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润滑机构,属于缝纫机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缝纫机的润滑机构油液供给不够均衡稳定,润滑可靠性差技术问题。本缝纫机的润滑机构,缝纫机包括机壳,润滑机构包括设于机壳内的油泵组和喷油管一,所述喷油管一的进油端与所述油泵组连通,所述喷油管一的出油端朝上设置,所述机壳的内壁上固设有敞口朝上的滞油盒一,所述滞油盒一设于所述出油端的正下方,所述滞油盒一上具有连通该滞油盒一内腔和机壳内腔的通油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于保障润滑效果的可靠性。型利于保障润滑效果的可靠性。型利于保障润滑效果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缝纫机的润滑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缝纫机
,涉及一种缝纫机的润滑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缝纫机中,润滑十分重要,传动轴的润滑尤为重要,目前缝纫机的润滑方式多采用供油与吸油的油路设计,配合油泵组件使润滑油不断循环实现持续润滑。
[000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576475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曲臂型缝纫机的供油系统,包含一储油盒,一油泵组,一输油流道,一送油流道,一吸油流道,一抽油流道以及一供油流道。所述油泵组包含一供油泵与一第一吸油泵与一第二吸油泵,所述输油流道连接所述储油盒与所述供油泵,所述送油流道连接所述供油泵并包含有一延伸至一缝纫机头的第一供油歧道,及一延伸至一缝纫机身的第二供油歧道,所述吸油流道连接所述第一吸油泵并延伸至所述缝纫机头,所述抽油流道连接所述第二吸油泵并延伸至一车缝机臂,所述供油流道连接所述吸油泵并对应所述油泵组的一启动齿轮设置。
[0004]上述润滑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状况的不同导致抽取的油液量难以始终保持恒定量,因此造成喷向缝纫机传动轴润滑的油液或其他各处的油液时多时少,不够均衡稳定,润滑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缝纫机的润滑机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升缝纫机润滑效果的可靠性。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缝纫机的润滑机构,缝纫机包括机壳,润滑机构包括设于机壳内的油泵组和喷油管一,所述喷油管一的进油端与所述油泵组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管一的出油端朝上设置,所述机壳的内壁上固设有敞口朝上的滞油盒一,所述滞油盒一设于所述出油端的正下方,所述滞油盒一上具有连通该滞油盒一内腔和机壳内腔的通油管。
[0008]机壳为缝纫机的如传动主轴、传动副轴等部件的外保护壳和安装平台,油泵组可对抽取的润滑油进行加压使其在缝纫机的润滑油路中循环,喷油管一的进油端与油泵组连通可将带压润滑油喷洒至缝纫机的摩擦副处。通过设置喷油管一出油端朝上,并在机壳的内壁上固设敞口朝上的滞油盒一,将滞油盒一布置在喷油管一出油端的正下方,并在滞油盒一上设置连通该滞油盒一内腔和周边机壳内腔中各摩擦副的通油管,这样喷油管一出油端朝上喷射带压的润滑油在受机壳顶盖(现有技术)的阻挡后可飞溅至四周,对周围大范围的缝纫机部件产生润滑作用,而同时下方设置的滞油盒一可收集喷油管一核心区域滴落的常压润滑油进行存储汇集,再经通油管即可二次分配至机壳内腔各处的摩擦副处进行针对性润滑,润滑油落在滞油盒一内可将初速抵消保持状态平稳,同时在喷油管一喷出的流量因工作状态存在差异时仍能通过存量润滑油持续供油,形成缓冲余量而降低工况影响,进而保障润滑效果的可靠性。
[0009]在上述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机壳上具有若干横向间隔布置的支撑隔板,所述支撑隔板上均具有供传动主轴穿过的主轴孔,该支撑隔板上具有与所述主轴孔连通的油道一,所述通油管与所述油道一相连通。这样对于喷射方式不易浸润到的主轴支撑处可通过持续供油的通油管进行润滑,提升润滑效果。
[0010]在上述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所述滞油盒一固设于一所述支撑隔板上,所述喷油管一的中段连接有分流接头一,所述分流接头一与该支撑隔板上的所述油道一相连通。这样分流接头一可将部分带压润滑油直接供给至滞油盒一所在支撑隔板的主轴配合处,利于节约润滑管路长度和布置,提升整体紧凑性。
[0011]在上述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所述滞油盒一的内侧壁具有朝内凸出的阻隔部,所述阻隔部两侧与该滞油盒一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两个稳油凹槽,所述通油管的进油端位于所述稳油凹槽的内侧壁上。这样润滑油在落入滞油盒一内后阻隔部可阻挡快速流动的润滑油,使存储在稳油凹槽内的润滑油状态稳定,利于发挥滞油盒一作为缓冲余量的作用,保障持续稳定的润滑效果。
[0012]在上述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所述分流接头一位于所述滞油盒一内,该分流接头一与下方支撑隔板上的所述油道一相连通。这样滞油盒一可为分流接头一提供定位和限位效果,保障喷油管一的管路位置稳定,同时即使分流接头一与喷油管一的接合处产生部分泄露也会流入滞油盒一内继续参与润滑,保障润滑可靠性。
