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跨识别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技术

技术编号:3766759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7
本申请涉及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梁跨识别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初始梁跨从模型中找出待判定元素集合;所述待判定元素包括梁跨、柱以及砼墙;对所述待判定元素集合中的梁跨进行排序;将排序好的梁跨集合作为识别梁跨结果输出。本申请的的技术方案,可解决通过人工方式对建筑模型中梁信息进行识别核对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的问题,适用于市面上大部分的设计模型,识别率较高,识别速度较快,简化了用户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梁跨识别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0001]本申请涉及建筑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梁跨识别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在建筑涉及领域,用工程设计软件进行施工模型设计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工程预算、施工等阶段,技术人员分析模型信息进行算量、检查等工作,这就需要在设计模型中识别出不同的构件,根据构件进行后续的算量等操作。尤其是设计模型中梁信息的准确性,在后续的算量、施工等操作中尤为重要。
[0003]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在对梁的钢筋布置中,需要知道同名称梁同一条直线是由几段梁拼接起来的,即一个同名称梁是由几个梁跨组成,只有正确识别了同一个梁的梁跨组成,才能在后续的钢筋布置中采用正确的布置方式。这些工作通常情况下是需要人为从模型中选择梁跨之间的关系,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非常容易出错。同时由于存在用户在绘制梁不规范,即使人为选择也不一定能正确识别出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期望能够摆脱人工处理方式,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快速的进行模型中同一名称梁包含的梁跨的识别,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跨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初始梁跨从模型中找出待判定元素集合;所述待判定元素包括梁跨、柱以及砼墙;对所述待判定元素集合中的梁跨进行排序;将排序好的梁跨集合作为识别梁跨结果输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跨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初始梁跨从模型中找出待判定元素集合,包括以下步骤:步骤201、将所述初始梁跨加入待判定元素集合;步骤202、将所述初始梁跨作为当前处理梁跨;步骤203、判断模型中是否存在与所述当前处理梁跨相交的柱/砼墙,若是执行步骤204,否则执行步骤210;步骤204、判断是否有未处理的柱/砼墙,若有执行步骤205,否则执行步骤210;步骤205、选取一个未处理的柱/砼墙作为当前处理柱/砼墙,并将其加入待判定元素集合;步骤206、判断模型中是否存在与所述当前处理柱/砼墙相交的梁跨,若有执行步骤207,否则执行步骤209;步骤207、将与所述初始梁跨同名称,并且中线与所述初始梁跨的中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梁跨加入待判定元素集合;步骤208、将与所述初始梁跨同名称,并且中线与所述初始梁跨的中线相互平行,并且中线与所述初始梁跨中线的距离小于梁跨与初始梁跨垂直于梁跨中线方向上宽度之和一半的梁跨,加入待判定元素集合;步骤209、标识当前处理柱/砼墙为已处理,跳转至步骤204继续执行;步骤210、判断模型中是否存在与所述当前处理梁跨相交的梁跨,若是执行步骤211,否则执行步骤213;步骤211、将与所述初始梁跨同名称,并且中线与所述初始梁跨的中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梁跨加入待判定元素集合;步骤212、将与所述初始梁跨同名称,并且中线与所述初始梁跨的中线相互平行,并且中线与所述初始梁跨中线的距离小于梁跨与初始梁跨垂直于梁跨中线方向上宽度之和一半的梁跨,加入待判定元素集合;步骤213、将当前处理梁跨标识为已处理;步骤214、判断待判定元素集合中是否还有未处理的梁跨,若有执行步骤215,否则执行步骤216;步骤215、选取一个未处理的梁跨作为当前处理梁跨,跳转至步骤203继续执行;步骤216、返回待判定元素集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梁跨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判定元素集合中的梁跨进行排序,包括以下步骤:步骤301、获取所述待判定元素集合中所有梁跨的中线;步骤302、获取所述待判定元素集合中所有柱/砼墙的轮廓线;步骤303、将所述柱/砼墙的轮廓线分别拆分为多条轮廓线段,使得每个轮廓线拆分出的轮廓线段数量最少;
步骤304、将与所述梁跨中线相交的轮廓线段,以交点为分割点进一步拆分为两条轮廓线段;步骤305、将所有的梁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开发李涛涛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晨曦信息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