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持型螺线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3978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08
一种自我保持型螺线管,其可使全长小型化。前磁轭(7)是板状。前磁轭(7)侧的滑动部(9a)设置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板状的引导构件(10)与可动铁心(9)之间。引导构件(10)夹在成为线圈骨架(3)的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的前端部(3b)与前磁轭(7)之间地层叠。可动铁心(9)在前后轴(3a)方向的前方与非磁性材料的引导构件(10)滑动,在与和引导构件(10)配置在前方的磁性材料的前磁轭(7)之间,由通过向复原侧线圈(4)的通电产生的推力向复原位置移动。磁性材料的可动铁心(9)与前磁轭(7)不滑动,因此,不需要为了使滑动阻力变小而将非磁性材料的延长构件附加在可动铁心(9)上,能使全长小型化。型化。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自我保持型螺线管,该自我保持型螺线管的线圈包围可动铁心,当对线圈通电时可动铁心在线圈的轴向的一方侧的吸引位置与另一方侧的复原位置之间移动地切换,当通电停止时可保持动铁心的位置。

技术介绍

[0002]以往,自我保持型螺线管,例如搭载在横编机的滑架上,作为进行各种切换的动作执行器等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在线圈的轴向的一方侧配置固定铁心,在线圈的轴向的另一方侧配置前磁轭,由来自永久磁铁的磁力进行位置的保持。在一方侧的吸引位置,可动铁心被固定铁心吸附。从吸引位置向复原位置的移动,是将可动铁心向另一方侧吸引来进行。在前磁轭上,在另一方侧的外方附加磁性体的引导构件。引导构件与前磁轭一起将可动铁心向另一方侧吸引。可动铁心和引导构件,如果在相互之间滑动则由磁力产生滑动阻力,因此在可动铁心的另一方侧附加非磁性体的延长构件。引导构件以可滑动的状态支承延长构件。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中国技术CN216487651U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专利文献1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在线圈的轴向的另一方侧的外部附加引导构件,进而延长构件从复原位置的可动铁心向外部突出。延长构件的轴向的长度需要与引导构件之间的滑动部的长度和从可动铁心的吸引位置向复原位置的移动的行程长度之和,因此作为自我保持型螺线管的全长变大。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全长小型化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
[0009]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技术为一种自我保持型螺线管,所述自我保持型螺线管沿着由磁性体的托架包围的非磁性材料形成的筒状的线圈骨架的前后轴方向配设复原侧线圈、永久磁铁和吸引侧线圈,在前后轴方向,与复原侧线圈相比在前方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前磁轭,与吸引侧线圈相比在后方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固定铁心,通过向复原侧线圈的通电,可动铁心在线圈骨架内向被前磁轭侧吸引的复原位置移动,通过向吸引侧线圈的通电,可动铁心在线圈骨架内向被固定铁心吸附的吸引位置移动,可动铁心的移动由分别设置在前方的前磁轭侧和后方的固定铁心上的滑动部进行引导,即使停止向复原侧线圈或吸引侧线圈的通电,可动铁心也在进行了移动的位置稳定地保持,其特征在于,前磁轭是板状,前方侧的滑动部设置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板状的引导构件与可动铁心之间,该引导构件夹在线圈骨架的前端部与前磁轭之间地层叠。
[0011]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骨架的所述前端部、所述引导构件及所述前磁轭的所述层叠的状态,是将从线圈骨架的前端部、引导构件或前磁轭之中的任意一个向所述前后轴方向延伸的销穿插在设置在其它的两个上的孔中进行定位。
[0012]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磁轭具有向与所述前后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所述托架的前后轴方向的前方侧具有在所述层叠的状态下以由两侧方夹着前磁轭的突起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的爪,前磁轭与托架由托架的爪将前磁轭的突起铆接进行固定。
[0013]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
[0014]所述引导构件具有向与所述前后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起,所述托架的前后轴方向的所述前方侧具有在所述层叠的状态下可将引导构件的突起嵌入的切口,所述铆接是在将引导构件的突起嵌入托架的切口中的状态下进行。
[0015]另外,在本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铁心在所述前后轴方向的所述前方侧的前端面的内径侧具有朝向后方侧凹陷的凹部。
[0016]技术的效果
