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6228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涉及混凝土板桩领域,包括第一板桩主体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板桩主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板桩主体,且第一板桩主体的右侧设置有第三板桩主体,所述第一板桩主体的左侧设置有卡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卡条、卡槽、卡环、弹簧和固定槽,将第三板桩主体与第一板桩主体贴合,第三板桩主体左侧的卡条插入第一板桩主体右侧的卡槽中,然后上拉卡环,使其通过转动座拉伸弹簧在活动槽中上拉,上拉后通过转动座向一侧转动,并使卡环卡入第一板桩主体顶端的固定槽中,则卡环在弹簧的弹力支撑下,与固定槽以及活动槽紧密卡合,进而通过卡环将第一板桩主体与第三板桩主体固定在一起。主体与第三板桩主体固定在一起。主体与第三板桩主体固定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


[0001]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板桩领域,具体为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

技术介绍

[0002]钢筋混凝土板桩不仅仅是单独的板桩式构件,而是指由钢筋混凝土板桩构件沉桩后形成的组合桩体,是一种易工厂化,装配化的基坑围护结构,现有的混凝土板桩具有高强度的特点。
[0003]现有的板桩之间通过简单的卡槽进行连接,在受到外力撞击时容易断开,造成板桩墙无法使用,进而造成建筑的不稳固,容易发生坍塌等事件,所以需要对板桩的连接进行加固加持,为此亟需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以解决现有的板桩之间连接方式简单容易断开、板桩的尺寸较长不便于运输和板桩插入地下时由于地下土壤含水湿软使得板桩稳固性差容易倾斜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 型板桩,包括第一板桩主体和固定结构,所述第一板桩主体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板桩主体,且第一板桩主体的右侧设置有第三板桩主体,所述第一板桩主体的左侧设置有卡条,且第一板桩主体的内侧设置有通气孔,所述第三板桩主体的内侧设置有卡槽。
[0006]所述第二板桩主体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槽,且第二板桩主体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槽,所述第一板桩主体的底端设置有限位板,且限位板位于限位槽的内侧,所述限位板的底端连接有钢绳,所述钢绳的底端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底端设置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外壁设置有卡板。
[0007]所述第一板桩主体与第二板桩主体的内侧均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插,所述固定插的底端设置有三角锥,所述三角锥的内侧设置有卡杆,所述卡杆的端部设置有活动座。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板桩主体与第三板桩主体通过卡条、卡槽卡合连接,且第一板桩主体与第三板桩主体通过固定结构固定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活动槽、卡环、转动座、弹簧和固定槽,且第三板桩主体的顶端设置有活动槽,所述第一板桩主体的顶端设置有固定槽,所述活动槽的内壁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端设置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的内侧设置有卡环。
[0010]优选地,所述卡环与固定槽卡合连接,且卡环与活动槽通过转动座、弹簧活动连接,所述弹簧焊接在活动槽的内壁。
[0011]优选地,所述移动槽的数量为两个,且移动槽贯穿至第二板桩主体的外壁,所述第一板桩主体与第二板桩主体通过限位槽、限位板、钢绳活动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调节杆与移动槽通过卡板卡合连接,所述第二板桩主体上设置有与
卡板相匹配的定位槽,所述钢绳与调节杆通过轴承转动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固定插与第一板桩主体、第二板桩主体通过插槽卡合连接,所述卡杆与三角锥通过活动座活动连接,且卡杆的数量为两个。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卡条、卡槽、卡环、弹簧和固定槽,将第三板桩主体与第一板桩主体贴合,第三板桩主体左侧的卡条插入第一板桩主体右侧的卡槽中,然后上拉卡环,使其通过转动座拉伸弹簧在活动槽中上拉,上拉后通过转动座向一侧转动,并使卡环卡入第一板桩主体顶端的固定槽中,则卡环在弹簧的弹力支撑下,与固定槽以及活动槽紧密卡合,进而通过卡环将第一板桩主体与第三板桩主体固定在一起;
[0016]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卡杆、调节杆、移动槽、钢绳和限位板,卡板从定位槽拉出,且使卡板带动调节杆在移动槽中转动,直至卡板与定位槽完全分离,分离后,则拉动调节杆在移动槽上移动,同时向外侧拉动第二板桩主体,使其与第一板桩主体分离,分离同时,第一板桩主体底端的限位板从第二板桩主体内侧的限位槽中拉出,且限位板移动时通过底端的钢绳以及轴承带动调节杆移动至移动槽的顶部,则使第一板桩主体与第二板桩主体分离,且通过钢绳进行连接,便于将第一板桩主体与第二板桩主体对折进行运输;
[0017]3、本技术通过设置的固定插、插槽、卡杆和三角锥,将两个固定插插入第一板桩主体内侧的插槽中,且贯穿至第二板桩主体的下方,同时固定插底端三角锥内侧的两个卡杆,在伸出至第二板桩主体的下方时,则通过活动座向外侧转动,此时上拉固定插,则固定插上移时,则带动卡杆插入土壤中,进而使固定插与土壤卡合,增加第一板桩主体、第二板桩主体与土壤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的卡环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的正视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的限位槽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的三角锥示意图。
[0025]图中:1、第一板桩主体;2、第二板桩主体;3、第三板桩主体;4、卡条;5、卡槽;6、固定结构;601、活动槽;602、卡环;603、转动座;604、弹簧;605、固定槽;7、通气孔;8、限位槽;9、限位板;10、钢绳;11、移动槽;12、轴承;13、调节杆;14、卡板;15、插槽;16、固定插;17、三角锥;18、卡杆;19、活动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下面根据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8]请参阅图1

