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包括集热模块、主动通蓄热水箱、地热管,蓄热水箱内设置有水泵,水泵的出水口连接第一水管,蓄热水箱上设置有第二水管;集热模块包含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一水管与第一入水口连接,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二水管与蓄热水箱连接;第一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水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地热管的入水口通过第三水管与蓄热水箱连接,第三水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地热管的出水口通过第四水管与蓄热水箱连接,第四水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还包括酿热池。与传统技术相比,充分利用了太阳能、温室内的空气余热以及生物质能源,提高热量利用率的同时节约了电能的投入,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温室大棚。棚。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农业工程
,涉及温室太阳能利用技术和生物质能源发酵技术,蓄热量作用于作物根系。具体涉及一种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太阳能利用技术的不断成熟,温室中太阳能的利用也开始得到普遍发展,包括直接吸收太阳能或吸间接收空气中富余的太阳能。但单一的太阳能利用系统存在太阳能利用效率低的情况,且难以在多云、雨雪等太阳辐射低以及更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蓄集足够的热量。
[0003]好氧发酵可以有效地利用农业废弃物,借助好氧微生物对其进行降解,释放热量,生产有机肥,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且在其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在高温期一般可达到55℃
‑
65℃。这部分高热量大多逸散出去,未被有效利用。如果将其作为备用热源加入到放热系统中,在光照不足时对其热量进行收集和储存,用于夜间作物根系的加热,可以提高夜间根系的同时减少温室夜间电加热的投入。但单一的生物质发酵也存在局限性和时效性,一般情况下,温度在40℃以上可维持60d左右,且经过太阳能和空气余热加热后的水再流经发酵池可以减少发酵池热量的损耗,避免过度破坏发酵热环境,影响发酵进程。
[0004]基于以上缺陷,将太阳能、空气余热和生物质热能结合,既弥补了光照强度弱的条件下太阳能和空气余热的增温效果不强热量不足的问题,也考虑到生物质发酵不能长期且持续提供热量以及过低的水温会影响嗜热菌活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的光照强度弱的条件下太阳能和空气余热的增温效果不强热量不足的问题,也考虑到生物质发酵不能长期且持续提供热量以及过低的水温会影响嗜热菌活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实现太阳辐射不足时,以生物质能源作为备用热源,解决了温室内废物利用问题,又减少了夜间电能加热的消耗。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模块、地热管、蓄热水箱;所述蓄热水箱内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接第一水管,所述蓄热水箱上设置有第二水管;所述集热模块包含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水管与所述第一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二水管与所述蓄热水箱连接;所述第一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水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0008]所述地热管的入水口通过第三水管与所述蓄热水箱连接,所述第三水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地热管的出水口通过第四水管与蓄热水箱连接,所述第四水管上设置有第四阀门。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酿热池组件,酿热池组件包含第二入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
二入水口通过第五水管与所述第二水管连接在第二阀门后,所述第五水管上设置有第五阀门,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第六水管与蓄热水箱连接,第六水管上设置有第六阀门。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七水管,所述第七水管上设置有第七阀门;所述第七水管的一端在第一阀门前与第一水管连接,第七水管的另一端在第五阀门后与第五水管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酿热池组件包括池体,池体内设置有悬置的透气板,透气板上载有发酵物料,所述透气板的下方设置有带孔风管,所述池体的内壁布有酿热池水管,酿热池水管的入水口连接第二入水口,酿热池水管的出水口连接第二出水口。
[0012]进一步的,所述集热模块包括多个集热板和口琴管散热器,所述口琴管散热器悬挂在温室内,多个集热板并联在温室大棚南侧,多个集热板的入水口和口琴管散热器的入水口均与第一水管连接,多个集热板的出水口和口琴管散热器的出水口均与第二水管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蓄热水箱外部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为保温棉。
