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查裕波专利>正文

一种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5594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5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沿垂直矿体走向划分盘区,盘区内划分为若干矿块,矿块内设有矿房和连续矿柱;矿块内设有切顶层结构和运输层结构共上下两层;切顶层结构由辅助斜坡道、切顶水平联络巷和上层切顶层构成;运输层结构由盘区运输巷、切顶水平联络巷、辅助斜坡道构成;辅助斜坡道与盘区运输巷连通并按一定坡度上向布置且与切顶水平联络巷连通;矿块内设有拉底出矿平巷,拉底出矿平巷掘穿矿体且将两侧的盘区运输巷连通;切顶水平联络巷上方设有回风天井,回风天井与矿体上中段的盘区运输巷连通。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矿房顶板易于控制,安全性更好,作业风险低;并可使采切掘进工程量大大减少,采矿成本显著降低。成本显著降低。成本显著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矿床地下开采
,特别是一种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方解石、硅灰石矿属于低价值矿种,其开采方式由最终产品应用的特殊性决定,该类矿石开采后,大部分经磨粉加工成重质碳酸钙粉。重钙粉的白度、纯度、色相决定了产品的最终用途和销售价格。由此,决定了作为原料的方解石、硅灰石矿,在其开采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受到污染,以避免矿石贫化。而矿石低价值的特性,又决定了此类矿产的开采,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开采成本。低价值缓倾斜厚大矿体的开采,大都采用房柱采矿法中深孔落矿的方式回采,以期能在顶底柱、间柱的保护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开采矿石过程中安全。但采用房柱法中深孔落矿的采矿结构,切顶层的采切掘进工程量较大,采矿成本相对较高;矿房的顶板暴露时间较长,提前切顶暴露的顶板,将受到下层开采中深孔爆破震动的较大影响,容易产生新的浮石,且顶板过高,不易检查发现,也很难完成撬毛处理,顶板控制后期困难,安全性较差,在其内部作业的人员和设备安全风险较大。因此,采用房柱法中深孔落矿的采矿结构开采低价值矿种,存在以下问题:1、矿房顶板管理控制困难,安全性较差,作业风险高;2、采切掘进工程量大,采矿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采用本技术,矿房顶板易于控制,安全性更好,作业风险低;并可使采切掘进工程量大大减少,采矿成本显著降低。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沿垂直矿体走向划分盘区,盘区间设有盘区间柱,盘区内划分为若干矿块,矿块内设有矿房和连续矿柱,连续矿柱位于矿房两侧,矿房顶部设有顶柱;矿块内设有切顶层结构和运输层结构共上下两层;切顶层结构由辅助斜坡道、切顶水平联络巷和上层切顶层构成,辅助斜坡道设置于盘区两侧,上层切顶层位于矿房上部,切顶水平联络巷位于盘区切顶层并设置于盘区两侧沿矿体走向分布;运输层结构由盘区运输巷、切顶水平联络巷、辅助斜坡道构成,盘区运输巷位于盘区内矿体两侧且沿矿体走向设置;辅助斜坡道与盘区运输巷连通并按10%

20%的坡度上向布置且与切顶水平联络巷连通;矿块内垂直矿体走向设有拉底出矿平巷,拉底出矿平巷掘穿矿体且将两侧的盘区运输巷连通;切顶水平联络巷上方设有回风天井,回风天井与矿体上中段的盘区运输巷连通。本技术所述的采矿结构适用于浅孔落矿,在作业过程中,爆破作业时振动相对较小,对顶柱、盘区间柱伤害较轻,对围岩影响较小,有利于安全生产。
[0005]前述的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中,所述矿块以一房一柱的方式设置。一房一柱即矿房与连续矿柱交替设置。
[0006]前述的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中,所述盘区间柱于上下盘区间相互竖直对应。盘区间柱对应设置,有利于保障盘区内各矿块的安全稳定。
[0007]前述的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中,所述连续矿柱在运输层和切顶层间相互竖直对应,所述连续矿柱于上下盘区间相互对应。连续矿柱对应设置,有利于保障盘区内各矿块的安全稳定。
[0008]前述的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中,每个盘区设有两条辅助斜坡道。
[0009]前述的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中,所述辅助斜坡道与盘区运输巷连通并按15%的坡度上向布置且与切顶水平联络巷连通。
[0010]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将盘区划分为若干矿块,在矿块内设置矿房和连续矿柱,同时根据回采作业特点在矿块内设置为切顶层结构和运输层结构上下两层。采用本技术进行采矿,矿房的顶板在可控高度,且暴露时间相对较短,易于控制,安全性好,便于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采切掘进工程量大大减少,单矿房的采切成本可降低约25%。采用本技术,矿房顶板易于控制,安全性更好,作业风险低,并可使采切掘进工程量大大减少,采矿成本显著降低。本技术为低价值缓倾斜厚大矿体的开采提供了参考与指导,具有较好的推广、借鉴意义。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切顶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运输层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图3中B

