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8073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7 0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固定装置,用于固定逆变器设备。包括分别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折弯形成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适于安装所述逆变器设备;所述第二腔体的顶部设置有输入转接铜排,所述第三腔体中设置有预留输出铜排,所述预留输出铜排的输出端通过输出铜排转接件沿所述第三腔体的底部和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设备输出铜排位置。基于该实施例的固定装置,适应于安装设备的设备大小用于较好的固定设备,且适应于机柜框架中原有的输入输出铜排的位置,无需要重新设计、布局,整体结构紧凑,空间利用率高。空间利用率高。空间利用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力设备安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工厂生产的逆变器设备通常包含多种型号,不同型号的形状、大小也各不相同;基于相似型号、形状大小的逆变器设备,可以共用一种机柜框架,而当形状、大小差别较大时,则需要重新制造机柜框架,这样,一方面会造成材料的浪费、成本的升高、加工周期的延长,另一方面还使得现有的一些布局,例如进出铜排位置、安装孔位置等需要重新设计。
[0003]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用于固定安装逆变器设备,能适配于现有的机柜框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定装置,以至少部分解决上述问题。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固定装置包括:
[0006]第一腔体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水平两侧的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适于安装所述逆变器设备;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分别由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折弯形成;
[0007]所述第二腔体的顶部设置有输入转接铜排,所述第三腔体中设置有预留输出铜排,所述预留输出铜排的输出端与输出铜排转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铜排转接件的另一端被设置为沿所述第三腔体的底部和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位置。
[0008]基于该实施例的固定装置,使用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通过折弯连接,形成具有抗变形的强度的外壳,并形成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在第二腔体顶部设置输入转接铜排,适应于机柜框架中原有的输入铜排的位置,在第三腔体中设置输出铜排转接件,把机柜框架中原有的预留输出铜排引从第三腔体底部和第一腔体底部引入到第一腔体中合适的位置,而不需要重新设计、布局。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位置对应于所述逆变器设备的设备输出铜排的输出端位置。以此,实现当前逆变器设备输出铜排连接到预留输出铜排上,无需重新布局。
[0010]进一步的,所述输入转接铜排的底部与所述逆变器设备的外壳之间设置第一绝缘板。
[0011]通过设置第一绝缘板在输入转接铜排的底部与所述逆变器设备的外壳之间,加大了输入转接铜排和逆变器设备之间的爬电距离,提高了安全性。
[0012]进一步的,述输入转接铜排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输入转接铜排和竖直设置的第二输入转接铜排,所述第一绝缘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入转接铜排和所述第二输入转接铜排底部的第一端板,还包括从所述第一端板的边沿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转接铜排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
[0013]基于此,第一绝缘板的第一端板用于增加输入转接铜排与底部的逆变器设备的爬
电距离;第一绝缘板的第二端板用于增加第二输入转接铜排和第一壳体之间的爬电距离。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腔体中可拆卸地设置至少一个扩展板,所述扩展板竖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左右侧壁之间。
[0015]通过设置扩展板,一方面可以使得装置结构得到加固,另一方面可给用户进行功能扩展用。
[0016]进一步的,所述输出铜排转接件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三腔体内部后侧的第一段,沿所述第一腔体底部和所述第三腔体底部水平延伸的第二段,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二段向所述第一腔体外部延伸的第三段,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三段竖直向上延伸的第四段。
[0017]基于该实施例的固定装置,输出铜排转接件由不同的四段组成,满足在预留输出铜排和当前逆变器设备输出铜排之间的转接,且适应有限的固定装置内部空间,使得整体结构紧凑。
[00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和所述第四段之间均可拆卸连接。
[0019]通过将输出铜排转接件可拆卸的分为几段,更方便于拆卸和安装,且,不同段可以依据腔体的空间定制化生产,更加实用。
[00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三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板。
[0021]由于腔体空间有限,第一段距离第三壳体的距离十分接近,因此设置第二绝缘板,增加其爬电距离。
[00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下方开设有设备安装孔,所述设备安装孔下设置有第一开口以及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活动底板,所述活动底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活动底板上设置有机柜安装孔。
[0023]基于该方案,方便进行安装操作。
[002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腔体内左右相对的侧壁之间竖直设置有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三腔体内左右相对的侧壁之间竖直设置有第二挡风板。通过设置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用于将逆变器设备产生的热风进行阻挡,防止回热。
[0025]可以看到,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装置,使用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通过折弯连接,形成具有抗变形的强度的外壳,并形成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三腔体;在第二腔体顶部设置输入转接铜排,适应于机柜框架中原有的输入铜排的位置,在第三腔体中设置输出铜排转接件,把机柜框架中原有的预留输出铜排引到当前安装的逆变器设备的输出铜排的位置,而不需要重新设计、布局。
[0026]此外,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装置,输出铜排转接件从第三腔底部延伸至第一腔体底部之后向上延伸后,直至与所述逆变器设备的设备输出铜排连接,满足了固定装置内有限的空间,使得整体结构紧凑、不浪费。以及,通过设置第一绝缘板和第二绝缘板以增加爬电距离,提高安全性;通过设置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阻止设备的热风回排;通过设置第一加强件和第二加强件用以加强装置的强度,还设置方便用户扩展用的扩展板。
附图说明
[0027]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后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又一种实施例的固定装置仰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31]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0032]1第一壳体2第二壳体3第三壳体5预留输出铜排
[0033]11第一绝缘板13第一输入转接铜排15第二输入转接铜排17扩展板
[0034]21第一段22第二段23第三段24第四段
[0035]26第二绝缘板30设备安装孔40活动底板50第二挡风板52绑线梁60垫块70第二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用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7]现有技术中,需要将逆变器设备安装到电力机柜中时,首先将逆变器设备安装到一个固定装置上,然后将固定装置放入机柜框架中进行固定;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装置即用作将逆变器设备安装到机柜框架中。当然,逆变器设备作为一个可选的对象,在实际应用中,其它具有类似外形、同样可以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安装的设备也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定装置,适于安装逆变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腔体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腔体水平两侧的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适于安装所述逆变器设备;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第三腔体分别由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第三壳体(3)折弯形成;所述第二腔体的顶部设置有输入转接铜排,所述第三腔体中设置有预留输出铜排(5),所述预留输出铜排(5)的输出端与输出铜排转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铜排转接件的另一端被设置为沿所述第三腔体的底部和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对应于所述逆变器设备的设备输出铜排的输出端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转接铜排的底部与所述逆变器设备的外壳之间设置第一绝缘板(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转接铜排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输入转接铜排(13)和竖直设置的第二输入转接铜排(15),所述第一绝缘板(11)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输入转接铜排(13)和所述第二输入转接铜排(15)底部的第一端板,还包括从所述第一端板的边沿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转接铜排(15)和所述第一壳体(1)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固定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振宇曾乔玉尹志刚
申请(专利权)人: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