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3434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20 08: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骨移植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包括取骨柱、塑形柱、衔接杆、螺纹推杆、光滑推杆、骨柱递送管、骨柱递送杆和测深器,所述取骨柱和塑形柱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推杆入口和第二推杆入口,所述取骨柱和塑形柱另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骨柱入口和第二骨柱入口,所述取骨柱和塑形柱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术前获取核磁影像学资料,进行软骨三维模型构建,确定软骨缺损形状信息,根据软骨缺损形状,设计与之形状匹配的骨软骨移器械,从而可针对单个软骨缺损个性化设计骨软骨移植器械,使得移植物能够与缺损相匹配,避免移植物脱落以及退变的风险。免移植物脱落以及退变的风险。免移植物脱落以及退变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


[0001]本技术涉及骨移植器械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

技术介绍

[0002]关节软骨损伤或缺损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系统损伤疾病,针对关节软骨损伤,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微骨折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其中,微骨折术是通过在缺损面凿孔,使骨髓液流出,带来营养和修复细胞,以促进软骨修复,但修复的组织为纤维软骨组织,纤维软骨成分与关节天然的透明软骨仍然存在差异,且力学性能及耐磨性较差,很容易退变;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是通过手术从关节非负重区刮去一块正常软骨,在体外分离、扩增软骨细胞,随后二次手术将软骨细胞移植到软骨缺损处,但是软骨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阶段会出现去分化现象,从而导致软骨细胞产生软骨基质成分的能力下降,并出现肥大化,其次,这种方式要求二次手术,给患者造成额外的创伤。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是通过从患者自体关节非负重区或捐献遗体的膝关节获取骨软骨移植物,移植到患者软骨缺损处。这种术式存在如下优点:1.骨软骨移植物包含天然软骨和骨,可即刻发挥负重和润滑功能;2.骨软骨移植物的骨层可与缺损处的软骨下骨侧壁发生骨愈合,骨愈合速度较快,且更牢固,大大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及稳定性;3.全程只需单次手术即可完成,并且操作速度较快,大大节约手术时间。
[0003]但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骨软骨移植器械均为圆柱状,因此,无论是缺损处的修整,或是骨软骨移植物的获取,只能是圆柱状,然而,临床上关节软骨缺损多为不规则形,从而造成移植物与缺损不匹配,增加移植物脱落及退变的风险。其次,临床上现有的骨软骨移植器械只有固定的几种尺寸(2.7mm、3.5mm、4.5mm、6mm、8mm),可供选择的尺寸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并且,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骨软骨移植器械一般采用模具铸造而成,这种加工手段很难实现个性化定制,材料和时间成本较高,且目前现有的专利号为(CN215019783U)《一种骨软骨移植装置》该骨软骨移植装置,通过C转把、C卡块和转杆的设置,转动C转把带动转杆转动,从而使得限位块下移,从而确定需要移取的软骨大小,通过A转把、A方形卡块和转杆的设置,人员转动A转把使得滞留套筒根据A转把的移动而移动,从而便于人员收集软骨至滞留套筒内部,通过B转把、B卡块和转杆的设置,转动B转把从而带动限位块移动从而使得滞留套筒内的软骨被推出,进而完成移植工作。
[0004]目前,金属3D打印技术已经得到快速发展,在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方面具备突出的优势,并且材料和时间成本较低。本技术希望开发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以弥补目前产品的不足,从而提升临床疗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
骨软骨移植器械,其优点在于,术前获取核磁影像学资料,进行软骨三维模型构建,确定软骨缺损形状信息,根据软骨缺损形状,设计与之形状匹配的骨软骨移器械,从而可针对单个软骨缺损个性化设计骨软骨移植器械,骨软骨移植物的形状与缺损形状匹配,使得骨软骨移植物与缺损完美契合,促进移植物与缺损的整合,避免移植物与缺损侧壁形成空隙等情况,从而最大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0007]2.技术方案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包括取骨柱、塑形柱、衔接杆、螺纹推杆、光滑推杆、骨柱递送管、骨柱递送杆和测深器,所述取骨柱和塑形柱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推杆入口和第二推杆入口,所述取骨柱和塑形柱另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骨柱入口和第二骨柱入口,所述取骨柱和塑形柱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所述取骨柱和塑形柱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一中空管道和第二中空管道,所述取骨柱和塑形柱一端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出料孔和第二出料孔,所述取骨柱和塑形柱一端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刻度尺和第二刻度尺,所述衔接杆分别活动安装在取骨柱和塑形柱内部,所述螺纹推杆一端分别活动安装在取骨柱和塑形柱内部,所述光滑推杆一端分别活动安装在取骨柱和塑形柱内部,其中,所述骨柱递送杆一端和骨柱递送管一端相适配,所述测深器一端开设有测深器刻度尺。
[0010]可选的,所述取骨柱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手柄,所述塑形柱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手柄。
[0011]可选的,所述衔接杆包括衔接杆圆头、衔接杆橡胶圈凹槽和衔接杆平头,所述衔接杆圆头开设在衔接杆一端,所述衔接杆橡胶圈凹槽开设在衔接杆一端外壁,所述衔接杆平头开设在衔接杆另一端。
[0012]可选的,所述螺纹推杆包括螺纹推杆手柄、外螺纹、螺纹推杆柄和螺纹推杆前头,所述螺纹推杆手柄开设在螺纹推杆一端,且所述螺纹推杆手柄固定连接在螺纹推杆柄一端,所述外螺纹开设在螺纹推杆柄一端外壁所述螺纹推杆前头开设在螺纹推杆柄一端。
[0013]可选的,所述光滑推杆包括光滑推杆平头、光滑推杆柄、推杆橡胶圈凹槽和光滑推杆前头,所述光滑推杆平头开设在光滑推杆一端,且所述光滑推杆平头固定连接在光滑推杆柄一端,所述推杆橡胶圈凹槽开设在光滑推杆柄一端外壁,所述光滑推杆平头开设在光滑推杆柄一端。
[0014]可选的,所述衔接杆圆头和螺纹推杆前头相适配,且所述衔接杆圆头和光滑推杆前头相适配。
[0015]可选的,所述螺纹推杆柄一端分别活动安装在取骨柱和塑形柱内侧,且所述螺纹推杆柄外径分别和取骨柱和塑形柱内径相适配,所述外螺纹分别与第一内螺纹和第二内螺纹相适配。
[0016]可选的,所述光滑推杆柄一端分别活动安装在取骨柱和塑形柱内侧,且所述光滑推杆柄外径分别和取骨柱和塑形柱内径相适配。
[0017]可选的,所述骨柱递送杆一端和骨柱递送管一端相适配,所述测深器一端开设有测深器刻度尺。
[0018]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19]S1:首先利用医学3D打印技术以及术前获取核磁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软骨缺损
形状,设计配套的骨软骨移植器械;
[0020]S2:然后进行缺损塑形,按照个性化定制骨软骨移植器械,使用塑形柱对缺损区域进行修整,主要目的是将缺损处的软骨下骨取出,将衔接杆前段全部推入中空管道内,塑形柱前端对准、且垂直于缺损面,并保证与缺损面吻合,使用骨锤锤击塑形柱的另一端,锤击过程注意观察刻度尺,骨柱深度一般为10

