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音响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带透光振膜的音响,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发光体,壳体的端部设有透光性的振膜,振膜的中部具有呈悬空状布置的振动部;振膜的外周具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安装环,安装环环绕振动部的外周布置;振动部与安装环之间具有呈悬空布置的变形部;通过具有透光性的振膜与发光体组合,使得音响达到视觉及听觉相结合的效果,提高了该音响的使用性能;振膜通过振动部供音响发出的声波冲击而产生共振,使低音振动效果更佳,让音感更加丰富、细腻、透彻,利用安装环将膜片与壳体之间进行连接,避免膜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振动脱落,通过变形部增强振动部的振动弹性,从而调整膜片的共振频率,使得音响获得更好的音质。更好的音质。更好的音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透光振膜的音响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音响的
,具体而言,涉及带透光振膜的音响。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音响已经作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提高音响的音质以及提高音响给人们的听觉感受,通常,音响的生产厂家们于音响箱体上加设壳体,壳体设有振膜,其通过振膜、壳体与音响箱体的共振作用,来调节音响的共振频率,并改善音响的音质。
[0003]然而,现有振膜仍存在这样的问题:仅通过振膜对共振频率的调节,效果不佳,弹性差,未能很好地改善音质,并且有些振膜材质透光性差,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带透光振膜的音响,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振膜透光性差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带透光振膜的音响,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发光体,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透光性的振膜,所述振膜的中部具有呈悬空状布置的振动部;所述振膜的外周具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安装环,所述安装环环绕振动部的外周布置;所述振动部与安装环之间具有呈悬空布置的变形部,所述振动部受声波冲击上下振动的过程中,所述变形部往复变形;
[0006]当所述音响在工作状态下,所述振膜中的振动部随着音乐声波冲击上下振动,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透过所述振膜透射出来,且呈现色彩变化。
[000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中具有纵向布置的内部腔,所述内部腔中设有水平朝向振膜布置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外侧壁抵接在内部腔的内侧壁上;所述夹持件将发光体夹持,且所述发光体与振膜之间相对布置;所述发光体与振膜之间具有间隔布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环呈片状,所述安装环的内侧对接在变形部的外侧,所述安装环的外侧朝外延伸布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环的顶部与振动部的顶部平齐布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环的底部朝上凹陷,形成底部开口的外环槽,所述外环槽沿着安装环的周向环绕布置。
[0011]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沿着振动部的外周环绕布置,所述变形部的内侧对接在振动部的外周。
[0012]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在振动部与安装环之间呈弯曲状布置,所述变形部与振动部的外周围合形成朝下凹陷且具有顶部开口的变形环槽,所述变形环槽沿着振动部的周向延伸布置。
[0013]进一步的,所述变形部包括底部段以及与底部端呈弯曲布置的侧部段,所述底部段的内侧对接在振动部的底部的外周,所述侧部段的底部对接在底部段的外侧,所述侧部
段的顶部对接在安装环的内侧,所述底部段、侧部段以及振动部的外周围合形成所述变形环槽。
[0014]进一步的,所述振动部的底部朝上凹陷,形成底部开口的内环槽,所述内环槽沿着振动部的周向环绕布置。
[0015]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具有顶部开口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着振膜的外周环绕布置,所述振膜的外周抵接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所述壳体上设有将振膜封堵在安装槽上的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底部具有朝向安装槽凸设的嵌合环,所述嵌合环沿着固定环的周向环绕布置,所述嵌合环的底部设有多个贯穿振膜的定位柱,多个所述定位柱沿着嵌合环的周向环绕间隔布置;
[0016]当所述固定环将振膜封堵在安装槽上的过程中,多个所述定位柱沿着振膜的顶部贯穿至安装槽的底部中,且所述嵌合环的外周抵接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所述固定环的底部封堵在安装槽的顶部开口上,形成密封结构。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
,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带透光振膜的音响,通过具有透光性的振膜与发光体组合,使得音响达到视觉及听觉相结合的效果,提高了该音响的使用性能,解决了振膜透光性差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的问题;振膜通过振动部供音响发出的声波冲击而产生共振,使低音振动效果更佳,让音感更加丰富、细腻、透彻,利用安装环将膜片与壳体之间进行连接,避免膜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振动脱落,通过变形部增强振动部的振动弹性,从而调整膜片的共振频率,使得音响获得更好的音质。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带透光振膜的音响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带透光振膜的音响的剖切立体示意图;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振膜的正视立体示意图;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振膜的后视立体示意图;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振膜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音响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壳体100、振膜200、振动部300、安装环400、变形部500、发光体600、固定环700、内部腔101、夹持件102、安装槽103、内环槽301、外环槽401、变形环槽501、底部段502、侧部段503、嵌合环701、定位柱702。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6]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7]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
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8]参照图1
‑
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0029]带透光振膜200的音响,包括壳体100以及设置在壳体100内部的发光体600,壳体100的端部设有透光性的振膜200,振膜200的中部具有呈悬空状布置的振动部300;振膜200的外周具有与壳体100固定连接的安装环400,安装环400环绕振动部300的外周布置;振动部300与安装环400之间具有呈悬空布置的变形部500,振动部300受声波冲击上下振动的过程中,变形部500往复变形;
[0030]当音响在工作状态下,振膜200中的振动部300随着音乐声波冲击上下振动,发光体600发出的光,透过振膜200透射出来,且呈现色彩变化。
[0031]上述提供的带透光振膜200的音响,通过具有透光性的振膜200与发光体600组合,使得音响达到视觉及听觉相结合的效果,提高了该音响的使用性能,解决了振膜200透光性差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的问题;振膜200通过振动部300供音响发出的声波冲击而产生共振,使低音振动效果更佳,让音感更加丰富、细腻、透彻,利用安装环400将膜片与壳体100之间进行连接,避免膜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振动脱落,通过变形部500增强振动部300的振动弹性,从而调整膜片的共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带透光振膜的音响,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发光体,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透光性的振膜,所述振膜的中部具有呈悬空状布置的振动部;所述振膜的外周具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安装环,所述安装环环绕振动部的外周布置;所述振动部与安装环之间具有呈悬空布置的变形部,所述振动部受声波冲击上下振动的过程中,所述变形部往复变形;当所述音响在工作状态下,所述振膜中的振动部随着音乐声波冲击上下振动,所述发光体发出的光,透过所述振膜透射出来,且呈现色彩变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透光振膜的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具有纵向布置的内部腔,所述内部腔中设有水平朝向振膜布置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外侧壁抵接在内部腔的内侧壁上;所述夹持件将发光体夹持,且所述发光体与振膜之间相对布置;所述发光体与振膜之间具有间隔布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透光振膜的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环呈片状,所述安装环的内侧对接在变形部的外侧,所述安装环的外侧朝外延伸布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透光振膜的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环的顶部与振动部的顶部平齐布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透光振膜的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环的底部朝上凹陷,形成底部开口的外环槽,所述外环槽沿着安装环的周向环绕布置。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带透光振膜的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部沿着振动部的外周环绕布置,所述变形部的内侧对接在振动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廷铭,刘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精博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