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烟雾化器技术

技术编号:3766507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6 0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热结构,包括导电纤维层和两个电极,导电纤维层为多孔纤维结构并能够接电发热,两个电极均与导电纤维层相连;在导电纤维层外包覆有第一导油纤维层,导电纤维层与第一导油纤维层由内向外依次层叠设置并相连,第一导油纤维层为多孔纤维结构且第一导油纤维层的表面涂覆有氮化铝层;或,导电纤维层外涂覆有氮化铝层。导电纤维层和第一导油纤维层均为多孔纤维结构,具有良好的发热能力和导油能力,第一导油纤维层、导电纤维层和氮化铝层均可设置为薄壁结构,可降低发热结构的厚度,氮化铝层也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可将烟膏迅速雾化为烟油,并提高发热结构的雾化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热结构的其制备方法和电子烟雾化器。电子烟雾化器。电子烟雾化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热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烟雾化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雾化
,特别是涉及一种发热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烟雾化器。

技术介绍

[0002]雾化技术,即通过加热、加压或声波等方式将液体转化为烟雾状的气溶胶介质,在医疗、烟煤雾化、电子烟等领域广为应用。雾化器作为雾化技术的核心技术,其对烟雾质量有较大影响。
[0003]电子烟雾化器通常包括烟油型雾化器和烟膏型雾化器,烟膏型雾化器需将烟膏预加热为液态可流动的烟油,然后通过导油件将烟油输送给发热件,在发热件的加热下雾化为烟气。烟膏型雾化器通常采用圆筒状的多孔陶瓷管进行导油,并在陶瓷管内预埋可接电发热的螺旋发热体或发热网,预埋工序通常由人工完成,容易导致预埋位置偏离或错误,影响烟膏型雾化器的雾化效果。此外,多孔陶瓷管的管壁太厚存在较大的热损失并导致多孔陶瓷管的热传递效率差,烟膏难以被及时雾化,且制得较薄壁厚的多孔陶瓷管工艺难度大。
[0004]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包括导电纤维层和两个电极,所述导电纤维层为多孔纤维结构并能够接电发热,且所述导电纤维层中通设置并形成有烟气通道,两个所述电极均与所述导电纤维层相连;在所述导电纤维层外包覆有第一导油纤维层,所述导电纤维层与所述第一导油纤维层由内向外依次层叠设置并相连,所述第一导油纤维层为多孔纤维结构且所述第一导油纤维层的表面涂覆有氮化铝层;或,所述导电纤维层外涂覆有氮化铝层;其中,烟油能够穿过所述氮化铝层和/或所述第一导油纤维层,并在所述导电纤维层的加热下雾化为烟气并进入所述烟气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纤维层的厚度为0.1~0.3mm;所述导电纤维层的厚度为0.1~0.3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纤维层包括:第二导油纤维层,所述第二导油纤维层为多孔纤维结构;发热层,所述发热层能够接电发热,所述发热层设于所述第二导油纤维层靠近所述烟气通道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导油纤维层一体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油纤维层的厚度为0.1~0.3mm;所述发热层的厚度为3~15um。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纤维层为旋涡结构,所述导电纤维层的最外圈呈螺旋的网状结构并形成有第一导油孔,所述导电纤维层的内圈呈螺旋的格栅结构并形成有第二导油孔,所述第一导油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导油孔的孔径。6.一种发热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所述发热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制备导电纤维层和电极并将二者相连;S20:将第一导油纤维层浸泡于氮化铝浆料中,待氮化铝浆料固化形成氮化铝层;S30:在模具上依次缠绕所述导电纤维层和浸泡好的所述第一导油纤维层,抽真空固化后脱模以获得所述发热结构。7.一种发热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所述发热结构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制备导电纤维层和电极并将二者相连;S20:将所述导电纤维层浸泡于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太周胜文林云燕李雪陈时凯刘光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