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9003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包括蓄水渠、可渗透格栅、水平盲管和竖向集水井;所述蓄水渠设置在种植区的外围,将种植区与外部的外围区隔开;所述蓄水渠位于种植区的一侧,开有排水口,所述可渗透格栅设置在该排水口处;所述水平盲管沿着蓄水渠内侧设置,并与可渗透格栅紧密接触;所述竖向集水井挖设在水平盲管的底部。竖向集水井顶部紧贴水平盲管底部,井中设置筛管,目的是避免沉淀物的高密度堆积以及保证水资源过滤的流畅,下部到达不透水层,竖向集水井的修建可有效降低种植区外侧的水压力,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稳定性。安全稳定性。安全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防洪除涝与水资源综合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种植区因地势较低,导致大量地下水向园区内汇集,加之园区排水不良,造成地下水位长期偏高,引发土壤板结和土壤盐渍化,甚至在丰水年导致种植园区内长期积水,被迫放弃农业种植。造成种植园区内地下水位偏高和长期积水的主要原因包括:(1)种植园区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漫灌模式灌溉,除植被吸收和地表蒸发消耗,多余水分进入地下含水层,抬高地下水位;(2)由于园区地势较低,含水层透水性弱或存在弱透水层,地下水排涝不畅,导致地下水位长期偏高,引起土壤盐渍化和土壤板结现象;(3)丰水年或汛期雨量偏多,降雨入渗后补给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加之园区内排涝系统不畅时易导致雨洪水量集聚,造成种植园区内部积水成泽,影响种植。
[0003]因此,控制降低种植园区内的地下水位、建立除洪排涝网络,是使园区种植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和基本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技术目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种植园区地下水水位过高,排涝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实现种植园区水位控制与排涝抗旱。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包括蓄水渠、可渗透格栅、水平盲管和竖向集水井;
[0007]所述蓄水渠设置在种植区的外围,将种植区与外部的外围区隔开;所述蓄水渠位于种植区的一侧,开有排水口,所述可渗透格栅设置在该排水口处;
[0008]所述水平盲管沿着蓄水渠内侧设置,并与可渗透格栅紧密接触;所述竖向集水井挖设在水平盲管的底部。
[0009]具体地,所述竖向集水井为一组,沿着水平盲管设置;每个竖向集水井垂直挖设在种植区内部边缘位置。
[0010]进一步地,所述竖向集水井内,分别竖向插接有一组筛管,所述筛管的两端开口,管身上留有筛孔;筛管的顶部插接至水平盲管内。
[0011]具体地,所述蓄水渠的两侧均为混凝土墙,靠近外围区的一侧为外围混凝土墙,靠近种植区的一侧为种植区混凝土墙;所述外围混凝土墙向下延伸至外围区的粘土层;所述种植区混凝土墙向下延伸至蓄水渠渠底。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可渗透格栅包括中部的透水土工布,以及位于透水土工布两侧的两层格栅。
[0013]具体地,所述可渗透格栅为一组,分别安装在种植区混凝土墙的上部排水口处;所述可渗透格栅的高度为1.5~1.8m。
[0014]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采用系统蓄水渠根据种植区和外围区的土质进行设计,两侧均由混凝土墙构成,靠近外围区混凝土墙深度到达粘土层,靠近种植区混凝土墙深度到达蓄水渠渠底,能够有效切断种植区地下水与外围地下水的联系,防止过多地下水进入蓄水渠,造成排水压力。
[0016](2)本技术水平盲管可将集水井中多余的水通过可渗透格栅排到蓄水渠中。竖向集水井顶部紧贴盲管底部,井中设置筛管,能够避免沉淀物的高密度堆积以及保证水资源过滤的流畅,下部到达不透水层,集水井的修建可有效降低种植区外侧的水压力,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稳定性。
[0017](3)本技术可渗透格栅中土工布和双层格栅可以有效的截流土颗粒、细沙,同时将土体中的地下水排向蓄水渠,既满足了排涝的需求,还可以保持整个水土工程的稳定。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0019]图1是该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的俯视图;
[0020]图2是该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的侧面剖视图。
[0021]图3是可渗透格栅、水平盲管和集水井三者连接的三维模型图。
[0022]图4是可渗透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0024]10蓄水渠;101外围混凝土墙;102种植区混凝土墙;20可渗透格栅;201透水土工布;202格栅;30水平盲管;40竖向集水井;401筛管;100外围区种植区;200种植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
[0026]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7]如图1和图2所示,种植区200地处洼地,本身地势较低,容易汇集雨水与地下水,不易将多余的水排出。其次,种植区200内多为下挖式大棚,棚内的地面高程进一步下降,远低于地面高程,若无人为干预排水、抽水,棚内的水根本无法自行排出。
[0028]本技术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包括蓄水渠10、可渗透格栅20、水平盲管30和竖向集水井40。
[0029]蓄水渠10设置在种植区200的外围,将种植区200与外部的外围区100隔开。蓄水渠10位于种植区200的一侧,开有排水口,所述可渗透格栅20设置在该排水口处。通过竖向集水井40将种植区200汇集,通过水平盲管30导流至可渗透格栅20,经渗透过滤后通过蓄水渠10外排出去。
[0030]水平盲管30沿着蓄水渠10内侧设置,并与可渗透格栅20紧密接触;所述竖向集水井40挖设在水平盲管30的底部。为了降低外围区100的水压力,防止出现工程事故,需要在蓄水渠10右侧修建竖向集水井40,在可渗透格栅20右侧设置水平盲管30,紧贴可渗透格栅20,水平盲管30下端与可渗透格栅20底端齐平,水平盲管30底部为竖向集水井40。水平盲管30可将竖向集水井40中多余的水通过可渗透格栅20排到蓄水渠10中,如图3所示。而对于整个工程的稳定安全性来说,竖向集水井40的修建是重中之重,在该工程中,修建的竖向集水井40顶部紧贴水平盲管30底部,井中设置筛管401,目的是避免沉淀物的高密度堆积以及保证水资源过滤的流畅,下部到达不透水层,竖向集水井40的修建可有效降低种植区200外侧的水压力,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稳定性。
[0031]具体地,所述竖向集水井40为一组,沿着水平盲管30设置;每个竖向集水井40垂直挖设在种植区200内部边缘位置。
[0032]进一步地,所述竖向集水井40内,分别竖向插接有一组筛管401,所述筛管401的两端开口,管身上留有筛孔。筛管401的顶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渠(10)、可渗透格栅(20)、水平盲管(30)和竖向集水井(40);所述蓄水渠(10)设置在种植区(200)的外围,将种植区(200)与外部的外围区(100)隔开;所述蓄水渠(10)位于种植区(200)的一侧,开有排水口,所述可渗透格栅(20)设置在该排水口处;所述水平盲管(30)沿着蓄水渠(10)内侧设置,并与可渗透格栅(20)紧密接触;所述竖向集水井(40)挖设在水平盲管(30)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集水井(40)为一组,沿着水平盲管(30)设置;每个竖向集水井(40)垂直挖设在种植区(200)内部边缘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种植区排涝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集水井(40)内,分别竖向插接有一组筛管(401),所述筛管(4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忠伟刘伟王宇俊王彬霄黄帅锋栗子丰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