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漏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6019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渗漏塞,包括止液作用部,该止液作用部呈柱状,被配置为覆于穿刺点,该止液作用部的侧部开设引流管贯穿口,该引流管贯穿口的两侧分别设置能够相互啮合的第一卡齿部和第二卡齿部,当引流管贯穿该引流管贯穿口时,该第一卡齿部和该第二卡齿部分别抵靠该引流管的两侧。该防渗漏塞能够减少患者胸腹腔穿刺手术后穿刺点渗液情况,有效减少患者穿刺点的换药次数和伤口感染的风险。数和伤口感染的风险。数和伤口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渗漏塞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防渗漏塞。

技术介绍

[0002]临床手术中,当患者出现胸腹腔积液或积液原因待查时,经常需要进行穿刺引流。目前的腹腔穿刺和胸腔穿刺等穿刺手术置管时及拔管后一般局部采用纱布覆盖压迫。但当胸腹腔内压力过大时经常出现穿刺点渗液的问题,渗液严重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反复换药,换药次数过多增加了临床工作的强度,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穿刺点感染的风险。
[0003]因此,亟需一种防渗漏塞,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渗漏塞,该防渗漏塞能够减少患者胸腹腔穿刺手术后穿刺点渗液情况,有效减少患者穿刺点的换药次数和伤口感染的风险。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防渗漏塞,包括止液作用部,所述止液作用部呈柱状,被配置为覆于穿刺点,所述止液作用部的侧部开设引流管贯穿口,所述引流管贯穿口的两侧分别设置能够相互啮合的第一卡齿部和第二卡齿部,当引流管贯穿所述引流管贯穿口时,所述第一卡齿部和所述第二卡齿部分别抵靠所述引流管的两侧。
[0007]作为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优选方案,所述止液作用部呈圆柱结构。
[0008]作为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优选方案,所述止液作用部的底部侧沿设置导入面,沿所述止液作用部的轴向靠近所述止液作用部的底部,所述导入面逐渐靠近所述止液作用部的中心轴线。
[0009]作为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优选方案,所述引流管贯穿口自所述止液作用部的底部朝向所述止液作用部的顶部所在方向开设,所述引流管贯穿口的长度小于所述止液作用部的高度。
[0010]作为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优选方案,所述防渗漏塞还包括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固连于所述止液作用部的顶部。
[001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优选方案,所述操作部的底部直径大于所述止液作用部的直径。
[001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优选方案,所述操作部呈圆台结构。
[001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优选方案,所述操作部呈圆柱结构。
[001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优选方案,所述操作部、所述止液作用部、所述第一卡齿部和所述第二卡齿部一体成型。
[0015]作为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优选方案,所述止液作用部为柱形橡胶塞,所述第一卡齿部和所述第二卡齿部均为橡胶卡齿。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的防渗漏塞包括止液作用部,该止液作用部呈柱状,被配置为覆于穿刺点,能够减少患者胸腹腔穿刺手术后穿刺点渗液情况,有效减少患者穿刺点的换药次数和伤口感染的风险。该止液作用部的侧部开设引流管贯穿口,该引流管贯穿口的两侧分别设置能够相互啮合的第一卡齿部和第二卡齿部,当引流管贯穿该引流管贯穿口时,该第一卡齿部和该第二卡齿部分别抵靠该引流管的两侧。也就是说,当未安装引流管时,第一卡齿部啮合于第二卡齿部,使止液作用部保持原有状态,对穿刺点进行覆盖,当需要利用引流管进行引流时,该第一卡齿部和第二卡齿部能够夹紧该引流管,对该引流管形成固定。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主视图;
[00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侧视图;
[00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仰视图。
[0022]图中:
[0023]100、止液作用部;110、第一卡齿部;120、第二卡齿部;130、导入面;
[0024]200、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8]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左”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图1示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主视图;图2示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侧视图;图3示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渗漏塞的仰视图。参照图1

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渗漏塞包括止液作用部100,该止液作用部100呈柱状,被配置为覆于穿刺点,能够减少患者胸腹腔穿刺手术后穿刺点渗液情况,有效减少患者穿刺点的换药次数和伤口感染的风险。
[0031]具体地,该止液作用部100的侧部开设引流管贯穿口,该引流管贯穿口的两侧分别设置能够相互啮合的第一卡齿部110和第二卡齿部120,当引流管贯穿该引流管贯穿口时,该第一卡齿部110和该第二卡齿部120分别抵靠该引流管的两侧。当未安装引流管时,第一卡齿部啮合于第二卡齿部,使止液作用部保持原有状态,对穿刺点进行覆盖,当需要利用引流管进行引流时,该第一卡齿部110和第二卡齿部120能够夹紧该引流管,对该引流管形成固定。
[0032]再为具体地,该引流管贯穿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渗漏塞,其特征在于,包括:止液作用部(100),所述止液作用部(100)呈柱状,被配置为覆于穿刺点,所述止液作用部(100)的侧部开设引流管贯穿口,所述引流管贯穿口的两侧分别设置能够相互啮合的第一卡齿部(110)和第二卡齿部(120),当引流管贯穿所述引流管贯穿口时,所述第一卡齿部(110)和所述第二卡齿部(120)分别抵靠所述引流管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液作用部(100)呈圆柱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液作用部(100)的底部侧沿设置导入面(130),沿所述止液作用部(100)的轴向靠近所述止液作用部(100)的底部,所述导入面(130)逐渐靠近所述止液作用部(100)的中心轴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渗漏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贯穿口自所述止液作用部(100)的底部朝向所述止液作用部(100)的顶部所在方向开设,所述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花胡予罗蔓袁颖马慧李蕾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