[0017]根据本技术,可动铁心在前后轴方向的前方与非磁性材料的引导构件滑动,在与和引导构件相比配置在前方的磁性材料的前磁轭之间,由通过向复原侧线圈的通电产生的推力向复原位置移动。磁性材料的可动铁心与前磁轭不滑动,因此,不需要为了使滑动阻力变小而将非磁性材料的延长构件附加在可动铁心上,能使全长小型化。
[0018]另外,根据本技术,将板状的引导构件夹在线圈骨架的前端部与前磁轭之间地层叠的状态,可使销穿插在孔中进行高精度的定位配置。
[0019]另外,根据本技术,能将前磁轭与托架可靠地固定,并能在磁性方面也能可靠地连接。
[0020]另外,根据本技术,能可靠地进行在前后轴方向的前方对与可动铁心的滑动部进行引导的引导构件与托架的固定。
[0021]另外,根据本技术,可动铁心在前端面具有内径侧朝向后方侧凹陷的凹部。当使可动铁心从吸引位置向复原位置移动时,通过向复原侧线圈的通电,在前磁轭与可动铁心之间产生成为用于向前方的移动的推力的磁通。可动铁心在向复原位置的移动中,其截面面积因凹部的结束而增加,磁性阻力减少,因此,向复原位置的移动稳定。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在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中可动铁心9处于吸引位置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0023]图2是表示在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中可动铁心9处于复原位置的状态的正面剖视图。
[0024]图3是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的立体图。
[0025]图4是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的分解立体图。
[0026]图5是在本技术的其它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可动铁心19、29的俯视图和前方侧的局部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图1~图4表示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的结构。图5涉及在本技术的其它的实施例中使用的可动铁心。在各图中对应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存在省略重复的说明的情况。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对在说明对象的图中未记载的部分,存在赋予在其它的图中记载的附图标记来提及的情况。
[0028](实施例1)
[0029]图1和图2分别表示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的吸引状态和复原状态。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包含托架2、线圈骨架3、复原侧线圈4、永久磁铁5、吸引侧线圈6、前磁轭7、固定铁心8、可动铁心9、引导构件10和推杆11。托架2将在展开状态下成为长方形的软钢板折曲成U字状而以具有底部2a的方式形成。也可以如专利文献1的那样,将在展开状态下成为十字形的软钢板折曲而形成有底方筒体。线圈骨架3大体为圆筒状,在前后轴3a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具有凸缘状的前端部3b及后端部3d,在中间部3c具有永久磁铁5的收容部,例如是由玻璃纤维进行了强化的树脂制。吸引侧线圈6和复原侧线圈4,在托架2的内部,是将进行了绝缘包覆的导线缠绕在线圈骨架3的外周形成。复原侧线圈4及吸引侧线圈6,在线圈骨架3的前后轴3a的方向,在前端部3b与中间部3c之间及中间部3c与后端部3d之间空开中间部3c的间隔地配置。在中间部3c配置两个永久磁铁5。永久磁铁5为方形,一方的磁极与托架2的内壁接触,另一方的磁极与线圈骨架3的外周面对。
[0030]这样,自我保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所述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沿着由磁性体的托架(2)包围的非磁性材料形成的筒状的线圈骨架(3)的前后轴(3a)方向配设复原侧线圈(4)、永久磁铁(5)和吸引侧线圈(6),在前后轴(3a)方向,与复原侧线圈(4)相比在前方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前磁轭(7),与吸引侧线圈(6)相比在后方配置由磁性材料形成的固定铁心(8),通过向复原侧线圈(4)的通电,可动铁心(9、19、29)在线圈骨架(3)内向被前磁轭(7)侧吸引的复原位置移动,通过向吸引侧线圈(6)的通电,可动铁心(9、19、29)在线圈骨架(3)内向被固定铁心(8)吸附的吸引位置移动,可动铁心(9、19、29)的移动由分别设置在前方的前磁轭(7)侧和后方的固定铁心(8)上的滑动部(9a、9b)进行引导,即使停止向复原侧线圈(4)或吸引侧线圈(6)的通电,可动铁心(9、19、29)也在进行了移动的位置稳定地保持,其特征在于,前磁轭(7)是板状,前方侧的滑动部(9a)设置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板状的引导构件(10)与可动铁心(9、19、29)之间,该引导构件(10)夹在线圈骨架(3)的前端部(3b)与前磁轭(7)之间地层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我保持型螺线管(1),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骨架(3)的所述前端部(3b)、所述引导构件(10)及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岛谅介柴本尊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