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剂喷雾辅助表皮冷却、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喷雾系统、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和计算机;所述喷雾系统由激光器、气压感受器,抽气口、氮气输气口、负压腔、喷头、制冷剂储存罐和氮气储存罐构成;所述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由抽气泵、回收系统电磁阀、油分离器、干燥过滤器、冷凝器、吸附装置、耐压箱、储液罐和储液罐压力感受器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建了制冷剂喷雾辅助表皮冷却、制冷剂回收与处理一体化装置,操作方便,且可以实现对手术过程中制冷剂进行回收处理,避免散发至大气影响环境,安全环保,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的应用前景。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剂喷雾辅助表皮冷却、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喷雾降噪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激光皮肤手术中的制冷剂喷雾辅助表皮冷却、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制冷剂喷雾冷却(Cryogen Spray Cooling,CSC)具有冷却能力高、表面液膜蒸发快、高空间及时间选择性、对人体无毒且安全可靠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血管增生性皮肤病激光治疗中。制冷剂喷雾冷却可选择性冷却表皮,避免因表皮黑色素与真皮病变血管中的血红蛋白对激光能量的竞争性吸收而导致的表皮损伤,同时起到麻醉、镇痛的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由于喷雾时间短(100ms以内)且制冷剂具有高挥发性,制冷剂喷雾冷却可以选择性的冷却保护表皮正常组织不受激光的热损伤,而又不影响病变血管等皮肤组织的温度。
[0003]在临床治疗中,制冷剂与皮肤换热后形成的制冷剂蒸汽往往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大气,存在消耗大气臭氧层和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在当前国家“双碳”重大战略部署下,医用临床制冷剂回收和处理势在必行。
[0004]传统制冷剂回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回收端和被回收端两端的压差实现制冷剂的转移。回收方法主要有冷却法、压缩冷凝法、液态推拉法、复合回收法和吸附法。其中冷却法回收速度慢时间长;压缩冷凝法装置较为复杂,不适合便携,且仅适用于大中型容量制冷剂的回收;液态推拉法适用于制冷系统内存在大量液态制冷剂的大型空调系统,并且无法去除制冷剂回收前所含有的水分、润滑油等杂质,只能回收大部分液态制冷剂,对于部分制冷剂无法达到有效回收;复合回收法的回收设备在气态和液态的回收模式切换时没有标准的依据,操作人员仅凭借经验操作,很难保证达到最佳的回收效率。而吸附法的设备简易便携,安全系数高,可以用于具有特殊要求的激光治疗皮肤病领域,但仍需与目前医用激光治疗仪匹配。目前市场上尚缺乏医用制冷剂喷雾辅助表皮冷却、制冷剂回收与处理一体化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制冷剂喷雾辅助表皮冷却、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以达到对手术过程中制冷剂进行回收处理,避免散发至大气影响环境的目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冷剂喷雾辅助表皮冷却、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包括喷雾系统、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和计算机;
[0008]所述喷雾系统包括激光器、气压感受器,抽气口、氮气输气口、负压腔、喷头、制冷剂储存罐、氮气储存罐;
[0009]所述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包括抽气泵、回收系统电磁阀、油分离器、干燥过滤
器、冷凝器、吸附装置、耐压箱、储液罐、储液罐压力感受器;
[0010]所述制冷剂储存罐的端部设置有制冷剂压力表,制冷剂压力表连接处还设有控制其开启的制冷剂电磁阀;所述氮气储存罐的端部设置有氮气压力表,氮气压力表的连接处还设有控制其开启的氮气电磁阀;所述制冷剂电磁阀和氮气电磁阀均通过导线五与计算机电性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与反馈控制;
[0011]所述负压腔为一侧设有开口的空腔结构,另一侧连接有气压感受器和激光器,其中气压感受器和激光器电性连接,同时均通过导线三与计算机电性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与反馈控制;
[0012]所述负压腔的侧面设有抽气口,所述抽气口与油分离器通过管道连通;沿抽气口至油分离器的管道方向,依次还设有抽气泵和回收系统电磁阀,同时抽气泵通过导线一与计算机电性连接,回收系统电磁阀通过导线二与计算机电性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反馈控制;
[0013]所述吸附装置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油分离器的另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干燥过滤器;所述干燥过滤器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耐压箱内吸附装置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吸附装置的出气口通过耐压箱的另一侧底部与储液罐上端管道连通;所述储液罐的端部还设有排气管和储液罐压力感受器,储液罐压力感受器通过导线四与计算机电性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反馈控制;
