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支护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51799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边坡支护系统。所述边坡支护系统第一约束系统、第二约束系统、第三约束系统、第一填充系统、第二填充系统,所述第二约束系统在边坡底部叠设有n层,所述第一约束系统在第n层的第二约束系统的上端叠设有m层,m>n>2;第1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的底部、相邻两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之间、第n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的顶部、及相邻两层第一约束系统之间均连接有水平延伸的第三约束系统;所述第二约束系统的端部内填充有所述第一填充系统,在每两层所述第三约束系统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二填充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第三约束系统的高抗拉强度以及各填充系统和各约束系统,有效解决了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的问题。解决了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的问题。解决了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边坡支护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边坡支护系统,应用于变电站高边坡生态支护系统中。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变电站边坡常规支护方式为传统重力式挡墙,具体为浆砌石挡墙和混凝土挡墙,虽然为常规支护方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于受力特点,常规支护方式无法支护很高的边坡,即使勉强设计,不仅地基承载力要求高,也会让高边坡整体稳定性存疑。第二、常规支护方式为刚性结构、当结构变形过大或应力集中出现时,容易由局部破坏引发整体发生严重破坏。第三、常规支护方式墙后大面积填土一般都不会经过严格的压实工序,因此可视为松散或半松散土体,在暴雨过后,高边坡土体的含水量势必会急剧增加,从而产生较大的孔隙水压力,如不能及时消散,会对支护结构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第四、变电站场址一般都处于比较偏僻,进料不便区域,传统支护方式的原材料运输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困扰,另外常规支护方式施工流程复杂,施工速度慢,冬季施工、雨季施工影响很大。第五、常规支护方式为圬工结构,对环境影响大,表面无法复绿,不符合绿色工程理念。第六、鉴于施工的困难以及材料价格因素,因此经济效益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解决高边坡整体稳定问题的边坡支护系统。
[000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边坡支护系统包括第一约束系统、第二约束系统、第三约束系统、第一填充系统、第二填充系统,所述第二约束系统在边坡底部叠设有n层,所述第一约束系统在第n层的第二约束系统的上端叠设有m层,m>n>2;
[0005]第1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的底部、相邻两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之间、第n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的顶部、及相邻两层第一约束系统之间均连接有水平延伸的第三约束系统;所述第二约束系统的端部内填充有所述第一填充系统,在每两层所述第三约束系统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二填充系统。
[0006]优选的,所述边坡支护系统还包括反滤系统和排水系统,所述反滤系统设置在每层的第二约束系统内,且所述反滤系统位于所述第二约束系统的背部;所述排水系统将多层的所述第三约束系统的尾部相连。所述第二填充系统的背部是指靠近第二填充系统的这一侧。
[0007]优选的,所述反滤系统为土工布。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约束系统包括第一拉筋网面、加强棒、第三拉筋网面、土工垫、第一面板、支撑杆和第二拉筋网面,所述第二拉筋网面连接于所述第一拉筋网面的一端并形成锐角,所述土工垫和第一面板依次叠设在所述第二拉筋网面靠近第一拉筋网面的表面,所述加强棒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拉筋网面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拉筋网面连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第一面板和第一拉筋网面连接,所述第三拉筋网面折叠于所述第二拉筋网面的上端,
所述第一拉筋网面与下端的第三约束系统贴合,所述第三拉筋网面与上端的第三约束系统贴合。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拉筋网面、第二拉筋网面和第三拉筋网面均为六边形钢丝网;所述第一面板为四边形钢筋网。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拉筋网面、第二拉筋网面和第三拉筋网面为一体件。
[0011]优选的,所述边坡支护系统还包括三角支架,所述三角支架与第二拉筋网面和第一拉筋网面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包括箱体、及连接于所述箱体底部的第四拉筋网面,所述箱体内设有所述第一填充系统,所述第四拉筋网面与所述第三约束系统贴合。
[0013]优选的,所述箱体包括底板、在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两端设置的第二面板、在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的端板、在箱体内将所述箱体隔断的多个隔板、以及活动设于所述第二面板上端的盖板,所述隔板与所述端板、底板和第二面板连接,多个所述隔板内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填充系统。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充系统为卵石和/或块石;所述第二填充系统为砂类土和/或碎砾石土。
