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卵孵化、鱼苗培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4214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卵孵化、鱼苗培育装置,包括上端开口基座,基座的开口端设置有导热片,基座内壁的底部设置有氧气泵、抽水泵,导热片的下端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导热片上端的边缘向上设置有培育筒,培育筒上端的左右两侧相对向下设置有固定条,每一固定条的外壁均转动连接有第一链轮、第二链轮,第一链轮与第二链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两根链条内壁的左右两侧之间均配合转动连接有多个培育盒;培育筒外壁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培育筒开口端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溢流管,支撑架外壁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鱼卵的孵化过程中不仅能保持水体中的溶氧量充足及水体温度的恒定,且鱼苗出膜平游后,避免转移培育等操作,保证其成活率。其成活率。其成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卵孵化、鱼苗培育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鱼卵孵化、鱼苗培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鱼卵孵化是指受精卵在适宜条件下,胚胎发育至仔鱼出膜的过程,受精卵孵化时间的长短和出苗率的高低与孵化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水温、水流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鱼类的人工繁殖,需要对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传统的沉性卵孵化,通常在受精卵脱粘后转入尤先科孵化器或自制的孵化框中进行,不仅单框孵化的受精卵数量有限,且鱼苗出膜平游后,需转移到空间更大的鱼苗缸或培育池里进行投喂饲养。
[0003]使用传统的孵化设备进行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存在受精卵单框孵化数量有限、幼苗需要转移培育等过程,不仅操作繁琐,鱼苗转移过程易造成鱼苗受伤或死亡,不利于提高鱼苗培育成活率,通常,不同种类的鱼类,其受精卵孵化,均有最适的水温区间,现有的孵化装置,通常采用自然流水的方式供给水源,制造水流,孵化水体的水温易受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孵化水温和孵化时间难以控制,不利于孵化率的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鱼卵孵化、鱼苗培育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卵孵化、鱼苗培育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开口端设置有与之匹配的导热片(15),所述基座(1)内壁的底部设置有氧气泵(13)、抽水泵(14),所述导热片(15)的下端设置有半导体制冷片(16),所述导热片(15)上端的边缘向上设置有上下两端均开口且与之密封连接的培育筒(17),所述培育筒(17)内壁的一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溶解氧传感器(21),所述导热片(15)的上端设置有多根微孔曝气管(18),所述氧气泵(13)的出气口连通有与每一微孔曝气管(18)均连通的导气管(19);所述培育筒(17)上端的左右两侧相对向下设置有均与之可拆卸连接的固定条(24),每一固定条(24)外壁的下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链轮(25),每一固定条(24)的外壁于所述第一链轮(25)的上方均转动连接有第二链轮(26),两个所述第一链轮(25)的内壁之间配合设置有均与之可拆卸连接的转轴(38),所述第一链轮(25)与所述第二链轮(26)之间通过链条(27)传动,两根所述链条(27)内壁的左右两侧之间均配合转动连接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且均与之可拆卸连接的培育盒(28);所述培育筒(17)内的一侧于对应固定条(24)的下端转动连接有与对应第一链轮(25)连接的连接杆(37),所述培育筒(17)外壁的一侧于所述转轴(38)的位置设置有支撑架(35),所述支撑架(35)的上端安装有驱动电机(36),所述驱动电机(36)的动力输出轴伸入所述培育筒(17)内且与所述连接杆(37)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培育筒(17)开口端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溢流管(32),所述抽水泵(14)的进水口连通有伸出所述基座(1)的进水管(33),所述抽水泵(14)的出水口连通有与所述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敬东吴胜亮鲁祥兴卢俊钟文武杨春睿周睿李玲杨碧莲郑丽萍刘跃天王静贺伟平薛绍伟李华宋建宇张兴旺罗永新代方舟陈俊羽符世伟孙昳崔丽莉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苗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