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6459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8
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逆变电路的多台逆变器的各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得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与逆变器输出相电压和并网相电压的角度差和逆变器输出相电压的耦合关系,根据耦合关系得到并网逆变器下垂控制方程;得到逆变器电压控制点处的电压和逆变器空载网时输出的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继而得到逆变器满载并网时输出的无功功率;然后根据得到的以上参数得到重构后的逆变器输出无功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0001]本申请涉及电力
,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介绍

[0002]轨道交通上的辅助供电系统承担着为车上交流、直流用电设备供电的任务。对于交流负载供电,辅助供电系统一般由升压直流模块和逆变器构成,其中逆变器负责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维持输出交流电压幅值和频率的稳定,从而将能量传送到交流负载中。轨道交通辅助逆变器按功能主要为三相逆变器,多个逆变器之间往往采用无互连线的并网供电模式,因此为保证三相四线制逆变器之间并网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通常在控制策略中加入虚拟阻抗,虚拟阻抗会抵消一部分逆变器输出电压,导致多台逆变器并网交流母线电压低于实际设定值,无法实现可靠的并网运行。
[0003]针对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已知采用逆变器并网下垂曲线斜率变化的控制策略,以及采用逆变器并网下垂曲线二次调压控制策略来实现多台逆变器之间的并网运行。
[0004]然而,专利技术人发现,采用逆变器并网下垂曲线斜率变化的控制策略在逆变器运行在动态和高频化时,会影响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并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逆变电路的多台逆变器的输出视在功率;根据所述输出视在功率得到各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根据所述逆变电路中逆变器并网虚拟电阻与逆变器并网虚拟电抗,得到所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与逆变器输出相电压和并网相电压的角度差和逆变器输出相电压的耦合关系;根据所述耦合关系得到并网逆变器下垂控制方程;设定每台并网逆变器的单相最大带载功率、负载功率因数、根据所述单相最大带载功率和负载功率因数,以得到逆变器电压控制点处的电压;根据所述逆变器电压控制点处的电压得到逆变器空载网时输出的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根据所述逆变器输出的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虚拟阻抗和负载总等效阻抗,以及逆变器输出滤波电容得到逆变器满载并网时输出的无功功率;根据所述并网逆变器下垂控制方程,逆变器电压控制点处的电压,逆变器空载网时输出的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逆变器满载网时输出的无功功率,得到重构后的逆变器输出无功功率

逆变器输出相电压下垂系数;获取所述逆变电路在逆变器满载并网时的有功功率;根据所述逆变器空载网时输出的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和逆变器满载并网时的有功功率,得到重构后的逆变器输出有功功率

逆变器实际输出角频率下垂系数;根据所述重构后的逆变器输出无功功率

逆变器输出相电压下垂系数和所述重构后的逆变器输出有功功率

逆变器实际输出角频率下垂系数控制多台逆变器进行并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逆变电路的多台各逆变器的输出视在功率,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1、2,代表不同逆变器参数下标;S
i
代表逆变器的输出视在功率;P
i
代表逆变器的输出有功功率;Q
i
代表逆变器的输出无功功率;V
i
代表逆变器输出相电压;V
PCC
代表交流母线相电压;δ为逆变器输出相电压和并网相电压的角度差;R代表逆变器并网等效电阻;j代表虚数;X代表逆变器并网等效电抗;Z
LCi
代表逆变器滤波器阻抗;Z
Ri
代表逆变器线路阻抗,Z
LRi
代表逆变器虚拟阻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输出视在功率得到各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1、2,代表不同逆变器参数下标;P
i
代表逆变器的输出有功功率;Q
i
代表逆变器的输出无功功率;V
i
代表逆变器输出相电压;V
PCC
代表交流母线相电压;δ为逆变器输出相电
压和并网相电压的角度差;R代表逆变器并网等效电阻;X代表逆变器并网等效电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逆变电路中逆变器并网虚拟电阻与逆变器并网虚拟电抗,得到所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与逆变器输出相电压和并网相电压的角度差和逆变器输出相电压的耦合关系,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1、2,代表不同逆变器参数下标;P
i
代表逆变器的输出有功功率;Q
i
代表逆变器的输出无功功率;V
i
代表逆变器输出相电压;V
PCC
代表交流母线相电压;δ为逆变器输出相电压和并网相电压的角度差;X代表逆变器并网等效电抗。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耦合关系得到并网逆变器下垂控制方程,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1、2,代表不同逆变器参数下标;ω
i
为逆变器实际输出角频率;ω
n
为逆变器额定角频率;P
i
代表逆变器的输出有功功率;P0为逆变器系统有功功率额定值;k
Pi
为逆变器输出有功功率

逆变器实际输出角频率下垂系数;V
PCCi
为逆变器实际并网相电压;Q
i
代表逆变器的输出无功功率;Q0为逆变器系统无功功率额定值;k
Qi
为逆变器输出无功功率

逆变器输出相电压下垂系数。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每台并网逆变器的单相最大带载功率,负载功率因数,根据所述单相最大带载功率和负载功率因数得到逆变器电压控制点处的电压,计算公式如下:式中,i=1、2,代表不同逆变器参数下标;V
SIV

i
代表逆变器电压控制点处的电压;V
PCC
代表交流母线相电压;V
PCCi
为逆变器实际并网相电压;Z
LRi
代表逆变器虚拟阻抗;P
Load
代表每台并网逆变器的单相最大带载功率;cosθ代表负载功率因数。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逆变器电压控制点处的电压得到逆变器空载网时输出的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1、2,代表不同逆变器参数下标;Q0‑
min
代表逆变器空载网时输出的无功功率;P0‑
min
代表逆变器空载网时输出的有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瑞瑞姜新生魏勇召李双双冷丽英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中车永电捷通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