B向剖面图;
[0015]图5为图3中C

C向剖面图。
[0016]附图中的标记为:1

盘区运输巷,2

切顶水平联络巷,3

辅助斜坡道,4

盘区间柱,5

顶柱,6

回风天井,7

上层切顶层,8

拉底出矿平巷,9

铲运机,10

炮孔,11

连续矿柱,12

已采矿石,13

待采矿石,14

矿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
[0018]实施例1。一种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如图1至图5所示,沿垂直矿体走向划分盘区,盘区长度为矿体水平方向厚度,盘区宽度为72m,盘区间设有盘区间柱4,盘区间柱4宽度为12m,盘区内划分为若干矿块,矿块垂直盘区布置,矿块长度为盘区宽度,矿块宽度为18m、高度为20m,矿块内设有矿房14和连续矿柱11,矿房14宽度为10m、高度为12m,连续矿柱11位于矿房14两侧,连续矿柱11宽度为8m,矿房14顶部设有顶柱5,顶柱5厚度为8m;矿块内设有切顶层结构和运输层结构共上下两层;切顶层结构由辅助斜坡道3、切顶水平联络巷2和上层切顶层7构成,辅助斜坡道3设置于盘区两侧,上层切顶层7位于矿房14顶部,切顶水平联络巷2位于盘区切顶层并设置于盘区两侧沿矿体走向分布;运输层结构由盘区运输巷1、切顶水平联络巷2、辅助斜坡道3构成,盘区运输巷1位于盘区内矿体两侧且沿矿体走向设置;辅助斜坡道3与盘区运输巷1连通并按15%的坡度上向布置且与切顶水平联络巷2连
通;矿块内垂直矿体走向设有拉底出矿平巷8,拉底出矿平巷8掘穿矿体且将两侧的盘区运输巷1连通;切顶水平联络巷2上方设有回风天井6,回风天井6与矿体上中段的盘区运输巷1连通。
[0019]所述矿块以一房一柱的方式设置。
[0020]所述盘区间柱4于上下盘区间相互竖直对应。
[0021]所述连续矿柱11在运输层和切顶层间相互对应,所述连续矿柱11于上下盘区间相互竖直对应。
[0022]每个盘区设有两条辅助斜坡道3。
[0023]所述矿体为缓倾斜厚大矿体,围岩稳固。
[0024]以本技术实施例进行采矿,既可保障矿石品质,还具有下述优点。一、采用本技术实施例进行采矿,矿房14的顶板在最后压顶后才暴露,顶板暴露时间短,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开采低价值厚大矿体的采矿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垂直矿体走向划分盘区,盘区间设有盘区间柱(4),盘区内划分为若干矿块,矿块内设有矿房(14)和连续矿柱(11),连续矿柱(11)位于矿房(14)两侧,矿房(14)顶部设有顶柱(5);矿块内设有切顶层结构和运输层结构共上下两层;切顶层结构由辅助斜坡道(3)、切顶水平联络巷(2)和上层切顶层(7)构成,辅助斜坡道(3)设置于盘区两侧,上层切顶层(7)位于矿房(14)上部,切顶水平联络巷(2)位于盘区切顶层并设置于盘区两侧沿矿体走向分布;运输层结构由盘区运输巷(1)、切顶水平联络巷(2)、辅助斜坡道(3)构成,盘区运输巷(1)位于盘区内矿体两侧且沿矿体走向设置;辅助斜坡道(3)与盘区运输巷(1)连通并按10%

18%的坡度上向布置且与切顶水平联络巷(2)连通;矿块内垂直矿体走向设有拉底出矿平巷(8),拉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裕波谢炫蓉陈章林徐兰娟笪良霞胡波
申请(专利权)人:查裕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