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贴透湿化纤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527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贴透湿化纤面料,涉及面料技术领域,旨在解决传统面料汗湿之后容易粘在皮肤上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透湿层,透湿层的两侧端面上均一体成形有若干组凸起,同组凸起之间围设有透湿槽,透湿层由导湿纱线、第一散湿纱线和第二散湿纱线编织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设置有苎麻纤维,利用该类材料具有的吸湿速干的性能来加强织物整体的速干性,进而可以减少在面料穿着过程中织物的汗湿时间,减少面料汗湿贴在皮肤上的时间,进而减小结构整体的防贴和透湿性能。而减小结构整体的防贴和透湿性能。而减小结构整体的防贴和透湿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贴透湿化纤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面料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防贴透湿化纤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
[0003]面料作为制作服装服饰的基础材料,其具有的性质决定着服装服饰的基本性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对于服装服饰这种贴身穿着的生活用品的要求尤为关注,在服饰的诸多性质中,舒适性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种性能,影响服饰舒适性的因素多种多样,在炎热的夏季的时候或是运动出汗的时候,汗水会打湿服饰,若服饰透湿速干性不佳,则服饰会较长时间维持在潮湿的状态,服饰会在粘在皮肤上,使得服饰的穿着十分不适,服饰具有的性质通常是由制作其的面料决定的,因而设置一种解决面料无法防止汗湿之后粘贴在皮肤上的结构就很有必要。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贴透湿化纤面料,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减少面料汗湿之后粘贴在皮肤上的目的。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防贴透湿化纤面料,包括透湿层,所述透湿层的两侧端面上均一体成形有若干组凸起,同组所述凸起之间围设有透湿槽,所述透湿层由导湿纱线、第一散湿纱线和第二散湿纱线编织而成。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湿层为单纬双经的纬重平组织,所述透湿层的纬纱排列由上述的导湿纱线和第一散湿纱线交替形成,所述透湿层的经纱设置为上述的第二散湿纱线。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湿纱线的直径为第一散湿纱线的两倍,所述导湿纱线的直径为第二散湿纱线的三倍。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透湿层的经纱组织点为浮,所述透湿层的纬纱组织点为沉,所述透湿层的组织循环为:浮沉、浮沉、沉浮、沉浮。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湿纱线由截面形状为C字形的第一丙纶异形纤维和截面形状为Y形第二丙纶异形纤维加捻而成。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散湿纱线由截面形状为Y形的涤纶异形纤维和苎麻纤维加捻而成。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散湿纱线由苎麻纤维加捻而成。
[0013]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包括透湿层,利用透湿层具有的透湿性好的特点来确保织物内侧的气态水可以更好地透过织物向外侧流动,进而加强面料整体的透湿和速干性能,透湿层的两侧端面上均
一体成形有若干组凸起,通过设置的凸起的支撑作用,使得透湿层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时,通过凸起与使用者皮肤的接触来减小透湿层与使用者皮肤贴合的面积,同组凸起之间围设有透湿槽,通过形的透湿槽来进一步加大织物靠近使用者一侧的空腔的面积,进而使得使用者流汗的时候可以更好地进入到散湿槽内,同时还可以使得流动的空气更好地流经使用者的皮肤与织物之间的间隙,利用流动的空气更好地带动汗液进行风干,提高织物整体的速干性,降低因为织物被汗湿与使用者皮肤贴合的情况,使得织物整体的穿着过程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组织图;
[0017]图3为本技术中导湿纱线的切片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散湿纱线的切片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中第二散湿纱线的切片图。
[0020]图中:1、透湿层;2、凸起;3、透湿槽;4、导湿纱线;5、第一散湿纱线;6、第二散湿纱线;7、第一丙纶异形纤维;8、第二丙纶异形纤维;9、涤纶异形纤维;10、苎麻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2]该防贴透湿化纤面料,如图1所示,包括透湿层1,利用透湿层1具有的透湿性好的特点来确保织物内侧的气态水可以更好地透过织物向外侧流动,进而加强面料整体的透湿和速干性能,透湿层1的两侧端面上均一体成形有若干组凸起2,通过设置的凸起2的支撑作用,使得透湿层1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时,通过凸起2与使用者皮肤的接触来减小透湿层1与使用者皮肤贴合的面积,同组凸起2之间围设有透湿槽3,通过形成的透湿槽3来进一步加大织物靠近使用者一侧的空腔的面积,进而使得使用者流汗的时候可以更好地进入到散湿槽内,同时还可以使得流动的空气更好地流经使用者的皮肤与织物之间的间隙,利用流动的空气更好地带动汗液进行风干,提高织物整体的速干性,降低因为织物被汗湿与使用者皮肤贴合的情况,使得织物整体的穿着过程更加舒适。
[0023]如图1

