位周期挂号量增长数量大于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其中,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小于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病种诊疗质量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增长数量条件根据单位周期内挂号量增长数量与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的差值确定针对标准住院时长的三类调节方式,其中,第一类住院时长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条件判定将所述标准住院时长调节至预设标准住院时长;第二类住院时长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条件使用预设第二标准住院时长调节系数将所述标准住院时长降低至第一标准住院时长;第三类住院时长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挂号量增长数量差值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远王睿翟曙春师亚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