[0014]所述负压腔的侧面,即与抽气口位置相对应的侧面还设有氮气输气口和喷头,两者相互独立,但两者均通过管道依次与制冷剂储存罐和氮气储存罐相连通;
[0015]所述耐压箱内部底端设有吸附装置,吸附装置的上方设有冷凝器;
[0016]所述吸附装置内部分为三个腔室,即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为第二腔室,两者并列;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下方为第三腔室;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一腔室通过挡板与第三腔室分开,两者互不连通;第二腔室通过挡板与第三腔室分隔,但两者相互连通;
[0017]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交替设有多组隔板一,形成“S”型流道与第二腔室连通;所述第三腔室内部交替设有隔板二,形成“S”型流道与第二腔室连通;
[0018]所述进气口设在第一腔室的一侧;所述出气口设在第三腔室的一侧;所述进气口与干燥过滤器通过管道连通;所述出气口与储液罐通过管道连通。
[0019]所述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内分布有蜂窝状酰胺高分子材料。
[0020]优选的,所述隔板一为直线形,隔板二为波浪形;且隔板一与吸附装置的底部成垂直状态,隔板二与吸附装置的底部成平行状态。
[0021]优选的,所述负压腔的一侧开口为平口设计。
[0022]优选的,所述喷头与负压腔侧面的连接处还设有转动轴,以便控制喷头的转动;
[0023]优选的,所述吸附装置内壁材质为聚四氟乙烯;以便减少水雾附着在吸附装置内壁,提高喷雾的降噪能力。
[0024]优选的,所述吸附装置的上方设有冷凝器,两者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具体为10
‑
20cm。
[0025]一种制冷剂喷雾辅助表皮冷却、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的工作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26]步骤一、首先将负压腔的开口处对接皮肤表面,通过计算机输出控制信号操控抽气泵进行抽气,此时负压腔于皮肤表面形成密闭空间,关闭抽气泵;然后通过计算机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制冷剂电磁阀的开启,制冷剂电磁阀开启后,制冷剂储存罐内存储的制冷剂,通过管道运送至喷头,并由喷头喷出至皮肤表面;
[0027]步骤二、制冷剂喷施一段时间后关闭制冷剂电磁阀,同时由计算机再次控制启动抽气泵,从抽气口抽出其中挥发的气相态制冷剂,并通过气压感受器实时检测负压腔内的负气压,并将检测数据传输至计算机,由计算机实时监控负压腔内的负气压;
[0028]步骤三、在负压腔内形成一定负气压后,间隔一段时间,打开氮气电磁阀使其通过管道,从氮气输气口输出,修正负压腔内的负气压,并将残余的气相态制冷剂进一步挤入抽气口中,当负压腔内压力回归正常大气压后,此时抽气泵关闭且抽气口不再有气体进出;
[0029]步骤四、气相态制冷剂经抽气口、回收系统电磁阀,通过油分离器和干燥过滤器,最后未分离的气体通过管道由进气口进入吸附装置;在吸附装置内气体首先进入第一腔室,第一腔室的设置的“S”形流道有利于减缓气体的流动;然后由第一腔室进入第二腔室,由第二腔室内部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剂喷雾辅助表皮冷却、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喷雾系统、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和计算机(7);所述喷雾系统包括激光器(18)、气压感受器(17),抽气口(23)、 氮气输气口(19)、负压腔(21)、喷头(20)、制冷剂储存罐(5)、氮气储存罐(6);所述制冷剂回收与处理系统包括抽气泵(16)、回收系统电磁阀(15)、油分离器(14)、干燥过滤器(13)、冷凝器(12)、吸附装置(10)、耐压箱(11)、储液罐(8)、储液罐压力感受器(31);所述制冷剂储存罐(5)的端部设置有制冷剂压力表(1),制冷剂压力表(1)连接处还设有控制其开启的制冷剂电磁阀(2);所述氮气储存罐(6)的端部设置有氮气压力表(3),氮气压力表(3)的连接处还设有控制其开启的氮气电磁阀(4);所述制冷剂电磁阀(2)和氮气电磁阀(4)均通过导线五(1
‑
5)与计算机(7)电性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与反馈控制;所述负压腔(21)为一侧设有开口的空腔结构,另一侧连接有气压感受器(17)和激光器(18),其中气压感受器(17)和激光器(18)电性连接,同时均通过导线三(1
‑
3)与计算机(7)电性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与反馈控制;所述负压腔(21)的侧面设有抽气口(23),所述抽气口(23)与油分离器(14)通过管道连通;沿抽气口(23)至油分离器(14)的管道方向,依次还设有抽气泵(16)和回收系统电磁阀(15),同时抽气泵(16)通过导线一(1
‑
1)与计算机(7)电性连接,回收系统电磁阀(15)通过导线二(1
‑
2)与计算机(7)电性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反馈控制;所述吸附装置(10)设有进气口(26)和出气口(30);所述油分离器(14)的另一端通过管道连通干燥过滤器(13);所述干燥过滤器(13)的另一端通过管道与耐压箱(11)内吸附装置(10)的进气口(26)连通;所述吸附装置(10)的出气口(30)通过耐压箱(11)的另一侧底部与储液罐(8)上端管道连通;所述储液罐(8)的端部还设有排气管(9)和储液罐压力感受器(31),储液罐压力感受器(31)通过导线四(1
‑
4)与计算机(7)电性连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反馈控制;所述负压腔(21)的侧面,即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加猛,史树芊,陈斌,王军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