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63552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0 08: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放电装置。放电装置向空气中释放放电生成物。放电装置具备壳体、放电电极和两个保护部。放电电极从壳体突出。放电电极通过放电而向空气中释放放电生成物。保护部与壳体独立分体。两个保护部以夹着放电电极的方式设置。保护部具有一对支承部和电极保护部。一对支承部设置于壳体。支承部朝向远离壳体的方向延伸。支承部的终端部配置在比放电电极的前端部更远离壳体的位置。电极保护部将一个的支承部的末端侧与另一个的支承部的末端侧相连。承部的末端侧与另一个的支承部的末端侧相连。承部的末端侧与另一个的支承部的末端侧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放电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放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电极放电而释放放电生成物的放电装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20/013143号公报
[0004]专利文献1的放电装置能够将高浓度的放电生成物释放到空气中,但还具有形成释放高浓度的放电生成物的结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释放高浓度的放电生成物的放电装置。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放电装置向空气中释放放电生成物。放电装置具备壳体、放电电极和两个保护部。放电电极从壳体突出。放电电极通过放电而向空气中释放放电生成物。保护部与壳体独立分体。两个保护部设置成夹着放电电极。保护部具有一对支承部和电极保护部。一对支承部设置于壳体。支承部朝向远离壳体的方向延伸。支承部的终端部配置在比放电电极的前端部更远离壳体的位置。电极保护部将一个的支承部的终端部与另一个的支承部的终端部连接。在从壳体的正面方向以及侧面方向观察放电电极时,能够视觉辨认放电电极的前端部。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能够释放高浓度的放电生成物的放电装置。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装置的电气设备的立体图。图2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装置的电气设备的截面图。图3是安装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装置的支架的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不重复说明。
[0010]在对本专利技术的放电装置1进行说明之前,参照图1和图2对具有本专利技术的放电装置1的电气设备5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装置1的电气设备5的立体图。图2是具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装置1的电气设备5的截面图。
[0011]图1和图2所示的电气设备5具备送风功能和释放放电生成物的功能。此外,电气设
备5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备使空气的物理性质变化的功能。
[0012]送风功能是将在电气设备5的周围存在的空气吸入电气设备5的内部,并将吸入的空气吹出到电气设备5的外部的功能。释放放电生成物的功能具有通过产生例如离子或活性种来抑制菌的作用的功能。使空气的物理性质变化的功能例如有除去空气中所含的粒子的功能等。具体而言,具有送风功能和向空气释放放电生成物的功能的电气设备5是放电生成物发生器,有离子发生器、臭氧发生器等。此外,在放电生成物发生器中组合了除去空气中所含的粒子的功能的电气设备5是带放电生成物产生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电气设备5除了包括带放电生成物产生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以外,还可以包括例如带放电生成物产生功能的加湿空气净化器、或带放电生成物产生功能的除加湿空气净化器。
[0013]电气设备5具备主体51、支架3以及放电装置1。安装有放电装置1的支架3配置于箱形状的主体51的内部。
[0014]在主体51设置有用于使电气设备5工作的部件(未图示)。部件包含主体51外部所具备的电源电缆(未图示)以及主体51内部所具备的供电连接器(未图示)。经由供电连接器施加电压。
[0015]如图2所示,在主体背面511设置有将主体51的外部与内部连通的吸入口51A。吸入口51A与设置在主体51内部的通风路51B连通。通风路51B与设置在主体顶面512及主体正面513上的吹出口51C连接。吹出口51C连通通风路51B与主体51的外部。
[0016]在通风路51B的内部设置有风扇52。风扇52例如是西洛克风扇。风扇52通过旋转,产生将存在于主体51的外部的空气从吸入口51A吸入到通风路51B的气流F1、吸入的空气朝向吹出口51C通过通风路51B的气流F2、以及从吹出口51C吹出到主体51的外部的气流F3。