[0014]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集热板外表面抹有黑色涂料,多个所述集热板内并列有多个孔道,第一进水口在下部,第一出水口在上部。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管、第二水管、第三水管、第四水管、第五水管、第六水管和第七水管统一采用PVR管。
[0016]进一步的,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集热回路、第二集热回路、第三集热回路;
[0017]晴天白天,开启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关闭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和第七阀门,蓄热水箱的水通过水泵从第一水管进入集热模块后经过集热模块从第二水管回到蓄热水箱形成第一集热回路;
[0018]在多云、雾、霾等太阳辐射较弱的白天,开启第七阀门和第六阀门,关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和第五阀门,蓄热水箱的水通过水泵从第一水管与第七水管连接处进入第七水管从而进入酿热池组件的进水口后再从酿热池组件的出水口回到蓄热水箱形成第二集热回路;
[0019]在冬季雨雪等寒冷天气的白天,关闭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七阀门,开启第一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蓄热水箱的水通过水泵经第一水管从集热模块的进水口进入集热模块后从集热模块的出水口进入第二水管后再通过第二水管与第五水管的连接处进入酿热池组件的入水口后从出水口经过第六水管回到蓄热水箱形成第三集热回路。
[0020]进一步的,还包括一个放热回路;
[0021]在夜间,开启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关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和第七阀门,蓄热水箱的水通过第三水管进入地热管的入水口后从地热管的出水口进入第四水管后回到蓄热水箱形成放热回路。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3]增加了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的同时预防了雨、雪、雾等天气条件下太阳辐射不足的问题,以生物质能源发酵堆体作为备用热源,既解决了温室内秸秆资源的利用问题,又减少了夜间电能加热的消耗。实现了多能源的联合利用的同时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一种温室的截面示意图;
[0026]图2为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在以上图中:
[0028]1‑
地热管;2
‑
蓄热水箱;3
‑
水泵;4
‑
第一水管;5
‑
第二水管;6
‑
第一阀门; 7
‑
第二阀门;8
‑
第三水管;9
‑
第三阀门;10
‑
第四水管;11
‑
第四阀门;12
‑
酿热池组件;13
‑
第五水管;14
‑
第五阀门;15
‑
第六水管;16
‑
第六阀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模块、地热管(1)、蓄热水箱(2);所述蓄热水箱(2)内设置有水泵(3),所述水泵(3)的出水口连接第一水管(4),所述蓄热水箱(2)上设置有第二水管(5);所述集热模块包含第一入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水管(4)与所述第一入水口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二水管(5)与所述蓄热水箱(2)连接;所述第一水管(4)上设置有第一阀门(6),所述第二水管(5)上设置有第二阀门(7);所述地热管的入水口通过第三水管(8)与所述蓄热水箱(2)连接,所述第三水管(8)上设置有第三阀门(9),所述地热管(1)的出水口通过第四水管(10)与蓄热水箱(2)连接,所述第四水管(10)上设置有第四阀门(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酿热池组件(12),酿热池组件(12)包含第二入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入水口通过第五水管(13)与所述第二水管(5)连接在第二阀门(7)后,所述第五水管(13)上设置有第五阀门(14),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第六水管(15)与蓄热水箱(2)连接,第六水管(15)上设置有第六阀门(1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七水管(17),所述第七水管(17)上设置有第七阀门(18);所述第七水管(17)的一端在第一阀门(6)前与第一水管(4)连接,第七水管(17)的另一端在第五阀门(14)后与第五水管(1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酿热池组件(12)包括池体,池体内设置有悬置的透气板,透气板上载有发酵物料,所述透气板的下方设置有带孔风管,所述池体的内壁布有酿热池水管,酿热池水管的入水口连接第二入水口,酿热池水管的出水口连接第二出水口。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模块包括多个集热板(19)和口琴管散热器(20),所述口琴管散热器(20)悬挂在温室内,多个集热板(19)并联在温室大棚南侧,多个集热板(19)的入水口和口琴管散热器(20)的入水口均与第一水管(4)连接,多个集热板(19)的出水口和口琴管散热器的出水口均与第二水管(5)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室内多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水箱(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晏飞,石苗,杨士晔,刘鑫,王笛,毕纪元,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