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6809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涉及水源地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对鱼类放养控制、对养殖方式控制、对捕捞控制和管理方式的精密调控;所述鱼类放养控制包括对鱼类放养种类调控、鱼类放养比例控制和鱼类放养时间控制。所述放养种类调控方式为:放养鲢鱼、鳙鱼、鳜鱼、鲮鱼和鲶鱼;鲶鱼和鳙鱼的体长均≥10cm,鲮鱼的体重≥50g。该方法可有效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水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源地生态治理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全球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水华”发生更为频繁,大面积的蓝藻会给局部地区居民的饮用水带来很大影响。“水华”可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0003]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关系我国大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主要问题是:1、虽然大部分水源保护区都设有管理机构,但多数管理机构职责不清,监管薄弱。2、保护区污染压力较大,存在一定风险;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导致水资源大量开发,造成区域水资源保障风险加大。3、水生生物结构不合理,制约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许多水库中的鱼类以牧食浮游动物为主的鱼类占优势,密度比较大,对浮游动物的捕食压力比较大,导致浮游动物生物量低,而且小型化严重,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力很差,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较高。
[0004]因此,除按照有关规定完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防护设施,安装警示标志和宣传牌,立桩定界明确水源地保护区范围,设立铁丝网、防护栏等设施外,还应当重点加强保护区污染治理,其中生物调控的方式由于效果具有长效性和不易造成二次污染,被愈来愈多地应用于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0005]本专利技术在经典的生物操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者(鱼类)的精密调控,改善其种类组成和密度,从而间接调整和促进取食藻类的大型牧食性浮游动物群落的发展,进而降低浮游植物生物量,改善水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包括对鱼类放养控制、对养殖方式控制、对捕捞控制和管理方式的精密调控;所述鱼类放养控制包括对鱼类放养种类调控、鱼类放养比例控制和鱼类放养时间控制。
[0008]进一步的,所述放养种类调控方式为:放养鲢鱼、鳙鱼、鳜鱼、鲮鱼和鲶鱼;鲶鱼和鳙鱼的体长均≥10cm,鲮鱼的体重≥50g。
[0009]进一步的,所述放养种类调控方式为:增加捕捞草食性鱼类的强度并增加凶猛鱼类的放养。
[0010]进一步的,鲢鱼、鳙鱼和鲮鱼的放养比例为8:1:1,鲢鱼、鳙鱼和鲮鱼的总量占总鱼
类生物量的2/3;将水源地内罗非鱼和野杂鱼的生物量分别控制在0.2g/m3和0.6g/m3以下;鳜鱼和鲶鱼的比例为4:1,且鱼的体长≥3cm。
[0011]进一步的,鱼类放养时间具体为:鲢鱼、鳙鱼和鲮鱼放养时间为4

