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自娟专利>正文

小型漏电保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1363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小型漏电保护器,包括面壳、底壳、地脚、火线插脚、零线插脚、复位按钮、复位弹簧、线路板、压臂、脱扣线圈、脱扣架、零线动触片及火线动触片;特点是压臂包括中心操控件及设在中心操控件两侧的肢臂;中心操控件的一侧设有第一纵向开槽,在中心操控件的另一侧设有第二纵向开槽,在第二纵向开槽中设有凸台;复位按钮的操控杆下端设有卡钩,复位按钮的操控杆位于第二纵向开槽内并可上下移动,卡钩可与凸台锁扣成一体;脱扣线圈的铁芯头部位于第一纵向开槽内可拉动压臂及中心操控件向铁芯方向翻转,使卡钩与凸台脱扣分离,从而使零线动触点与零线静触点以及火线动触点与火线静触点同时分离断开。其具有脱扣器结构简单,体积小,装配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安全可靠等优点。安全可靠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漏电保护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小型漏电保护器。

技术介绍

[0002]如图1至图3所示,现有的漏电保护器包括底壳、火线插脚、零线插脚、复位按钮、复位弹簧、线路板、压臂、锁扣片、脱扣线圈、脱扣架、零线动触片及火线动触片;火线插脚及零线插脚分别插装在底壳上,火线插脚的上端部设有火线静触点,零线插脚的上端部设有零线静触点;线路板与脱扣架相互固定,在脱扣架上设有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在脱扣架的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壁分别设有纵向滑槽;脱扣线圈设在第一安装槽中并定位;压臂及锁扣片均设在脱扣架的第二安装槽中并可上下移动,压臂套设在复位按钮的操控杆上并可上下移动,压臂两侧的肢臂伸出对应的脱扣架两侧壁纵向滑槽并可上下移动,脱扣线圈的铁芯可带动锁扣片在压臂中间的横向缝隙里前后移动;零线动触片及火线动触片分别承担在各自对应的肢臂上,零线动触片的一端及火线动触片的一端分别固定在线路板上,在零线动触片的另一端设有零线动触点,零线动触点与零线静触点相对应,在火线动触片的另一端设有火线动触点,火线动触点与火线静触点相对应。
[0003]工作时,按下复位按钮,复位按钮的操控杆在压臂中心孔里向下移动,套设在复位按钮操控杆上的复位弹簧向下压缩,脱扣线圈内的小弹簧将铁芯并联动锁扣片在压臂中间的横向缝隙中向外推动,直至锁扣片卡到复位按钮操控杆上的卡勾,使压臂和复位按钮锁为一体并通过复位弹簧的弹力同时上移,至到零线动触点与零线静触点以及火线动触点与火线静触点接触导通;当出现漏电故障时,监控电路立即驱动脱扣线圈的铁芯拉动锁扣片使压臂与复位按钮的卡勾脱扣解体,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复位按钮及操控杆向上移动,压臂在零、火线动触片的共同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使零线动触点与零线静触点以及火线动触点与火线静触点同时分开,切断电源,达到保护人身安全的目的。其存在的问题是,因脱扣机构比较复杂,体积大,导致漏电保护器成品体积也大,而且脱扣器的锁扣片加工精度要求比较高,边棱很容易出现批锋,另外压臂中间穿插锁扣片的缝隙注塑过程也容易产生毛刺,造成生产过程不良率高,可靠性降低,所以产品会时常出现卡死甚至爆机等不良现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装配工序也比较繁杂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款脱扣器结构简单,体积小,装配方便,安全可靠且生产成本低的小型漏电保护器。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小型漏电保护器,包括面壳、底壳、地脚、火线插脚、零线插脚、复位按钮、复位弹簧、线路板、压臂、脱扣线圈、脱扣架、零线动触片及火线动触片;所述火线插脚及零线插脚分别插装在底壳上,火线插脚的上端部设有火线静触点,零线插脚的上端部设有零线静触点;所述线路板与脱扣架相互固定,在所述脱扣架上设有第一安装槽及第二安装槽,在脱扣架的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壁分别设有纵
向滑槽,所述脱扣线圈设在第一安装槽内并定位,所述零线动触片的一端及火线动触片的一端分别固定在脱扣架上,在零线动触片的另一端设有零线动触点,所述零线动触点与零线静触点相对应,在火线动触片的另一端设有火线动触点,所述火线动触点与火线静触点相对应;其特征在于:
[0006]所述压臂包括中心操控件及设在中心操控件两侧的肢臂;所述中心操控件设在第二安装槽中并可摆动,中心操控件的一侧设有第一纵向开槽,在中心操控件的另一侧设有第二纵向开槽,在所述第二纵向开槽中设有凸台,两侧的肢臂分别伸出相对应的脱扣架两侧纵向滑槽并可在纵向滑槽内上下移动及摆动,所述零线动触片承托在压臂一侧的肢臂上,所述火线动触片承托在另一侧的肢臂上;
[0007]所述复位按钮的操控杆下端设有卡钩,所述复位弹簧套设在复位按钮的操控杆上且位于复位按钮与线路板之间,复位按钮的操控杆位于第二纵向开槽内并可上下移动,卡钩可与凸台锁扣成一体,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复位按钮和压臂及两侧的肢臂同时向上移动,从而使零线动触点与零线静触点以及火线动触点与火线静触点同时触碰电连接;
[0008]所述脱扣线圈的铁芯在脱扣线圈中心孔内可前后移动,铁芯头部位于第一纵向开槽内可拉动压臂及中心操控件向铁芯方向翻转,使卡钩与凸台脱扣分离,从而使零线动触点与零线静触点以及火线动触点与火线静触点同时分离断开。
[0009]在本技术方案中,在两侧的肢臂上均设有定位凹槽,所述零线动触片及火线动触片分别承托在对应的定位凹槽中。
[0010]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防水保护套,所述防水保护套包括复位按钮的复位按钮保护套、LED工作指示灯导光柱及试验按钮保护套,所述复位按钮保护套、工作指示灯导光柱及试验按钮保护套一体成型。
[0011]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脱扣线圈的铁芯是“T”形的圆柱铆钉,头部外形为球状。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脱扣器结构简单,体积小,因此漏电保护器的成品体积也小,装配方便,安全可靠且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现有技术的立体图;
[0014]图2是现有技术的爆炸图;
[0015]图3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7]图5是本技术的爆炸图;
[0018]图6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19]图7是图6的A

