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阀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9759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8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恒温阀体结构,包括注塑的第一、二阀体,及连接胶套;第一阀体的两端面分别设有恒温阀腔和第一、二管状部、后侧面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二管状部均连通恒温阀腔;第一进水口与恒温阀腔间设有第一进水通道;第二阀体的两端面分别设有切换阀腔和第三、四管状部、后侧面设有第二进水口、上下表面至少其一设有出水口;第三管状部连通第二进水口,第四管状部连通切换阀腔;第一、三管状部插接以形成第二进水通道,第二、四管状部插接以形成混水通道;连接胶套通过包胶工艺二次成型并包覆第一三管状部、第二四管状部的连接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增大产品体积的前提下解决恒温阀体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其进水通道抽芯困难的问题,提高品质。提高品质。提高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恒温阀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恒温阀
,特别是指一种恒温阀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参考图1所示,常规的恒温阀体一般包括两端的切换阀腔1'和恒温阀腔2',以及第一进水通道3'、第二进水通道4'、混水通道5'和至少一条出水通道6';恒温阀体的两个进水口分别通过第一进水通道3'、第二进水通道4'连通至恒温阀腔2';恒温阀腔2'通过混水通道5'连通至切换阀腔1';出水通道6'的进水端连通至切换阀腔1',其出水端则用于连接出水装置,如顶喷花洒、手持花洒和起泡器等。
[0003]现有部分恒温阀体是由塑料等材料注塑成型,以期达到方便成型、控制成本等目的。在注塑成型的工艺中,上述的切换阀腔1'、恒温阀腔2'、第一进水通道3'、第二进水通道4'、混水通道5'和出水通道6'都是通过抽芯的工序形成的,这就要求这些结构的轴线需要沿着模具的开模方向设置,才能保证抽芯的品质,得到相应形状的各个型腔。其中由图1可见,临近恒温阀腔2'的进水口只需通过较短的第一进水通道3'就可以连通至恒温阀腔2',第一进水通道3'可以是与其进水口同轴设置并直接连通至恒温阀腔2',完成抽芯并不困难;而远离恒温阀腔2'的进水口则需要通过较长的第二进水通道4'才可以连通至恒温阀腔2',且第二进水通道4'的端部是转向连接至其进水口(两个进水口是同向设置以实现连通至墙面的供水管),在其轴向上没有可以抽芯的抽芯口,导致抽芯难度的增加。现有的做法是在恒温阀体的端部开设与第二进水通道4'同轴设置的抽芯口,以实现第二进水通道4'的抽芯,抽芯完成后再对抽芯口进行封堵;但第二进水通道4'的轴向上又设置有切换阀腔1'、恒温阀腔2',切换阀腔1'、恒温阀腔2'因为切换阀、恒温阀是固定配件的原因而无法将切换阀腔1'、恒温阀腔2'缩小为抽芯口让位,因而只能将第二进水通道4'向恒温阀体的外侧偏移(如图1中可向上偏移),这种做法会使得恒温阀体的体积变大,难以与现有生产的恒温阀的外壳进行匹配,同时会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恒温阀体结构,在不增大产品体积的前提下解决恒温阀体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其进水通道抽芯困难的问题,提高产品品质。
[0005]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0006]一种恒温阀体结构,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连接胶套;所述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均是注塑成型;所述第一阀体的外侧端部设置有恒温阀腔、内侧端部设置有第一管状部和第二管状部、后侧面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均连通至所述恒温阀腔;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恒温阀腔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二阀体的外侧端部设置有切换阀腔、内侧端部设置有第三管状部和第四管状部、后侧面设置有第二进水口,且所述第二阀体的上下表面至少其一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第三管状部连通至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四管状部连通至所述切换阀腔;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切换阀腔之间设置有出水通
道,所述出水通道均沿着所述第二阀体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管状部与所述第三管状部插接配合以连接形成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第二管状部与所述第四管状部插接配合以连接形成混水通道;所述连接胶套通过包胶工艺二次成型在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之间,并包覆所述第一管状部与所述第三管状部、所述第二管状部与所述第四管状部的连接处。
[0007]所述连接胶套包括分别套置在所述第一管状部与所述第三管状部、所述第二管状部与所述第四管状部连接处的两个管套,以及一体连接在两个管套之间的若干连接筋。
[0008]所述第一管状部的端部设置有供所述第三管状部插置的第一台阶部、所述第二管状部的端部设置有供所述第四管状部插置的第二台阶部。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三管状部的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第四管状部的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内设置有密封圈。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三管状部的周面上设置有一圈第一凸缘、所述第四管状部的周面上设置有一圈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第二凸缘分别贴合在所述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的端面。
[0011]所述第二阀体上设置有三个出水口,其一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阀体的上表面,另二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二阀体的下表面,且位于所述第二阀体下表面的两个出水口沿着所述第二阀体的轴向呈并排设置。
[0012]所述第一阀体、第二阀体的上下表面均凸出形成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端面平齐。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4]①
通过将现有的一体式恒温阀体分体设计为插接配合的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并采用包胶工艺在两者的插接处成型连接胶套,连接胶套既起到将第一阀体、第二阀体连成整体的作用,也实现了对插接处的密封,防止漏水;
[0015]②
将恒温阀体分体后,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第三管状部和第四管状部均可以直接抽芯成型,工艺难度大大降低,也即现有结构中第二进水通道、混水通道抽芯成型难的问题得到解决,成型后的产品品质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恒温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分解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左视图;
[0021]图6为图5中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2]图7为图5中B