7,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包括第一板桩主体1和固定结构6,第一板桩主体1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板桩主体2,且第一板桩主体1 的右侧设置有第三板桩主体3,第一板桩主体1的左侧设置有卡条4,且第一板桩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通气孔7,第三板桩主体3的内侧设置有卡槽5,第一板桩主体1与第三板桩主体3通过卡条4、卡槽5卡合连接,且第一板桩主体1与第三板桩主体3通过固定结构6固定连接,固定结构6包括活动槽601、卡环602、转动座603、弹簧604和固定槽605,且第三板桩主体3的顶端设置有活动槽601,第一板桩主体1的顶端设置有固定槽605,活动槽601的内壁固定有弹簧604,弹簧604的顶端设置有转动座603,转动座603的内侧设置有卡环602,卡环602与固定槽605卡合连接,且卡环602与活动槽601通过转动座603、弹簧604活动连接,弹簧604焊接在活动槽601的内壁,将第三板桩主体3与第一板桩主体1贴合,第三板桩主体3左侧的卡条4插入第一板桩主体1右侧的卡槽5中,然后上拉卡环602,使其通过转动座603拉伸弹簧604在活动槽601中上拉,上拉后通过转动座603向一侧转动,并使卡环602卡入第一板桩主体1顶端的固定槽605中,则卡环602在弹簧604的弹力支撑下,与固定槽605以及活动槽601紧密卡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桩主体(1)和固定结构(6),所述第一板桩主体(1)的底端设置有第二板桩主体(2),且第一板桩主体(1)的右侧设置有第三板桩主体(3),所述第一板桩主体(1)的左侧设置有卡条(4),且第一板桩主体(1)的内侧设置有通气孔(7),所述第三板桩主体(3)的内侧设置有卡槽(5);所述第二板桩主体(2)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槽(8),且第二板桩主体(2)的内部设置有移动槽(11),所述第一板桩主体(1)的底端设置有限位板(9),且限位板(9)位于限位槽(8)的内侧,所述限位板(9)的底端连接有钢绳(10),所述钢绳(10)的底端设置有轴承(12),所述轴承(12)的底端设置有调节杆(13),所述调节杆(13)的外壁设置有卡板(14);所述第一板桩主体(1)与第二板桩主体(2)的内侧均设置有插槽(15),所述插槽(15)的内侧设置有固定插(16),所述固定插(16)的底端设置有三角锥(17),所述三角锥(17)的内侧设置有卡杆(18),所述卡杆(18)的端部设置有活动座(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桩主体(1)与第三板桩主体(3)通过卡条(4)、卡槽(5)卡合连接,且第一板桩主体(1)与第三板桩主体(3)通过固定结构(6)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C型板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6)包括活动槽(601)、卡环(602)、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相继樊振武张成旭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龙之信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