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8330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涉及承重柱技术领域,包括底部支撑装置,所述底部支撑装置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承重柱单元,所述承重柱单元的外表面上活动安装有加固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安装底部支撑装置,使得能够根据需要的高度来调节活动柱的位置,进而来调节升降板的高度,另外,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固定锥,能够将该装置稳定的固定在地面上,提高承重柱的抓地力,防止在发生撞击时使得该承重柱倾翻,安装加固装置,使得能够将插杆插进插槽内部,能够提高该承重柱的牢固度,且通过设置的凸块和凹槽,能够将两个弧形板连接在一起,全面防护,且能够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拆卸,达到便于拆卸的目的。达到便于拆卸的目的。达到便于拆卸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承重柱
,具体涉及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

技术介绍

[0002]一般在运输货物时,为了防止相邻的货物被挤压通常会在之间安装几根承重柱,以达到平稳支撑的目的,对此,提出了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
[0003]现有技术中,提出来公开号为CN210632788U,公开日为2020年5月29日的中国专利文件,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折叠承重柱,包括承重底柱、承重动柱和合页;承重底柱安装在底模座上,且底接触板位于承重底柱顶部;所述承重动柱顶部安装在顶模座上,且承重动柱底部安装有一处顶接触板,并且承重动柱底部通过顶接触板与承重底柱顶部顶接触板相连;所述合页上下两端分别与顶接触板和底接触板相连,且顶接触板通过连接螺栓与底接触板固定连接;所述承重动柱上下两部分通过限位螺栓固定连接,且承重动柱外侧端面上安装有一处把手;本技术可在需要将底模顶部顶模吊离时,通过合页将承重底柱顶部与承重动柱连接部位进行折叠,使承重柱高度不再突出,有效的避免了承重柱碰伤上模零件的情况发生。
[0004]为了解决承重柱底部支撑不够稳定的问题,现有技术是采用加大底盘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还会出现发生碰撞的情况,进而导致承重柱倾倒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包括底部支撑装置,所述底部支撑装置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承重柱单元,所述承重柱单元的外表面上活动安装有加固装置。
[0008]所述底部支撑装置包括底部固定组件,所述底部固定组件的顶部前后侧均活动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顶部均活动安装有升降组件。
[0009]所述加固装置包括第一加固组件,所述第一加固组件均设置在承重柱单元的外表面一侧,所述第一加固组件的后侧且位于承重柱单元的另一侧均活动安装有第二加固组件。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部固定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锥。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摇把,所述摇把均设置在底板的右侧外部,所述摇把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壁上均螺纹连接有活动柱。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均固定连接在活动柱的顶部,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升降板,所述
升降板的上方内部均活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重柱单元包括承重柱本体,所述承重柱本体固定连接在顶板的顶部,所述承重柱本体的外表面上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部均卡接有插杆。
[0014]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加固组件包括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均设置在承重柱本体的一侧外表面上,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凸块。
[0015]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板的左右两侧边缘处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的外表面上均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插杆均固定连接在第一弧形板的内壁上,且插杆设置有若干个。
[0016]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加固组件包括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板均设置在承重柱本体的另一侧外表面上,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左右两侧边缘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插杆均固定连接在第二弧形板的内壁上。
[00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8]1、本技术提供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在该装置上安装底部支撑装置,通过设置的底部固定组件、驱动组件和升降组件,使得能够根据需要的高度来调节活动柱的位置,进而来调节升降板的高度,另外,通过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固定锥,能够将该装置稳定的固定在地面上,提高承重柱的抓地力,防止在发生撞击时使得该承重柱倾翻。
[0019]2、本技术提供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在该装置上安装加固装置,通过设置的第一加固组件和第二加固组件,使得能够将插杆插进插槽内部,能够提高该承重柱的牢固度,且通过设置的凸块和凹槽,能够将两个弧形板连接在一起,全面防护,且能够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拆卸,达到便于拆卸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为图1的底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为图1的承重柱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为图1的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底部支撑装置;2、承重柱单元;3、加固装置;11、底部固定组件;12、驱动组件;13、升降组件;a1、底板;a2、矩形槽;a3、第一固定板;a4、固定锥;b1、摇把;b2、固定柱;b3、螺纹杆;b4、活动柱;c1、第二固定板;c2、升降板;c3、转动轴;c4、第三固定板;c5、顶板;21、承重柱本体;22、插槽;23、插杆;31、第一加固组件;32、第二加固组件;d1、第一弧形板;d2、凸块;d3、第一连接板;d4、螺栓;d5、螺母;e1、第二弧形板;e2、凹槽;e3、第二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包括底部支撑装置1,底部支撑装置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承重柱单元2,承重柱单元2的外表面上活
动安装有加固装置3。
[0026]在本实施例中,底部支撑装置1包括底部固定组件11,底部固定组件11的顶部前后侧均活动安装有驱动组件12,驱动组件12的顶部均活动安装有升降组件13,底部固定组件11包括底板a1,底板a1的顶部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a2,底板a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a3,第一固定板a3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锥a4,驱动组件12包括摇把b1,摇把b1均设置在底板a1的右侧外部,摇把b1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b2,固定柱b2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b3,螺纹杆b3的外壁上均螺纹连接有活动柱b4,升降组件13包括第二固定板c1,第二固定板c1均固定连接在活动柱b4的顶部,第二固定板c1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升降板c2,升降板c2的上方内部均活动连接有转动轴c3,转动轴c3的前后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固定板c4,第三固定板c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c5,在该装置上安装底部支撑装置1,通过设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包括底部支撑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装置(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承重柱单元(2),所述承重柱单元(2)的外表面上活动安装有加固装置(3);所述底部支撑装置(1)包括底部固定组件(11),所述底部固定组件(11)的顶部前后侧均活动安装有驱动组件(12),所述驱动组件(12)的顶部均活动安装有升降组件(13);所述加固装置(3)包括第一加固组件(31),所述第一加固组件(31)均设置在承重柱单元(2)的外表面一侧,所述第一加固组件(31)的后侧且位于承重柱单元(2)的另一侧均活动安装有第二加固组件(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固定组件(11)包括底板(a1),所述底板(a1)的顶部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矩形槽(a2),所述底板(a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a3),所述第一固定板(a3)的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锥(a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12)包括摇把(b1),所述摇把(b1)均设置在底板(a1)的右侧外部,所述摇把(b1)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柱(b2),所述固定柱(b2)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螺纹杆(b3),所述螺纹杆(b3)的外壁上均螺纹连接有活动柱(b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承重柱设计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13)包括第二固定板(c1),所述第二固定板(c1)均固定连接在活动柱(b4)的顶部,所述第二固定板(c1)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升降板(c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国焕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睿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