5月,在鲶鱼、鳙鱼和鲮鱼在放养后1

2周再放养鳜鱼和鲶鱼;此外在6

7月,再次放养鳜鱼和鲶鱼。
[0012]进一步的,养殖方式控制采用粗放型养殖模式。
[0013]进一步的,捕捞控制包括捕捞时间和捕捞方法,捕捞时间为投放鱼苗的第二年开始每年进行捕捞。
[0014]进一步的,鲢鱼、鳙鱼和鲮鱼每季度捕捞一次,鳜鱼每半年或一年捕捞一次;捕捞的鲢鱼和鳙鱼均超过1kg,鲮鱼超过0.5kg;捕捞方式采用人工网进行捕捞。
[0015]进一步的,管理方式的精密调控具体为:在水源地各供水口和溢洪道前布设拦鱼网;禁止网箱养鱼。
[001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鱼类放养种类、放养比例、放养时间、养殖方式、捕捞时间和方法以及管理方式的精密调控,间接促进大型牧食性浮游动物的种群发展,达到防止藻类大爆发、提高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质的目的。本专利技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旨在构建和恢复健康的水生态系统结构,还原自然水源地的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现生态治理的目标。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实施例: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包括对鱼类放养控制、对养殖方式控制、对捕捞控制和管理方式的精密调控;所述鱼类放养控制包括对鱼类放养种类调控、鱼类放养比例控制和鱼类放养时间控制。
[0019]本实施例优选的,放养种类调控方式为:放养鲢鱼、鳙鱼、鳜鱼、鲮鱼和鲶鱼;鲶鱼和鳙鱼的体长均≥10cm,鲮鱼的体重≥50g。
[0020]如果水源地中已有稳定鱼类种群,也需要进行控制,主要方式是加大捕捞草食性鱼类的强度并增加凶猛鱼类的放养。
[0021]本实施例优选的,鲢鱼、鳙鱼和鲮鱼的放养比例为8:1:1,鲢鱼、鳙鱼和鲮鱼的总量占总鱼类生物量的2/3;将水源地内罗非鱼和野杂鱼的生物量分别控制在0.2g/m3和0.6g/m3以下;为了确保肉食性鱼类对野杂鱼的控制能力,可以适当放养肉食性鱼类(以鳜鱼为主),鳜鱼和鲶鱼的比例为4:1,且鱼的体长≥3cm。
[0022]本实施例优选的,鱼类放养时间具体为:鲢鱼、鳙鱼和鲮鱼放养时间为4

5月,在鲶鱼、鳙鱼和鲮鱼在放养后1

2周再放养鳜鱼和鲶鱼;此外在6

7月,再次放养鳜鱼和鲶鱼。
[0023]本实施例优选的,养殖方式控制采用粗放型养殖模式,即:禁止投饵、施肥和放药,以防止外源污染物的引入而影响水源地水质。
[0024]本实施例优选的,捕捞控制包括捕捞时间和捕捞方法,捕捞时间为投放鱼苗的第二年开始每年进行捕捞,第一年不进行捕捞。
[0025]本实施例优选的,鲢鱼、鳙鱼和鲮鱼每季度捕捞一次,鳜鱼每半年或一年捕捞一次;捕捞的鲢鱼和鳙鱼均超过1kg,鲮鱼超过0.5kg;捕捞方式采用人工网进行捕捞,禁用炸鱼办法捕鱼。
[0026]本实施例优选的,管理方式的精密调控具体为:在水源地各供水口和溢洪道前布设拦鱼网,其它水面不许布设任何永久拦鱼网或竹杆、鱼网等捕鱼设施;禁止网箱养鱼。
[0027]本实施例中,为确保水源地中的鱼类生态措施发挥改善水质的作用,养鱼管理应禁止承包给外单位养殖,而由该水源地管理单位直接进行管理。
[0028]本实施例治理方法的原理:
[0029]不同的鱼类的生态位不同,对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其中,罗非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是以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罗非鱼对环境的影响可归纳为两点:

对沉积物有扰动作用,从而增加水体的内源污染负荷;

排泄物释放大量的营养盐,增加污染负荷。在水源地中,对罗非鱼的密度应严加控制,由于水源地对水质要求较高,而罗非鱼能自行繁殖,其密度控制不能采用化学等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方式,主要采取生物调控,即利用肉食性鱼类的捕食进行控制。
[0030]鳊鱼同样主要生活在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对鱼类放养控制、对养殖方式控制、对捕捞控制和管理方式的精密调控;所述鱼类放养控制包括对鱼类放养种类调控、鱼类放养比例控制和鱼类放养时间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放养种类调控方式为:放养鲢鱼、鳙鱼、鳜鱼、鲮鱼和鲶鱼;鲶鱼和鳙鱼的体长均≥10cm,鲮鱼的体重≥50g。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放养种类调控方式为:增加捕捞草食性鱼类的强度并增加凶猛鱼类的放养。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其特征是:鲢鱼、鳙鱼和鲮鱼的放养比例为8:1:1,鲢鱼、鳙鱼和鲮鱼的总量占总鱼类生物量的2/3;将水源地内罗非鱼和野杂鱼的生物量分别控制在0.2g/m3和0.6g/m3以下;鳜鱼和鲶鱼的比例为4:1,且鱼的体长≥3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鱼类生物调控的水源地生态治理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妍圆官昭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