[0013]在上述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所述阻隔部位于所述分流接头一和所述出油端之间,部分所述分流接头一位于一所述稳油凹槽内,该出油端的位置与另一稳油凹槽的位置相对。这样另一稳油凹槽内的润滑油在流至分流接头一所在的稳油凹槽内时,润滑油会先与分流接头一接触,避免进入稳油凹槽的润滑油速度过快影响液面高度,使润滑油液面保持平稳,保障润滑可靠性。
[0014]在上述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所述机壳上还具有供传动副轴穿过的副轴孔和沿竖向与所述副轴孔连通的油道二,与另一稳油凹槽连通的所述通油管同时与所述油道二连通。副轴与主轴传动配合布置在靠近缝纫机机头的位置,这样通油管可持续将另一稳油凹槽内的润滑油通过油道二输送至副轴支撑处,保障该处稳定润滑效果。
[0015]在上述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所述通油管进油端所在的另一稳油凹槽的内侧壁上具有扩容油槽。这样利于提升另一稳油凹槽接收润滑油的面积,提升滞油盒一的补油量,保障供油稳定和润滑稳定。
[0016]在上述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润滑机构还包括滞油盒二和喷油管二,所述喷油管二的入油端与所述油泵组连通,所述喷油管二的喷油端朝上设置,所述滞油盒二敞口朝上且位于喷油端的正下方,该滞油盒二的内侧壁上具有与下方机壳内腔连通的油孔,所述滞油盒一和滞油盒二分别布置于该油泵组的两侧。相类似的,通过设置滞油盒二和喷油管二,可对油泵组另一侧的机壳内腔区域部件提供持续稳定的润滑效果,提升整体润滑可靠性。
[0017]在上述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所述滞油盒二固设于另一所述支撑隔板上,所述喷油管二上连接有分流接头二,所述分流接头二位于滞油盒二内并与该支撑隔板上的所述油道一相连通。这样可同时保证滞油盒二和喷油管二的位置稳定性,并提示结构紧凑性。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如下:
[0019]本缝纫机的润滑机构中喷油管一出油端朝上喷射带压的润滑油在受机壳顶盖的
阻挡后可飞溅至四周,对周围大范围的缝纫机部件产生润滑作用,而同时下方设置的滞油盒一可收集喷油管一核心区域滴落的常压润滑油进行存储汇集,再经通油管即可二次分配至机壳内腔各处的摩擦副处进行针对性润滑,润滑油落在滞油盒一内可将初速抵消保持状态平稳,同时在喷油管一喷出的流量因工作状态存在差异时仍能通过存量润滑油持续供油,形成缓冲余量而降低工况影响,进而保障润滑效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0022]图3是图1中的B部放大图。
[0023]图4是本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图4中的C
‑
C剖视图。
[0025]图6是本实施例隐藏润滑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缝纫机的润滑机构,缝纫机包括机壳(1),润滑机构包括设于机壳(1)内的油泵组(2)和喷油管一(3),所述喷油管一(3)的进油端(31)与所述油泵组(2)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管一(3)的出油端(32)朝上设置,所述机壳(1)的内壁上固设有敞口朝上的滞油盒一(4),所述滞油盒一(4)设于所述出油端(32)的正下方,所述滞油盒一(4)上具有连通该滞油盒一(4)内腔和机壳(1)内腔的通油管(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机壳(1)上具有若干横向间隔布置的支撑隔板(11),所述支撑隔板(11)上均具有供传动主轴穿过的主轴孔(111),该支撑隔板(11)上具有与所述主轴孔(111)连通的油道一(112),所述通油管(41)与所述油道一(112)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滞油盒一(4)固设于一所述支撑隔板(11)上,所述喷油管一(3)的中段连接有分流接头一(5),所述分流接头一(5)与该支撑隔板(11)上的所述油道一(112)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的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滞油盒一(4)的内侧壁具有朝内凸出的阻隔部(42),所述阻隔部(42)两侧与该滞油盒一(4)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两个稳油凹槽(43),所述通油管(41)的进油端位于所述稳油凹槽(43)的内侧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缝纫机的润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接头一(5)位于所述滞油盒一(4)内,该分流接头一(5)与下方支撑隔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少保,彭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欣普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