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及车辆悬挂,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包括支架、两个调节板、横杆、锁紧件;支架包括两侧壁,侧壁上设置限位部,限位部沿一圆形轨迹延伸,圆形的圆心落在一轴线上,两调节板分别置于两侧壁的外侧,调节板可绕轴线相对于侧壁转动,且限位部用于限定调节板沿与轴线垂直的平面移动;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长槽,调节板上设置有第二长槽,第二长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长槽的延伸方向相交;侧壁和调节板的其中一个上设置多个第一配合部、另一个上设置第二配合部;横杆穿过两侧壁上的第一长槽和两调节板上的第二长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调节板不会因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而发生位移,且提高了调节的精度。且提高了调节的精度。且提高了调节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及车辆悬挂
[0001]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及车辆悬挂。
[0003]
技术介绍
[0004]车辆悬挂是安装于车架和车桥之间的力传递装置,其用于用于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并且在车辆行驶于不平整路面时,缓冲对车架的冲击力,以减小车身的振动,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目前高端商用车的悬挂大多是采用空气悬挂系统,在将空气悬挂与车架组装时,需要确保各个车轴之间是相互平行的,以尽可能的减小车辆行驶阻力,通过一些复杂的组装工艺,虽然可以确保各车轴具有较高的平行度,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零部件振动、磨损,会导致各车轴之间的平行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车轮角度偏斜,行驶阻力增大,且加快车轮的磨损。
[0005]为了改变上述缺陷,中国专利CN102490561B提出了一种便于调整汽车悬挂车轴轴距的装置,其能够在车轴偏斜时,通过移动调节板,拉动安装在支撑板上的螺栓,利用螺栓来拉动悬挂主梁,从而改变安装在悬挂主梁上的车轴的位置,最终实现对车轴角度调节的目的。该专利中,在调节螺栓位置时,通过上下移动调节板,利用调节板上的斜孔来推动螺栓横向移动,最终在利用自锁螺母将调节板压紧在支撑板上,使调节板与支撑板固定,其虽然能够实现调整车轴角度的目的,但是调节板是通过自锁螺母压紧的方式与支撑板固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自锁螺母极易松脱,在自锁螺母稍有松脱的情况下,调节板就会晃动,从而使螺栓存在一定的活动间隙,这样一来,车轴随之晃动,仍然会导致车轮阻力增大,甚至影响车辆的行驶形式安全性。
[0006]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一是提出一种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其能够对车轴的平行度进行调整,并且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避免车轴晃动。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二是提出一种车辆悬挂。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包括支架、两个调节板、横杆以及锁紧件;支架包括两个相对的侧壁,侧壁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限位部,该限位部沿一圆形轨迹延伸,该圆形的圆心落在一沿侧壁厚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上,两调节板分别置于两侧壁的外侧,调节板可绕轴线相对于侧壁转动,限位部用于限定调节板沿与轴线垂直的平面移动的自由度;侧壁上设置有一横向延伸的且位于限位部内部的第一长槽,调节板上设置有第二
长槽,第二长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长槽的延伸方向相交,且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的中心线均与轴线相互错开;侧壁和调节板的其中一个上设置多个第一配合部、另一个上设置第二配合部,多个第一配合部环绕轴线排列;在调节板由外向内贴靠于侧壁时,第二配合部与其中一个第一配合部配合形成防止调节板绕轴线转动的限位组件;横杆穿过两侧壁上的第一长槽和两调节板上的第二长槽,其一端形成压设于其中个一侧调节板外表面的凸起部,锁紧件可拆卸的固定在横杆的另一端并压设于另一个调节板的外表面。
[0010]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圆形的凸筋,凸筋的内缘面形成限位部,且凸筋的内缘面与侧壁的外表面围成一凹槽,调节板嵌置在该凹槽内。
[0011]第一配合部为由凸筋的外表面向着支架的内侧凹陷的卡槽,第二配合部为由调节板的外周缘向外延伸且与卡槽匹配的凸缘。
[0012]多个卡槽绕轴线圆周阵列排布,调节板上设置有多个凸缘,凸缘的数量为b,卡槽的数量为c,其中c是b的整数倍。
