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9169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包括:底架;箱体,所述箱体设于所述底架上;隔板,若干所述隔板设于所述箱体内,以将所述箱体分隔成若干径流小区,沿所述径流小区的长度方向,所述隔板分为上部补偿区、溅蚀收集口和下部补偿区,所述上部补偿区靠近所述溅蚀收集口的一端设有导流孔,所述下部补偿区背离所述溅蚀收集口的一端设有径流收集口;采集框,所述采集框与所述径流小区相适配,用于将原状土装入所述径流小区内;其中,所述径流小区和所述采集框上均设有若干渗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监测装置不能采用耕层原状土对坡面土壤同时进行多区溅蚀与片蚀监测的技术问题。片蚀监测的技术问题。片蚀监测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原状土溅蚀监测
,尤其涉及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降雨侵蚀环境下,测定溅蚀的方法多采用溅蚀板与溅蚀盘,多数装置无法将溅蚀与坡面径流侵蚀同时监测。已有的个别同时监测溅蚀与片蚀的实验装置,测定指标却为各个方向溅蚀率,无法直接多径流小区同时监测总溅蚀率与片蚀。由于受限于降雨区域,大部分装置只能单径流小区监测,为了获取实验误差,对坡面径流侵蚀的监测需反复填装土槽,重建坡面侵蚀过程,获取重复数据,工作量大,投入多,无法同时在多区溅蚀监测的基础上,对片蚀也进行多区监测。此外,已有坡面侵蚀监测装置,缺乏填装大体积耕层原状土的技术方法,采用散土填装,导致监测指标规律与野外原状土存在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传统监测装置不能同时对坡面土壤进行多区溅蚀与片蚀监测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了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包括:
[0005]底架;
[0006]箱体,所述箱体设于所述底架上;
[0007]隔板,若干所述隔板设于所述箱体内,以将所述箱体分隔成若干径流小区,沿所述径流小区的长度方向,所述隔板分为上部补偿区、溅蚀收集口和下部补偿区,所述上部补偿区靠近所述溅蚀收集口的一端设有导流孔,所述下部补偿区背离所述溅蚀收集口的一端设有径流收集口;
[0008]采集框,所述采集框与所述径流小区相适配,用于将原状土装入所述径流小区内;
[0009]其中,所述径流小区和所述采集框上均设有若干渗水口。
[0010]进一步,所述采集框包括:
[0011]框体;
[0012]底板,所述底板可拆卸的设于所述框体上,以封闭或敞开所述框体。
[0013]进一步,所述底板至少一端呈刀刃状。
[0014]进一步,所述底板呈簸箕状。
[0015]进一步,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角度调节件,所述角度调节件连接所述底架和所述箱体,以驱动所述箱体在所述底架上转动,其转动角度为0
°‑
90
°

[0016]进一步,所述角度调节件包括:
[0017]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设于所述箱体上;
[0018]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对设于所述底架上;
[0019]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0020]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调节螺杆相配合,以将所述调节螺杆锁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0021]进一步,所述溅蚀收集口的宽度为1
‑2㎝

[0022]进一步,所述径流收集口上设有集流槽,所述集流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径流小区设置。
[0023]进一步,所述箱体和/或采集框上设有L型的加强筋。
[0024]进一步,所述底架上设有若干万向滑轮。
[002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采集框将原状土样采集至各径流小区内,并在上部补偿区和下部补偿区内分别装入土样,以模拟野外土壤坡面;降雨后利用溅蚀收集口收集溅蚀样、径流收集口收集片蚀样;从而可以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人员提供可以同时监测溅蚀与片蚀的坡面土壤侵蚀监测装置,也可以进行多坡面径流小区同时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既保证了原有溅蚀和片蚀监测精度,又可提高实验效率。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采集框的爆炸图。
[0030]附图标号说明:
[0031]1、底架;2、箱体;201、径流小区;3、隔板;301、上部补偿区;302、溅蚀收集口;303、下部补偿区;4、采集框;401、框体;402、底板;5、导流孔;6、径流收集口;7、渗水口;8、角度调节件;801、第一连接部;802、第二连接部;803、调节螺杆;804、锁紧螺母;9、集流槽;10、加强筋;11、万向滑轮。
[0032]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4]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包括:底架1、箱体2、隔板3和采集框4;所述箱体2设于所述底架1上;若干所述隔板3设于所述箱体2内,以将所述箱体2分隔成若干径流小区201,沿所述径流小区201的长度方向,所述隔板3分为上部补偿区301、溅蚀收集口302和下部补偿区303,所述上部补偿区301靠近所述溅蚀收集口302的一端设有导流孔5,所述下部补偿区303背离所述溅蚀收集口302的一端设有径流收集口6;所述采集框4与所述径流小区201相适配,用于将原状土装入所述径流小区201内;其中,所述径流小区201和所述采集框4上均设有若干渗水口7。
[0035]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箱体2设于底架1上,用于模拟野外土壤坡;而为了能够同时监测多个径流小区201的坡面产流产沙状况,箱体2由隔板3分隔成多个径流小区201(如
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呈间隔设置的隔板3,两个隔板3能够将箱体2分隔成A、B、C三个径流小区201),为坡面侵蚀监测工作者提供便捷、可靠、节约的监测装置;隔板3上依次设有上部补偿区301、溅蚀收集口302和下部补偿区303,上下两个补偿区在实验时需要填装土样,以补充溅蚀收集口302缺失的溅蚀泥沙颗粒,实现溅蚀的准确测定;在上部补偿区301的下端(即:上部补偿区301靠近溅蚀收集口302的一端)设置导流孔5,以避免上部补偿区301径流对中部溅蚀收集口302的影响,在下部补偿区303的下端(即:下部补偿区303背离溅蚀收集口302的一端)设置径流收集口6,用于收集片蚀样,在溅蚀收集口302的底部设置溅蚀收集管(未图示),用于收集溅蚀样,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其中,溅蚀收集口302能过通过收集四周雨滴打击剥离的土壤颗粒,从而通过土壤颗粒收集量除以收集面积,计算得到溅蚀剥蚀率。另一方面,为了能过将土样采集至径流小区201内,设置一采样框,将采样框均速平衡的压入耕层土壤内以将采样框完全没入土中,从而能够快速采集原状土。
[0036]所述采集框4包括框体401和底板402,所述底板402可拆卸的设于所述框体401上,以封闭或敞开所述框体401。
[0037]本实施例中,采集原状土块进行室内或异位监测,不仅可以让实验条件易控、降低实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架;箱体,所述箱体设于所述底架上;隔板,若干所述隔板设于所述箱体内,以将所述箱体分隔成若干径流小区,沿所述径流小区的长度方向,所述隔板分为上部补偿区、溅蚀收集口和下部补偿区,所述上部补偿区靠近所述溅蚀收集口的一端设有导流孔,所述下部补偿区背离所述溅蚀收集口的一端设有径流收集口;采集框,所述采集框与所述径流小区相适配,用于将原状土装入所述径流小区内;其中,所述径流小区和所述采集框上均设有若干渗水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框包括:框体;底板,所述底板可拆卸的设于所述框体上,以封闭或敞开所述框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至少一端呈刀刃状。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呈簸箕状。5.如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耕层原状土采集的溅蚀与片蚀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还包括角度调节件,所述角度调节件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琳刘恩峰王善琦陈致君屈久祁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