15mm,到达目标深度后,停止锤击,将塑形柱分别向四周均匀倾斜,使骨柱与侧壁及底端骨组织完全分离,随后拔出塑形柱,最后,使用推杆将骨柱推出,即可完成对缺损区域的塑形;
[0021]S3:然后获取骨软骨移植物,使用取骨柱在关节非负重区获取与缺损形状及深度匹配的骨软骨移植物。将衔接杆前段全部推入中空管道内,在关节非负重区寻找合适的供体位置,取骨柱前端对准、且垂直于软骨面,随后使用骨锤锤击取骨柱,注意观察前端刻度尺,待到达与缺损一致的深度,停止锤击,将取骨柱分别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包括取骨柱(1)、塑形柱(2)、衔接杆(3)、螺纹推杆(4)、光滑推杆(5)、骨柱递送管(6)、骨柱递送杆(7)和测深器(8),其特征在于:所述取骨柱(1)和塑形柱(2)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推杆入口(101)和第二推杆入口(201),所述取骨柱(1)和塑形柱(2)另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骨柱入口(107)和第二骨柱入口(207),所述取骨柱(1)和塑形柱(2)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一内螺纹(103)和第二内螺纹(203),所述取骨柱(1)和塑形柱(2)内部分别开设有第一中空管道(104)和第二中空管道(204),所述取骨柱(1)和塑形柱(2)一端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出料孔(105)和第二出料孔(205),所述取骨柱(1)和塑形柱(2)一端侧壁分别开设有第一刻度尺(106)和第二刻度尺(206),所述衔接杆(3)分别活动安装在取骨柱(1)和塑形柱(2)内部,所述螺纹推杆(4)一端分别活动安装在取骨柱(1)和塑形柱(2)内部,所述光滑推杆(5)一端分别活动安装在取骨柱(1)和塑形柱(2)内部,其中,所述骨柱递送杆(7)一端和骨柱递送管(6)一端相适配,所述测深器(8)一端开设有测深器刻度尺(8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取骨柱(1)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手柄(102),所述塑形柱(2)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手柄(20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个性化金属3D打印骨软骨移植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杆(3)包括衔接杆圆头(301)、衔接杆橡胶圈凹槽(302)和衔接杆平头(303),所述衔接杆圆头(301)开设在衔接杆(3)一端,所述衔接杆橡胶圈凹槽(302)开设在衔接杆(3)一端外壁,所述衔接杆平头(303)开设在衔接杆(3)另一端。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文强敖英芳邵振兴赵逢源李豫皖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