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标结构和水下流速接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47034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潜标结构和水下流速接收系统,潜标结构包括:安装骨架和浮体组件;所述安装骨架用于连接水下设备;所述浮体组件套设于所述安装骨架的外部,以实现为所述安装骨架提供浮力;所述浮体组件的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安装骨架的密封腔体,所述安装骨架包括:杆体、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所述杆体设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所述第一法兰和所述第二法兰分别设置于所述杆体的两端,并处于所述浮体组件的外部,以实现与外接锚系结构的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线缆与水下设备的连接过程中无需将线缆穿过浮体组件,线缆、水下设备及安装骨架的大部分位置藏匿于浮体组件内,避免了线缆容易受到水流的冲击或腐蚀而导致线缆损坏的问题。水流的冲击或腐蚀而导致线缆损坏的问题。水流的冲击或腐蚀而导致线缆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潜标结构和水下流速接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传导
,尤其涉及一种潜标结构和水下流速接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潜标结构得到了广泛运用,如海洋垂直剖面观测、海洋牧场等,但不同厂家之间甚至是同一厂家不同项目之间,潜标结构也各不相同,且现有的潜标结构只能为搭载设备提供安装位置,但是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基站、接驳盒之间线缆连接较为困难,具体表现为:潜标结构通常由浮体结构和用于连接需承载的水下设备的骨架两部分组成,现有技术中的浮体结构和骨架两部分通常为一体式,若需使线缆尽可能地藏匿于潜标结构内部,从沉重头导出的线缆需要穿入浮体结构后再从骨架的用于连接水下设备的位置穿出,再将,最后水下设备连接于骨架中,水下设备安装于骨架的过程中线缆的走线方式复杂,且需要持浮体结构一同操作,安装方式较为繁琐,此外,线缆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位置裸露于浮体或骨架的外部,以外挂方式设置于潜标结构的外部的水下设备因裸露于海水环境中,防护安全性差,且因骨架、水下设备和部分线缆裸露于潜标结构外部也会导致潜标结构的整体美观度较差。
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潜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骨架(10)和浮体组件(20);所述安装骨架(10)用于连接水下设备;所述浮体组件(20)套设于所述安装骨架(10)的外部,以实现为所述安装骨架(10)提供浮力;所述浮体组件(20)的内部形成有容纳所述安装骨架(10)的密封腔体,所述安装骨架(10)包括:杆体(11)、第一法兰(12)和第二法兰(13);所述杆体(11)设置于所述密封腔体内;所述第一法兰(12)和所述第二法兰(13)分别设置于所述杆体(11)的两端,并处于所述浮体组件(20)的外部,以实现与外接锚系结构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骨架(10)还包括:第一通线孔(14)、第二通线孔(15)和孔道(16);所述第一通线孔(14)设置于所述杆体(11)靠近所述第一法兰(12)的一侧;所述第二通线孔(15)设置于所述杆体(11)处于所述密封腔体部分的周侧;所述杆体(11)为中空的杆状结构,所述中空的部分形成所述孔道(16);其中,所述孔道(16)分别与所述第一通线孔(14)和所述第二通线孔(15)连接,以实现形成线缆通过的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潜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体组件(20)包括: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所述第一壳体(21)和所述第二壳体(22)扣合后形成所述密封腔体;其中,所述第一壳体(21)和/或所述第二壳体(22)设有浮力材料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潜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1)的第一外周壁(211)和所述第二壳体(22)的第二外周壁(221)扣合形成圆柱形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外周壁(211)在扣合面处设置有第一定位槽(212),所述第二外周壁(221)在扣合面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212)配合的第二定位台(222);和/或,所述第一外周壁(211)在扣合面处设置有第一定位台(213),所述第二外周壁(221)在扣合面处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槽(212)配合的第二定位槽(22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潜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1)在所述密封腔体内具有与所述第一外周壁(211)间隔设置第一内周壁(214);所述第二壳体(22)在所述密封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健季胜强张志峰张锋谢书鸿
申请(专利权)人: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