A剖视图;
[0020]图8是本技术的去除底壳、面壳及线路板的立体图;
[0021]图9是图7中删除压臂结构及复位按钮的右视方位的立体图;
[0022]图10是图8的左视方位的立体图;
[0023]图11是图8中删除脱扣架的立体图;
[0024]图12是图11的左视方位的立体图;
[0025]图13是本技术压臂结构的立体图;
[0026]图14是本技术压臂结构的后视方位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0028]在本技术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要求本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及“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0]如图4至图14所示,其是一种小型漏电保护器,包括面壳1、底壳2、地脚3、火线插脚4、零线插脚5、复位按钮7、复位弹簧8、线路板9、压臂结构10、脱扣线圈11、脱扣架12、零线动触片13及火线动触片14。
[0031]所述面壳1盖在底壳2上并固定,所述地脚3、火线插脚4及零线插脚5分别插装在底壳2上并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漏电保护器,包括面壳(1)、底壳(2)、地脚(3)、火线插脚(4)、零线插脚(5)、复位按钮(7)、复位弹簧(8)、线路板(9)、压臂(10)、脱扣线圈(11)、脱扣架(12)、零线动触片(13)及火线动触片(14);所述火线插脚(4)及零线插脚(5)分别插装在底壳(2)上,火线插脚(4)的上端部设有火线静触点(42),零线插脚(5)的上端部设有零线静触点(52);所述线路板(9)与脱扣架(12)相互固定,在所述脱扣架(12)上设有第一安装槽(121)及第二安装槽(122),在脱扣架(12)的第二安装槽(122)的两侧壁分别设有纵向滑槽(123),所述脱扣线圈(11)设在第一安装槽(121)内并定位,所述零线动触片(13)的一端及火线动触片(14)的一端分别固定在脱扣架(12)上,在零线动触片(13)的另一端设有零线动触点(131),所述零线动触点(131)与零线静触点(52)相对应,在火线动触片(14)的另一端设有火线动触点(141),所述火线动触点(141)与火线静触点(42)相对应;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臂(10)包括中心操控件及设在中心操控件两侧的肢臂(101);所述中心操控件设在第二安装槽(122)中并可摆动,中心操控件的一侧设有第一纵向开槽(103),在中心操控件的另一侧设有第二纵向开槽(104),在所述第二纵向开槽(104)中设有凸台(102),两侧的肢臂(101)分别伸出相对应的脱扣架(12)两侧纵向滑槽(123)并可在纵向滑槽(123)内上下移动及摆动,所述零线动触片(13)承托在压臂(10)一侧的肢臂(101)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玉江
申请(专利权)人:田自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