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储能逆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628046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储能逆变器,涉及电力变换技术领域,包括智能控制模块,用于接收信号和模块控制;充放电控制模块,用于对储能模块进行充放电控制;逆变控制模块,用于选择与逆变模块连接的通路状态并传输信号;逆变模块,用于逆变和整流处理并控制功率管电路接入全桥逆变电路;切换控制模块,用于控制逆变模块与交流模块的连接;交流模块,用于输出和提供交流电;输出检测模块,用于电压检测。本发明专利技术双向储能逆变器通过逆变模块完成逆变和整流处理,配合充放电控制模块控制储能模块的储能和放电,根据输出检测模块检测的信号控制逆变控制模块将功率管电路接入全桥逆变电路,切换控制模块控制输出的通路,以便维持逆变模块的工作。工作。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储能逆变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变换
,具体是一种双向储能逆变器。

技术介绍

[0002]双向储能逆变器是当今市场上最新一代的逆变器,能够是将交流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并储存在储能装置内,当发生断电的情况后,逆变器再将储能装置内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供用户使用,为用户提供电网电能与储能装置电能之间的双向转换,为了保证双向储能逆变器的安全性,现有的双向储能逆变器采用双路逆变器电路,由单片机控制,在其中一个逆变器电路出行故障时,自动将电能切换至另一个逆变器电路中,维持逆变器的工作状态,保证电源的正常转换,但是双路逆变器电路容易导致电路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并且所需的单片机引脚较多,控制较为复杂,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向储能逆变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双向储能逆变器,该双向储能逆变器包括:储能模块,充放电控制模块,智能控制模块,逆变模块,逆变控制模块,切换控制模块,交流模块,输出检测模块;
[00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储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该双向储能逆变器包括:储能模块,充放电控制模块,智能控制模块,逆变模块,逆变控制模块,切换控制模块,交流模块,输出检测模块;所述储能模块,用于存储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输出的电能,用于输出电能;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输出检测模块输出的信号,用于输出第一脉冲信号并控制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的工作,用于输出控制信号并控制逆变控制模块和切换控制模块的工作,用于输出第二脉冲信号;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与所述储能控制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脉冲信号控制充放电控制电路将所述储能模块输出的电能进行电压调节并传输给所述逆变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脉冲信号控制充放电控制电路将所述逆变模块输出的电能进行电压调节并输入所述储能模块;所述逆变控制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连接,用于通过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模拟开关电路选择与所述逆变模块连接的通路,用于将所述第二脉冲信号传输给所述逆变模块;所述逆变模块,与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和逆变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逆变控制模块传输的第二脉冲信号,用于通过全桥逆变电路对输入的直流电能进行逆变处理和对输入的交流电能进行整流处理,用于控制功率管电路接入全桥逆变电路;所述切换控制模块,与所述交流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脉冲信号并通过继电开关电路控制逆变模块与所述交流模块的连接状态;所述交流模块,与所述逆变模块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逆变模块输出的交流电能,用于为所述逆变模块提供交流电能;所述输出检测模块,与所述交流模块和智能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检测输入所述交流模块的交流电能并对检测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用于将处理信号传输给所述智能控制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储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模块包括储能装置;所述充放电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一电感、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第一电阻、第二电容;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所述储能装置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一电感的一端,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功率管的发射极和第一功率管的集电极,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储能装置的第二端和第一功率管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二功率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一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均接地,第一功率管的栅极和第二功率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一控制器的第一IO端和第二IO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储能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模块包括第三功率管、第四功率管、第五功率管、第六功率管、第七功率管和第八功率管;所述第三功率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五功率管的集电极、第七功率管的集电极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三功率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四功率管的集电极,第五功率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六功率管的集电极、第七功率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八功率管的集电极,第四功率管的发射极、第六功率管的发射极和第八功率管的发射极均接地,第三功率管的栅极、第四功率管的栅极、第五功率管的栅极、第六功率管的栅极、第七功率管的栅极和第八功率管的栅极与所述逆变控制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勇明陈雄伟伍树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驰普科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