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插秧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0476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插秧机,涉及农用机械的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车体上的发动机通过驱动轴、导向杆、侧位板及底支板带动动力臂及插秧组件上的插秧爪将秧盘上的秧苗快速的插入水田中,能够一次性对多株秧苗进行自动插秧,保证了工作效率,插秧爪移动的行程较远,从而使插秧爪在较远的行程过程中能够将其上的泥土抖落,避免插秧爪上因为泥土的附着造成的抓取秧苗能力降低的现象。秧苗能力降低的现象。秧苗能力降低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插秧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用机械的
,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插秧机。

技术介绍

[0002]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进行种植时,首先以机械爪从苗床中取出数株稻苗植入田中的泥土,为了保持对苗床与地面的角度为直角,机械爪的前端移动时必须采取椭圆形的动作曲线。但是现有的插秧机在由于插秧爪将秧盘上的秧苗插入水田的行程较短,插秧爪上携带的泥土未能及时掉落,使插秧爪抓取秧苗能力变差,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因此需要一种水稻插秧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插秧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0004]一种水稻插秧机,包括车体、浮船及插秧机构,所述车体的后侧对称设有两个侧支板,每个侧支板的侧面通过支杆固定有秧盘,每个秧盘的底部安装有所述浮船,所述侧支板的下方设有与车体的下支板转动连接的驱动轴,驱动轴的中间安装有后轮,驱动轴上的皮带轮一通过皮带一与车体上的发动机输出轴上的皮带轮二连接,所述插秧机构设于两个侧支板上并在驱动轴的驱动下将秧盘中的秧苗插入土壤中。
[0005]优选的,所述插秧机构包括导向杆、动力臂及插秧组件,所述两个侧支板之间设有两个驱动板,两个驱动板之间设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一端通过销轴与驱动板的一端连接,驱动板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侧支板上转动连接的侧支轴上,其中一个侧支轴上的皮带轮三通过皮带二与驱动轴上的皮带轮四连接,所述导向杆滑动连接于两个侧支板之间的导向筒中,导向杆的一端与连接板通过销轴铰接,导向杆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支连板的一端铰接,支连板的另一端固定于侧支板上转动连接的上转轴上,上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侧位板,侧位板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有过渡板,侧位板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有底支板,底支板上设有滑槽,滑槽中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滑块之间设有下转轴,下转轴与侧支板转动连接,所述动力臂的一端与过渡板通过销轴铰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底支板铰接,所述插秧组件设于动力臂上。
[0006]优选的,所述插秧组件包括固定板及插秧爪,所述固定板垂直设于动力臂的侧面,插秧爪设有若干个并均布于固定板上。
[0007]优选的,所述上转轴通过轴承座与侧支板的顶部转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下转轴通过轴承座与侧支板的顶部转动连接。
[0009]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0]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车体上的发动机通过驱动轴、导向杆、侧位板及底支板带动动力臂及插秧组件上的插秧爪将秧盘上的秧苗快速的插入水田中,能够一次性对多株秧苗进行自动插秧,保证了工作效率,插秧爪移动的行程较远,从而使插秧爪在较远的行程过程中能够将其上的泥土抖落,避免插秧爪上因为泥土的附着造成的抓取秧苗能力降低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及图3图为本专利技术未安装在车体前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专利技术动力臂及插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其中:1、车体,11、下支板,12、皮带轮二,2、侧支板,3、秧盘,31、支杆,4、浮船,5、驱动轴,51、皮带轮一,52、皮带一,53、皮带轮四,6、插秧机构,61、驱动板,62、连接板,63、侧支轴,631、皮带轮三,632、皮带二,64、导向杆,641、导向筒,65、支连板,66、上转轴,661、侧位板,662、过渡板,67、底支板,671、滑槽,672、滑块,671、下转轴,68、动力臂,69、插秧组件,691、固定板,692、插秧爪。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0016]如图1

