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明翰专利>正文

文件装订用的封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5153 阅读:2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文件装订用的封面,该方形片体状的封面至少具有第一装订部、第一包覆部、第一书背部与第二包覆部,其间均设有折线,据此,使用者将文件的侧边装订处以订书机或夹掣条固定在第一装订部,且利用第一包覆部、第一书背部与第二包覆部弯折形成一具适当高度的U型的包覆空间,而将文件的装订处包覆,借此封面的结构设计,可快速将文件装订成册,避免文件的首页或最底页脱落,且方便日后增订新的文件,同时可使如订书针的针脚或夹掣条不会外露而致刺伤人手,或致刮伤其他文件,且装订后的文件外观可以保持平整,合乎美观上的要求,同时具有降低使用成本的多项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供文件装订使用的封面设计,尤其有关一种可将文件与文件装订处包覆的文件装订用封面。
技术介绍
按,文件的装订是办公室里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如何以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来 完成,一直是办公室人员所追求的目标。使用文件夹或档案夹来收集文件,虽然具有装订的 效果,使用也方便,但是文件夹或档案夹价格较昂贵,所以办公室里最常见的装订工具还是 利用订书机或夹掣条、夹掣片。订书机使用最方便,成本也相当低廉,但是使用订书机装订 而成的文件10,却因为装订处的针脚20露在外面,而具有容易剌伤人手,也易刮伤其它文 件10的缺点(如图1)。 为了解决上述使用订书机所造成的针脚20外露问题,有人使用长条形的胶带 102,将其包覆贴在文件10的装订处,也就是针脚20的露出处(如图2),该胶带102为单 一侧边涂布有粘胶1021的贴片,这种构造在使用上具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胶带102通 常无法贴得很整齐,常会出现歪斜的情况,而造成美观的问题。于是,为了解决使用者无法 将胶带102很整齐的贴在文件10装订处的问题,另有业者推出一种装订封面A(如图3), 其直接将胶带102的一侧边先固定在封面A的装订处侧边上,使用者就可在装订好文件10 后,再将事先固定于封面A上的胶带102粘贴于针脚20上方,而完成将针脚20包覆于胶带 102下方的目的,由于封面A已事先将胶带102整齐的固定在封面A上了 ,因此不必担心胶 带102粘贴时会因为不小心而发生歪斜的情况。不过这种使用方式事实上也存在许多缺 点,譬如无法重复使用。因为胶带102位于封面A的外侧边,而且面积不小,因此很容易在 文件10堆叠时发生彼此摩擦挤压的情况,若是胶带102使用粘性较低的可重复撕贴的粘 胶,将容易发生胶带102因文件10彼此挤压摩擦而脱落的情况,因此这种封面A便不具有 可重复使用的功能,而且为了将胶带102固定在封面A的侧边上,也会增加封面A的制作成 本,相对的提高了封面A的售价,也降低了许多人的使用意愿。再者,将胶带102粘贴在封 面A的外侧边上,也会使得使用者无法在封面A上书写索引的功能,而不利文件分类。另如 图4,传统的另一种封面B会在对折处的外侧边上设计一个透明塑胶片的夹层103,并于其 中置入一可供书写的索引纸片104,使用者在索引纸片104上书写相关分类的资料后,穿入 夹层103内,便可以方便封面B的分类管理。然而将封面A(图3)与封面B(图4)对比即 可发现,封面A设置胶带102的地方与封面B设置夹层103的地方为同一位置,因此封面A 无法在对折处设置该夹层103,而无法具有索引分类功能。 其次,另一种现有的装订文件10的方法则是使用夹掣条30与夹掣片40 (如图5)。 这种使用方式虽然简单,但仍然存在着几个与订书机相仿的缺点 —、夹掣条30与夹掣片40露在文件10的外面,破坏文件10外表的平整性,不利 文件10的堆叠放置;且若夹掣条30与夹掣片40的材质为铁片,则一样有割伤人手的危险。 二、若没有另外搭配封面、封底使用的夹掣条30与夹掣片40,文件10在侧边装订3处的上、下侧缘一样容易形成巻曲或皱折。 三、夹掣条30须搭配夹掣片40使用,成本较高。 此外(如图6所示),传统另有一种具有第一装订部50、第一包覆部60的装订用 封面,第一装订部50的宽度小于第一包覆部60,且在第一装订部50具有供夹掣条30两端 部穿设使用的两穿孔501,这种封面可以搭配夹掣条30、夹掣片40使用。