[0017]此外,如图1所示,在主体侧面514设有将主体5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支架插入口51D。与支架插入口51D连通的主体51的内部空间与图2所示的通风路51B连通。此外,在该空间配置有供电连接器。
[0018]放电装置1经由供电连接器被施加电压,释放放电生成物。作为放电装置1释放的放电生成物,例如可举出离子或活性种。离子可举出正离子(例如,H
+
(H2O)
m
(m是任意的整数))或负离子(例如,O2‑
(H2O)
n
(n是任意的整数))或它们的组合。作为活性种,可以列举羟基自由基(
·
OH)、氢自由基(
·
H)、氧自由基(
·
O)、氢过氧自由基(
·
HO2)、过氧化氢(H2O2)或臭氧(O3)等。放电生成物例如具有抑制菌的作用、抑制菌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效果。
[0019]放电装置1安装于支架3。安装于支架3的放电装置1从支架插入口51D插入主体51内部。如图2所示,插入到主体51内部的放电装置1与供电连接器连接,且以放电装置1的一部分露出于通风路51B的方式配置。如此配置了放电装置1的支架3被保持于主体51。对与供电连接器连接的放电装置1施加电压。放电装置1向通过通风路51B的气流F2释放放电生成物。其结果,经过了通过通风路51B的气流F2上的放电生成物从吹出口51C吹出到主体51的外部,抑制存在于主体51外部的菌的作用。
[0020]参照图1至图3,对安装本专利技术的放电装置1的支架3进行说明。图3是安装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装置1的支架3的截面图。
[0021]如图3所示,支架3具备支架基部31、收容部32以及支架保持部33。以下,为方便起见,在支架3的说明中,将图3所示的方向定义为上下左右方向。即,将支架3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此外,将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
[0022]支架基部31是相对于图2所示的主体51的、对收容并安装放电装置1的收容部32的位置进行设定的部分。收容部32设置在支架基部31的右侧端部。通过适当地设定支架基部3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收容并安装于收容部32的放电装置1,其一部分配置于图2所示的通风路51B,且放电装置1与供电连接器连接。
[0023]如上所述,在收容部32安装放电装置1。收容部32为箱形状。在收容部32的上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放电装置收容口32A。放电装置收容口32A将收容部32的内部与外部连通。放电装置1通过放电装置收容口32A移动到收容部32的内外。此外,在收容部32的右侧端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开口的连接器插入口32B。连接器插入口32B将收容部32的内部与外部连通。收容于收容部32的放电装置1经由连接器插入口32B而连接有供电连接器。
[0024]支架保持部33与支架基部31的左侧端部连接。支架保持部33是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壳体;放电电极,其从所述壳体突出,并通过放电向空气中释放放电生成物;以及两个保护部,所述两个保护部与所述壳体独立分体,并以夹着所述放电电极的方式设置,所述保护部具备:一对支承部,所述一对支承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末端部配置在比所述放电电极的前端部更远离所述壳体的位置;以及电极保护部,其将一个所述支承部的终端侧连接到另一个所述支承部的终端侧,从所述壳体的正面方向以及侧面方向观察所述放电电极时,能够视觉辨认所述放电电极的前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保护部具有:弯曲部,其在与所述放电电极保持空间的状态下,以弯曲状包围所述放电电极;以及突出部,其从所述弯曲部的端部向靠近所述放电电极的方向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保护部由两个所述支承部支承。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两个所述放电电极,所述放电电极由所述保护部保护,所述放电装置还具备连结部,其将保护一个所述放电电极的所述保护部的所述支承部和保护另一个的所述放电电极的所述保护部的所述支承部彼此连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支承部的基端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为板状,所述连结部以所述连结部的一部分向所述壳体的外部伸出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连结部的以向所述壳体的外部伸出的方式配置的顶面,经由第一曲面与配置在所述壳体的正面侧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隔开距离的一端面、以及配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侧的另一端面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冈野哲之大江信之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