图5所示,透湿层1由导湿纱线4、第一散湿纱线5和第二散湿纱线6通过梭织机编织而成,利用导湿纱线4具有的引导性能可以更好地将织物内侧的汗液朝向外侧引排,进而降低织物内侧汗液量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外界的环境来加速织物内部水分风干的速度,利用第一散湿纱线5和第二散湿纱线6具有的散湿速干性好的特点来加强结构整体的散湿和舒适性。
[0024]如图1

图5所示,透湿层1为单纬双经的纬重平组织,透湿层1的纬纱排列由上述的导湿纱线4和第一散湿纱线5交替形成,透湿层1的经纱设置为上述的第二散湿纱线6,透湿层1的经纱组织点为浮,透湿层1的纬纱组织点为沉,透湿层1的组织循环为:浮沉、浮沉、沉浮、沉浮,导湿纱线4的直径为第一散湿纱线5的两倍,导湿纱线4的直径为第二散湿纱线6的三倍,将导湿纱线4的直径设置为最大的结构,搭配透湿层1的编织结构可以确保形成的凸起2的材质为导湿纱线4,使得导湿纱线4可以更好地与使用者的皮肤以及汗液接触,进而可
以更好地引导汗液朝向织物的外侧引排,同时将第二散湿纱线6的直径设置为最小的结构,该设置可以确保形成的散湿槽的更大,进一步增加织物内侧与使用者皮肤接触面的空腔面积量,进一步加强织物整体的透湿、速干和防粘性能。
[0025]如图1

图5所示,导湿纱线4由截面形状为C字形的第一丙纶异形纤维7和截面形状为Y形第二丙纶异形纤维8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利用丙纶材质的纤维具有的轻质速干和导湿的特点来加强织物整体的性能,同时利用第一丙纶异形纤维7和第二丙纶异形纤维8表面具有的长条槽来增加导湿纱线4以及织物内部供流动的空气和水引排的空腔,进而进一步加强织物整体的导湿和速干性能,第一散湿纱线5由截面形状为Y形的涤纶异形纤维9和苎麻纤维10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利用涤纶材质的纤维具有的弹性好和强度高的特点来进一步加强结构整体的稳定,利用涤纶异形纤维9表面具有的长条槽来确保织物的内部具有更多的供水和流动的空气流经的间隙,同时利用丙纶材质的纤维和涤纶材质的纤维之间具有的水自丙纶材质的纤维朝向涤纶材质的纤维单向流动的特点来加强结构整体的导湿和速干性能,进而进一步加强织物整体的导湿和速干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贴透湿化纤面料,包括透湿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层(1)的两侧端面上均一体成形有若干组凸起(2),同组所述凸起(2)之间围设有透湿槽(3),所述透湿层(1)由导湿纱线(4)、第一散湿纱线(5)和第二散湿纱线(6)编织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贴透湿化纤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湿层(1)为单纬双经的纬重平组织,所述透湿层(1)的纬纱排列由上述的导湿纱线(4)和第一散湿纱线(5)交替形成,所述透湿层(1)的经纱设置为上述的第二散湿纱线(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贴透湿化纤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湿纱线(4)的直径为第一散湿纱线(5)的两倍,所述导湿纱线(4)的直径为第二散湿纱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青赵雨枫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周润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