B方向的剖视图;
[0023]图8为图5中C

C方向的剖视图;
[0024]图9为图5中D

D方向的剖视图;
[0025]附图标号说明:
[0026]1‑‑‑‑
第一阀体;
ꢀꢀꢀꢀ
11
‑‑‑
恒温阀腔;
ꢀꢀꢀꢀꢀ
12
‑‑‑
第一管状部;
[0027]121
‑‑
第一台阶部;
ꢀꢀ
13
‑‑‑
第二管状部;
ꢀꢀꢀ
131
‑‑
第二台阶部;
[0028]14
‑‑‑
第一进水口;
ꢀꢀ
15
‑‑‑
第一进水通道; 16
‑‑‑
支撑部;
[0029]2‑‑‑‑
第二阀体;
ꢀꢀꢀꢀ
21
‑‑‑
切换阀腔;
ꢀꢀꢀꢀꢀ
22
‑‑‑
第三管状部;
[0030]221
‑‑
第一环槽;
ꢀꢀꢀꢀ
222
‑‑
第一凸缘;
ꢀꢀꢀꢀꢀ
23
‑‑‑
第四管状部;
[0031]231
‑‑
第二环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恒温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连接胶套;所述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均是注塑成型;所述第一阀体的外侧端部设置有恒温阀腔、内侧端部设置有第一管状部和第二管状部、后侧面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管状部、第二管状部均连通至所述恒温阀腔;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恒温阀腔之间设置有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二阀体的外侧端部设置有切换阀腔、内侧端部设置有第三管状部和第四管状部、后侧面设置有第二进水口,且所述第二阀体的上下表面至少其一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第三管状部连通至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四管状部连通至所述切换阀腔;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切换阀腔之间设置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均沿着所述第二阀体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一管状部与所述第三管状部插接配合以连接形成第二进水通道,所述第二管状部与所述第四管状部插接配合以连接形成混水通道;所述连接胶套通过包胶工艺二次成型在所述第一阀体与所述第二阀体之间,并包覆所述第一管状部与所述第三管状部、所述第二管状部与所述第四管状部的连接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胶套包括分别套置在所述第一管状部与所述第三管状部、所述第二管状部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喜梁林谋拥毛胤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方特卫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