[0015]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一、所述边坡支护系统不仅具有较常规支护方式更低的承载力要求,还利用第三约束系统的高抗拉强度以及各填充系统,有效解决了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的问题;
[0017]二、所述第一约束系统采用拉筋网、土工垫和面板形成的柔性结构,使生态边坡支护系统具有良好的柔性变形能力,能降低频繁重型荷载影响,防止结构变形过大或应力集中出现的严重破坏;
[0018]三、增设排水系统,有效解决排水问题,加速墙后土体的固结,去除该方面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边坡支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第一约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第二约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六边形钢丝网中的一个网格的示意图。
[0023]附图中:1、第四拉筋网面;2、第二面板;3、隔板;4、盖板;5、端板;6、底板;7、第一拉筋网面;8、加强棒;9、三角支架;10、第一约束系统;11、第三拉筋网面;12、土工垫;13、第一面板;14、支撑杆;15、第二拉筋网面;16、箱体;20、第二约束系统;30、第三约束系统;40、第一填充系统;50、第二填充系统;60、反滤系统;70、排水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边坡支护系统包括第一约束系统10、第二约束系统20、第三约束系统30、第一填充系统40、第二填充系统50、反滤系统60和排水系统70。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在边坡底部叠设有n层,所述第一约束系统10在第n层的第二约束系统20的上端叠设有m层,m>n>2。
[0026]第1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的底部、相邻两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之间、第n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的顶部、及相邻两层第一约束系统10之间均连接有水平延伸的第三约束系统30;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的端部内填充有所述第一填充系统40,在每两层所述第三约束系统30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二填充系统50。
[0027]所述反滤系统60设置在每层的第二约束系统20内,且所述反滤系统60设置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的背部。所述排水系统70将多层的所述第三约束系统30的尾部相连。
[0028]所述第一约束系统10、第二约束系统20、第三约束系统30、反滤系统60和排水系统70均沿边坡的长度方向延伸。
[0029]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约束系统10包括第一拉筋网面7、加强棒8、三角支架9、第三拉筋网面11、土工垫12、第一面板13、支撑杆14和第二拉筋网面15。所述第二拉筋网面15连接于所述第一拉筋网面7的一端并形成锐角,所述土工垫12和第一面板13依次叠设在所述第二拉筋网面15靠近第一拉筋网面7的表面。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坡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约束系统(10)、第二约束系统(20)、第三约束系统(30)、第一填充系统(40)、第二填充系统(50),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在边坡底部叠设有n层,所述第一约束系统(10)在第n层的第二约束系统(20)的上端叠设有m层,m>n>2;第1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的底部、相邻两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之间、第n层的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的顶部、及相邻两层第一约束系统(10)之间均连接有水平延伸的第三约束系统(30);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的端部内填充有所述第一填充系统(40),在每两层所述第三约束系统(30)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二填充系统(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滤系统(60)和排水系统(70),所述反滤系统(60)设置在每层的第二约束系统(20)内,且所述反滤系统(60)位于所述第二约束系统(20)的背部;所述排水系统(70)将多层的所述第三约束系统(30)的尾部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坡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滤系统(60)为土工布。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坡支护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约束系统(10)包括第一拉筋网面(7)、加强棒(8)、第三拉筋网面(11)、土工垫(12)、第一面板(13)、支撑杆(14)和第二拉筋网面(15),所述第二拉筋网面(15)连接于所述第一拉筋网面(7)的一端并形成锐角,所述土工垫(12)和第一面板(13)依次叠设在所述第二拉筋网面(15)靠近第一拉筋网面(7)的表面,所述加强棒(8)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拉筋网面(7)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拉筋网面(7)连接,所述支撑杆(14)与所述第一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臻吴婷婷黄绍红张栋张远晖陈桢干许福丁王珏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科创电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