[0013]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均为腰型槽。
[0014]横杆为一螺栓,凸起部为螺栓的螺帽,锁紧件螺接在螺栓上的螺母。
[0015]螺母上设置有多个贯穿其螺纹面和外周面的通槽,通槽由螺母的一端向着另一端延伸。
[0016]螺栓的螺帽与其中一个调节板之间、以及螺母与另一个调节板之间均夹持有一垫片。
[0017]支架两侧壁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一耐磨板,耐磨板上设置有供横杆穿过的孔,且耐磨板上设置有由侧壁的底部延伸至侧壁外侧面并挂接在侧壁上的挂钩。
[0018]为实现上述目的二,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车辆悬挂,包括上述的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调整结构能够使对车轴的位置进行调整,继而调节车轴的平行度,调节板不会因车辆行驶过程中的而发生位移,从而能够使车轴保持固定,继而避免车轴晃动以及车轮阻力增大;此外,在组装和调节时,只要将调节板的角度定好后,即可使车轴位置固定,从而提高了调节的精度。
[0020]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调节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种工作状态示意图;图7为图1中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2、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其包括支架10、两个调节板30、螺栓50以及螺母60,支架10固定焊接在车架上,其是采用板材加工而成的,图示中X向为支架10的长度方向(即车架的长度方向),Y向为支架10的宽度方向(即车架的宽度方向),Z向为支架10的高度方向(即车架的高度方向);支架10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其宽度方向两侧且相对设置的侧壁11,在每一个侧壁11的外表面上均焊接固定有一板状的固定座20,固定座20整体呈圆盘状,在固定座20上开设有横向延伸(即沿图示中的X向延伸)的第一长槽21;两调节板30分别位于两侧壁11的外侧,具体的,调节板30位于侧壁11上的固定座20的外侧,调节板30能够绕一轴线O相对于固定座20转动,轴线O沿侧壁11的厚度方向延伸,即与图示中的Y向一致;在固定座20的外表面周缘设置有一圈圆形的凸筋22,凸筋22的内缘面形成一限位部222,即该限位部222呈圆形,可以是将调节板30置于凸筋22与侧壁11的外表面围成的凹槽内,调节板30在凹槽内能够绕上述的轴线O相对于固定座20转动,即相对于侧壁11转动,限位部222的圆心落在上述的轴线O上,从而使得调节板30在位于凹槽内时,能够具备相对于固定座20转动的自由度,可以是将调节板30的外缘面32设置为一外形与凸筋22的内部形状一致的圆形,如此,在调节板30能够相对于固定座20转动的同时,由凸筋22内缘面形成的限位部222又能够对调节板30起到限位的作用,用以限定调节板30沿与轴线O垂直的平面移动,也就是说,避免调节板30沿平面XZ相对于侧壁11移动,这样一来,仅允许调节板30能够绕轴线O转动,同时,调节板30能够沿Y向由上述的凹槽外侧经过凹槽的开口嵌入到凹槽内部;在调节板30上设置有一第二长槽31;第二长槽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长槽21的延伸方向是相交的,并且,第一长槽21的中心线211和第二长槽31的中心线311均是与轴线O错开一定的距离。此外,固定座20和调节板30分别设置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配合,能够使调节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两个调节板、横杆以及锁紧件;支架包括两个相对的侧壁,侧壁的外侧面上设置有限位部,该限位部沿一圆形轨迹延伸,该圆形的圆心落在一沿侧壁厚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上,两调节板分别置于两侧壁的外侧,调节板可绕轴线相对于侧壁转动,限位部用于限定调节板沿与轴线垂直的平面移动的自由度;侧壁上设置有一横向延伸的且位于限位部内部的第一长槽,调节板上设置有第二长槽,第二长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长槽的延伸方向相交,且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的中心线均与轴线相互错开;侧壁和调节板的其中一个上设置多个第一配合部、另一个上设置第二配合部,多个第一配合部环绕轴线排列;在调节板由外向内贴靠于侧壁时,第二配合部与其中一个第一配合部配合形成防止调节板绕轴线转动的限位组件;横杆穿过两侧壁上的第一长槽和两调节板上的第二长槽,其一端形成压设于其中个一侧调节板外表面的凸起部,锁紧件可拆卸的固定在横杆的另一端并压设于另一个调节板的外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侧壁的外表面设置有一圆形的凸筋,凸筋的内缘面形成限位部,且凸筋的内缘面与侧壁的外表面围成一凹槽,调节板嵌置在该凹槽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悬挂车轴轴距的调整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强,钟斌桓,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