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53912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在进行小煤柱沿空掘巷工艺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通风方法在采煤工作面相邻和次相邻的工作面依次掘进多个巷道和腰巷,并适当地放置局扇和风障并相应移动局扇的位置,从而形成进回风通道,保持向掘进工作面供风,克服了通风距离过长导致的掘进迎头风量不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小煤柱沿空掘巷工艺时通风不足的问题。采用小煤柱沿空掘巷工艺时通风不足的问题。采用小煤柱沿空掘巷工艺时通风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安全生产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高强度开采技术的发展,现有的采煤工作面回采巷道均超过了3000m,甚至达到了5000m以上。为了保证长距离掘进巷道的通风问题,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掘进过程中采用大功率局扇方式;二是采用双巷掘进,彼此提供新鲜风流的方式。
[0003]采用双巷掘进带来的问题就是双巷之间的煤柱承受多次采动影响,造成巷道变形严重、底鼓明显,甚至煤柱失稳,进而引发煤柱型冲击地压事故。出于防治冲击地压的目的,纷纷采用小煤柱或者无煤柱开采工艺,即本工作面采用单巷掘进,通过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形成U型通风方式。待本工作面采空区稳定后,沿着采空区侧留设宽度小于8m的煤柱掘进下一工作面的巷道,形成下一个工作面的回风顺槽,进而与运输顺槽贯通,形成新的工作面。但是小煤柱开采的一个前提就是沿空掘巷必须在采空区稳定后才能进行。
[0004]目前,大部分煤矿采用的是顺序开采,即相邻工作面依次回采。这样的回采方式在进行小煤柱沿空掘巷时,只能通过相邻工作面的运输顺槽、切眼、采空区稳定范围内进行掘进,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单巷掘进距离过长,如果工作面长度为5000m时,则单巷掘进距离往往达11000m,进而产生掘进通风距离过长,迎头风量不足的难题。现有的局扇单巷的供风距离均不超5000m,因此导致高强度开采工艺由于通风不足往往很难实现小煤柱工艺。进而防治冲击地压不彻底,存在风险。
[0005]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采用小煤柱沿空掘巷工艺时通风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小煤柱沿空掘巷工艺时通风不足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包括:分别进行与采煤工作面次相邻的第一掘进工作面和相邻的第二掘进工作面的掘进并通过局扇从大巷供风,掘进至第一预设距离处,分别形成第一巷道和第二巷道;第一掘进工作面和第二掘进工作面相向掘进形成第一腰巷;将局扇移动至第一巷道内,分别沿第一巷道和第二巷道进行第三掘进工作面和第四掘进工作面的掘进,掘进至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第三巷道和第四巷道;第三掘进工作面朝向第四掘进工作面掘进形成与第四巷道贯通的第二腰巷,第四掘进工作面朝向采煤工作面的采空区掘进第三预设距离形成第三腰巷;在第一腰巷内放置风障,将局扇移动至第二腰巷内的第一位置处;沿第四巷道进行第五掘进工作面的掘进至切眼位置,形成第五巷道;在第三腰巷处朝向大巷进行第六掘进工作面的沿空掘巷,掘进至与第一腰巷对应位置,形成第六巷道;第六掘进工作面朝向第一腰巷掘进,形成与第一腰巷贯通的第四腰巷;将局扇移动至第二腰巷内的第二位置处;在第三腰巷处朝向切眼进
行第七掘进工作面的沿空掘巷,掘进至切眼位置,形成第七巷道;在第三腰巷内放置风障,然后将局扇移动至第六巷道内;贯通切眼,同时沿第六巷道进行第八掘进工作面的沿空掘巷,形成第八巷道,构成完整的进回风通道。
[0008]进一步地,第一预设距离为采煤工作面的推进长度的1/3;和/或第二预设距离为采煤工作面的推进长度的2/3。
[0009]进一步地,第四掘进工作面掘进第三预设距离后与采煤工作面的采空区之间的距离等于小煤柱宽度。
[0010]进一步地,在第一巷道内放置局扇时,局扇位于第一巷道靠近第一腰巷的一端。
[0011]进一步地,第一位置位于第二腰巷靠近第三巷道的一端;和/或第二位置位于第二腰巷靠近第四巷道的一端。
[0012]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进行小煤柱沿空掘巷工艺时,在采煤工作面相邻和次相邻的工作面依次掘进多个巷道和腰巷,并适当地放置局扇和风障并相应移动局扇的位置,从而形成进回风通道,保持向掘进工作面供风,克服了通风距离过长导致的掘进迎头风量不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小煤柱沿空掘巷工艺时通风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4]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0015]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通风方法处于第一阶段的示意图;
[0016]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通风方法处于第二阶段的示意图;
[0017]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通风方法处于第三阶段的示意图;
[0018]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通风方法处于第四阶段的示意图;
[0019]图6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通风方法处于第五阶段的示意图。
[002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1]1、第一巷道;2、第二巷道;3、第三巷道;4、第四巷道;5、第五巷道;6、第六巷道;7、第七巷道;8、第八巷道;9、第一腰巷;10、第二腰巷;11、第三腰巷;12、第四腰巷;13、局扇;14、风障;15、采煤工作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3]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5]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小煤柱沿空掘巷工艺时通风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
[0027]如图1所示,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包括:分别进行与采煤工作面15次相邻的第一掘进工作面和相邻的第二掘进工作面的掘进并通过局扇13从大巷供风,掘进至第一预设距离处,分别形成第一巷道1和第二巷道2;第一掘进工作面和第二掘进工作面相向掘进形成第一腰巷9;将局扇13移动至第一巷道1内,分别沿第一巷道1和第二巷道2进行第三掘进工作面和第四掘进工作面的掘进,掘进至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第三巷道3和第四巷道4;第三掘进工作面朝向第四掘进工作面掘进形成与第四巷道4贯通的第二腰巷10,第四掘进工作面朝向采煤工作面15的采空区掘进第三预设距离形成第三腰巷11;在第一腰巷9内放置风障14,将局扇13移动至第二腰巷10内的第一位置处;沿第四巷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煤柱沿空掘巷的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进行与采煤工作面(15)次相邻的第一掘进工作面和相邻的第二掘进工作面的掘进并通过局扇(13)从大巷供风,掘进至第一预设距离处,分别形成第一巷道(1)和第二巷道(2);所述第一掘进工作面和所述第二掘进工作面相向掘进形成第一腰巷(9);将局扇(13)移动至所述第一巷道(1)内,分别沿所述第一巷道(1)和所述第二巷道(2)进行第三掘进工作面和第四掘进工作面的掘进,掘进至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第三巷道(3)和第四巷道(4);所述第三掘进工作面朝向所述第四掘进工作面掘进形成与所述第四巷道(4)贯通的第二腰巷(10),所述第四掘进工作面朝向所述采煤工作面(15)的采空区掘进第三预设距离形成第三腰巷(11);在所述第一腰巷(9)内放置风障(14),将所述局扇(13)移动至所述第二腰巷(10)内的第一位置处;沿所述第四巷道(4)进行第五掘进工作面的掘进至切眼位置,形成第五巷道(5);在所述第三腰巷(11)处朝向大巷进行第六掘进工作面的沿空掘巷,掘进至与所述第一腰巷(9)对应位置,形成第六巷道(6);所述第六掘进工作面朝向所述第一腰巷(9)掘进,形成与所述第一腰巷(9)贯通的第四腰巷(12);将所述局扇(13)移动至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建慧毕忠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