由于第一装订部 50上的两穿孔501与文件10侧边装订处上的两穿孔101相对应,因此实施时,先将夹掣条 30的两端部分别穿设经过文件10、第一装订部50,最后两端部穿设进入夹掣片40上的两穿 孔,并往两内侧边弯折,最后被夹掣片40上的扣环扣住而定位,而完成将文件10夹掣在第 一装订部50上的任务。从图6可以发现,第一包覆部60的面积只比文件10略大,通过反折 的方式而将第一装订部50与其上的夹掣条30、夹掣片40覆盖在下面,同时也将文件10 — 并覆盖,使第一包覆部60成为文件10的封面。这种现有的文件封面结构搭配夹掣条30、夹 掣片40使用,虽然可以避免夹掣条30、夹掣片40曝露在封面外的缺点,而无使用安全性的 疑虑,然而却因为其不适用于一般的订书机装订使用,而大大的降低了其实用价值。因为想 要将文件10的侧边装订处装订在封面的第一装订部50上,按照上述封面结构,订书机的机 身必须横跨文件10本体,而一般最通用的文件10多为A4尺寸,文件10本体宽度达21CM, 以一般通用的订书机而言,机身尺寸多在10CM以内,根本无法穿越文件10本体而将文件10 侧边的装订处与封面的第一装订部50装订在一起(如图7所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从第 一装订部50与第一包覆部60重叠的那一侧边对文件10实施装订,然而如此一来,第一包 覆部60会与第一装订部50、文件10 —同被订在一起(如图8),而令第一包覆部60也变成 第一装订部50的一部分,不仅造成第一包覆部60的翻阅不方便,订书机的针脚20 —样是 露在第一包覆部60的外头。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同时可以适用于订书机与夹掣条、夹掣片使用的封面,并能避 免上述缺点,便成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缘由。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传统使用订书机或夹掣条、夹掣片来装订文件的缺点,而设计出本专利技术可为至少具有一第一装订部、一第一包覆部、一第一书背部与一第二包覆部的封 面,其间均设有至少一折线,其利用封面的第一装订部与文件侧边的装订处朝向同一方向, 而方便订书机将两者装订在一起,以解决传统封面无法使用订书机的问题,然后再将封面 的第一包覆部沿侧边与第一装订部相邻的折线反折而覆盖于第一装订部的上方,且第二包 覆部继续沿第一书背部的折线往下弯折至第一装订部的下方,致第一包覆部、第一书背部、第二包覆部弯折形成一具有适当高度的u形的包覆空间,而将文件与第一装订部的装订处 整个包覆于该u形包覆空间的内部,如此便巧妙地解决了传统使用订书机装订文件所会遇到的订书机针脚外露的问题。为了使第一包覆部可反折后覆盖于第一装订部上,且第二包 覆部可顺利往下继续反折至文件的最下方,形成一个可将第一装订部包覆起来的包覆空 间,该第一包覆部的面积应大于第一装订部,且第二包覆部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包覆部。 借助上述本专利技术构造的实施,通过第一、第二包覆部将文件装订处予以包覆,而使 得裸露于装订部上的针脚不会因为外露而致影响文件外观的平整性,或有安全性的疑虑; 再者,由于文件通常具有一定的厚度,因此在第一、第二包覆部的中间设置该第一书背部,以对应文件的厚度,让第一、第二包覆部与第一书背部共同形成的包覆空间,而将文件装订 处侧边整个包覆,以避免文件在装订处上、下侧缘的地方会发生巻曲、皱折,或文件首页或 最底页容易脱落的问题。 另外,上述的装订工具若改成夹掣条、夹掣片,一样可以实施,只须在文件侧边的 装订处与第一装订部均设置彼此相对应的穿孔,令夹掣条的两端部可以依序穿设经过文 件、第一装订部,然后往两穿孔内侧弯折而平贴在第一装订部上面。此时夹掣条的两端部即 便没有夹掣片的扣环协助定位,但借助第一、第二包覆部将文件装订处及第一装订部包覆 住的作用,夹掣条两端部仍然可以借助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文件装订用的封面,该封面为方形片体,其特征在于:该封面至少具有一个第一装订部、一个第一包覆部、一个第一书背部及一个第二包覆部,该第一装订部的内侧边与第一包覆部的一侧边相邻,且第一书背部位于第一包覆部与第二包覆部之间,而第一装订部与第一包覆部之间,及第一书背部与第一、第二包覆部之间均具有至少一条折线,而第一包覆部的面积大于第一装订部,且第二包覆部的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一包覆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明翰
申请(专利权)人:吴明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