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齿型智能中耕植保机器人的驱动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8291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轮齿型智能中耕植保机器人的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的周向设有若干轮齿;所述驱动轮的两侧面设有用于打泥的若干轮翼,所述若干轮翼绕所述驱动轮侧面的中心周向设置;沿所述驱动轮的轴向设有若干排所述轮齿,所述轮齿交错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轮齿型智能中耕植保机器人的驱动轮,驱动轮齿型智能中耕植保机器人前进;驱动轮侧面的轮翼搅动稻田的泥水,起到增氧作用;驱动轮上的轮齿一方面用于增大驱动轮前进时与泥土的摩擦力,另一方面用于将杂草压至土壤中,起到除草增肥作用,设置多排轮齿使得驱动轮的压草面积增大。设置多排轮齿使得驱动轮的压草面积增大。设置多排轮齿使得驱动轮的压草面积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轮齿型智能中耕植保机器人的驱动轮


[0001]本技术属于智能机器人
,尤其是涉及一种轮齿型智能中耕植保机器人的驱动轮。

技术介绍

[0002]水稻中耕俗称为“薅秧”,其作用除了除草外,还具松土通气、搅乱氧化层和还原层、消除土中还原有毒物质、提高地温、加速肥料分解、切断部分老根促进新根发生、促进分蘖早发等作用。追施氮肥后及时进行中耕,可使肥料与土壤混合,起到深施效果,能减少肥料流失,利于根部吸收,提高肥效。在土壤粘重、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多的田块,及时中耕效果更大。
[0003]中耕的时间、次数应根据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土壤和杂草发生的情况决定。一般早熟品种薅2次,中、迟熟品种薅3次。第一次薅秧应在返青后结合追肥进行,过迟则伤根多,草大不易除净且花工多,效果差。以每隔10~15天薅1次,但最后一次要在穗分化前结束,以免伤根多,影响稻穗分化。中耕质量要求做到“薅秧之时水要浅、天要晴,头道浅、肥拌匀,二道深、薅到根,三道精、田面平,草除净、肥土拌匀,窝窝薅均匀。”[0004]由于水稻种植方式问题,水稻中耕不适用大型中耕机,故往往采用人工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齿型智能中耕植保机器人的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的周向设有若干轮齿;所述驱动轮的两侧面设有用于打泥的若干轮翼,所述若干轮翼绕所述驱动轮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淑珍王艳丽欧阳由男秦叶波蒋玉根刘日初周午福徐胜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稻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