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稻插秧机,包括车体1、浮船4及插秧机构6,所述车体1的后侧对称设有两个侧支板2,每个侧支板2的侧面通过支杆31固定有秧盘3,每个秧盘3的底部安装有所述浮船4,所述侧支板2的下方设有与车体1的下支板11转动连接的驱动轴5,驱动轴5的中间安装有后轮,驱动轴5上的皮带轮一51通过皮带一52与车体1上的发动机输出轴上的皮带轮二12连接,所述插秧机构6设于两个侧支板2上并在驱动轴5的驱动下将秧盘3中的秧苗插入土壤中。
[0017]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插秧机构6包括导向杆64、动力臂68及插秧组件69,所述两个侧支板2之间设有两个驱动板61,两个驱动板61之间设有连接板62,连接板62的一端通过销轴与驱动板61的一端连接,驱动板61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侧支板2上转动连接的侧支轴63上,其中一个侧支轴63上的皮带轮三631通过皮带二632与驱动轴5上的皮带轮四53连接,所述导向杆64滑动连接于两个侧支板2之间的导向筒641中,导向杆64的一端与连接板62通过销轴铰接,导向杆64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支连板65的一端铰接,支连板65的另一端固定于侧支板2上转动连接的上转轴66上,上转轴66通过轴承座与侧支板2的顶部转动连接,上转轴66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侧位板661,侧位板661的一端通过销轴铰接有过渡板662,侧位板661的另一端通过销轴铰接有底支板67,底支板67上设有滑槽671,滑槽671中滑动连接有滑块672,两个滑块672之间设有下转轴671,下转轴671与侧支板2转动连接,下转轴671通过轴承座与侧支板2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动力臂68的一端与过渡板662通过销轴铰接,另一端通过销轴与底支板67铰接,所述插秧组件69设于动力臂68上。
[0018]此外,所述插秧组件69包括固定板691及插秧爪692,所述固定板691垂直设于动力臂68的侧面,插秧爪692设有若干个并均布于固定板691上。
[0019]具体实施方式及原理:
[0020]本专利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将秧苗摆放至秧盘3中,操作者驾驶着车体1带动插秧机构6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发动机的输出轴上的皮带轮二12通过皮带一51带动驱动轴5转动,驱动轴5上的皮带轮四53通过皮带二632带动侧支轴63及其上的皮带轮三631旋转,侧支轴63带动驱动板61旋转,驱动板61通过连接板62带动导向杆64在导向筒641中移动,导向杆64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支连板65旋转,从而使上转轴66带动侧位板661转动,侧位板661带动
过渡板662及底支板67转动,下转轴671两端的滑块672分别在底支板67的滑槽671中滑动,从而使动力臂68带动插秧爪692将秧盘2中的秧苗插入水田中。
[0021]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车体1上的发动机通过驱动轴5、导向杆64、侧位板661及底支板67带动动力臂68及插秧组件69上的插秧爪692将秧盘3上的秧苗快速的插入水田中,能够一次性对多株秧苗进行自动插秧,保证了工作效率,插秧爪692移动的行程较远,从而使插秧爪692在较远的行程过程中能够将其上的泥土抖落,避免插秧爪692上因为泥土的附着造成的抓取秧苗能力降低的现象。
[0022]上面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浮船(4)及插秧机构(6),所述车体(1)的后侧对称设有两个侧支板(2),每个侧支板(2)的侧面通过支杆(31)固定有秧盘(3),每个秧盘(3)的底部安装有所述浮船(4),所述侧支板(2)的下方设有与车体(1)的下支板(11)转动连接的驱动轴(5),驱动轴(5)的中间安装有后轮,驱动轴(5)上的皮带轮一(51)通过皮带一(52)与车体(1)上的发动机输出轴上的皮带轮二(12)连接,所述插秧机构(6)设于两个侧支板(2)上并在驱动轴(5)的驱动下将秧盘(3)中的秧苗插入土壤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秧机构(6)包括导向杆(64)、动力臂(68)及插秧组件(69),所述两个侧支板(2)之间设有两个驱动板(61),两个驱动板(61)之间设有连接板(62),连接板(62)的一端通过销轴与驱动板(61)的一端连接,驱动板(61)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侧支板(2)上转动连接的侧支轴(63)上,其中一个侧支轴(63)上的皮带轮三(631)通过皮带二(632)与驱动轴(5)上的皮带轮四(53)连接,所述导向杆(64)滑动连接于两个侧支板(2)之间的导向筒(641)中,导向杆(64)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保建任代胜王思哲杨家来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