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入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6191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其包括机架、电芯输送单元和铝壳输送单元以及入壳单元,电芯输送单元和铝壳输送单元分别用于输送竖直状态的电芯和铝壳,入壳单元包括铝壳顶升支撑机构,以及相对布置的电芯对中机构和壳体涨口机构,电芯对中机构用于对电芯输送单元输送的电芯进行对中,铝壳顶升支撑机构承接铝壳,并将铝壳顶升至壳体涨口机构,壳体涨口机构用于将铝壳的入口端涨开,以承接经电芯对中机构对中的电芯输送至铝壳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芯入壳装置,其设置有电芯输送单元用于输送竖直状态的电芯,并设有壳体涨口机构将铝壳的入口端涨开,方便电芯入壳,减少电芯与壳体之间的磨擦,提高电池入壳效率及电芯入壳的良品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入壳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模组生产
,特别涉及一种电芯入壳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多数公司对于刀片电池电芯入壳采用平放方式入壳,这种入壳方式比较常见,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其一,由于重力存在导致电芯在壳口入壳时容易刮伤电芯。其二,由于壳体两面封闭,以及电芯与壳体间隙很小,零件很难伸进壳体里送料入壳,当电芯在持续入壳时有摩擦力的存在产生热量不可控制,并且壳体内测具有焊接毛刺,也易刮伤电芯表面隔膜导致短路不良,为避免以上问题,需在入壳速度进行限制,这样避免不了生产节拍变慢,导致产能下降。其三,平放方式入壳的方式,对于机构的精度和灵活性,以及复杂程度具有较高要求,并且不能在流水线上进行,只能单机设备上进行入壳组装,使得整个结构的成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电芯入壳装置,以便于电芯垂直入壳操作,并利于提高电芯入壳的良品率。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包括机架,设于所述机架上的电芯输送单元和铝壳输送单元以及入壳单元;
[0006]所述电芯输送单元和所述铝壳输送单元分别用于输送竖直状态的电芯和竖直状态的铝壳;
[0007]所述入壳单元包括铝壳顶升支撑机构,以及相对布置的电芯对中机构和壳体涨口机构,所述电芯对中机构用于对所述电芯输送单元输送的所述电芯进行对中,所述铝壳顶升支撑机构用于承接所述铝壳输送单元输送的所述铝壳,并将所述铝壳顶升至所述壳体涨口机构,所述壳体涨口机构用于将所述铝壳的入口端涨开,以承接经所述电芯对中机构对中的所述电芯输送至所述铝壳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涨口机构包括能够相互靠近以抵置在所述壳体两侧的两个抵接块,以及设在所述壳体两侧的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具有将所述铝壳相对的两个侧面向所述铝壳外侧拉伸的吸嘴,所述吸附组件位于两个所述抵接块的下方。
[0009]进一步的,所述抵接块上设有用于将所述铝壳开口端形成外扩状的导向端面。
[0010]进一步的,所述电芯对中机构包括沿所述电芯周向布置的多个对中滚轮,多个所述对中滚轮能够朝向所述电芯的外周面移动,并将所述电芯与所述铝壳的入口端对正。
[0011]进一步的,所述入壳单元还包括用于对输送的所述铝壳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位于所述壳体涨口机构的下方。
[0012]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定位块,两个所述定位块能够相互靠近以限定出容置所述铝壳的定位槽。
[0013]进一步的,所述电芯输送单元包括用于夹持所述电芯的夹爪,以及设于所述机架上的横向驱动装置,以及设于横向驱动装置动力输出端的竖向驱动装置,所述夹爪设于所述竖向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
[0014]进一步的,所述铝壳输送单元包括用于输送所述铝壳的输送装置,以及用于对输送的所述铝壳进行导向的导向组件。
[0015]进一步的,所述铝壳顶升机构包括顶升驱动装置,以及用于支撑所述铝壳底部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承接所述顶升驱动装置的驱使而能够沿所述机架的高度方向移动。
[0016]所述顶升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设有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块被弹性地支撑在所述支撑平台上。
[00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18]本技术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设置有电芯输送单元用于输送竖直状态的电芯,并设有壳体涨口机构将铝壳的入口端涨开,方便电芯入壳,减少电芯与壳体之间的磨擦,提高电池入壳效率及电芯入壳的良品率,从而利于提高电池的质量。
[0019]此外,壳体涨口机构包括两个抵接块,以及设在壳体两侧的吸附组件,能够同时吸附壳体的两相对侧,并避免划伤壳体。而在抵接块上设有用于将铝壳开口端形成外扩状的导向端面,能够在电芯入壳过程中对电芯进行导向,保证电芯顺利入壳。电芯对中机构包括多个对中滚轮,在引导电芯对正壳体入口端的同时,能够减少对电芯表面造成的划伤。入壳单元还包括对铝壳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提高电芯入壳的精确性。定位装置包括两个定位块,其结构简单,便于设置。
[0020]另外,电芯输送单元包括夹爪以及设于机架上的横向驱动装置和竖向驱动装置,其结构简单,便于设置。铝壳输送单元包括输送铝壳的输送装置以及导向组件,用于输送壳体的上下料。而铝壳顶升机构包括顶升驱动装置,以及支撑块,在电芯入壳过程中用于支撑固定电芯,提高电芯入壳的平顺性。并在顶升驱动装置上设有支撑平台,支撑块被弹性的支撑在支撑平台上,可在电芯入壳过程中具有一定缓冲效果,减少应力。
附图说明
[00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铝壳顶升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壳体涨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壳体涨口机构的一种状态下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壳体涨口机构的另一种状态下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电芯对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机架;
[0031]2、电芯输送单元;201、夹爪;202、横向驱动装置;203、竖向驱动装置;
[0032]3、铝壳输送单元;301、物流平台;302、挡板;303、连接杆;
[0033]4、铝壳顶升支撑机构;401、支撑平台;402、电机;403、丝杠;404、浮动平台;405、导杆;406、支撑块;4061、避让槽;407、弹簧;408、压力传感器;
[0034]5、定位装置;501、第一气缸;502、定位块;503、定位槽;
[0035]6、壳体涨口机构;601、抵接块;6011、导向端面;602、吸嘴;603、第二气缸;
[0036]7、电芯对中机构;701、对中滚轮;702、第三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9]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设于所述机架(1)上的电芯输送单元(2)和铝壳输送单元(3)以及入壳单元;所述电芯输送单元(2)和所述铝壳输送单元(3)分别用于输送竖直状态的电芯和竖直状态的铝壳;所述入壳单元包括铝壳顶升支撑机构(4),以及相对布置的电芯对中机构(7)和壳体涨口机构(6),所述电芯对中机构(7)用于对所述电芯输送单元(2)输送的所述电芯进行对中,所述铝壳顶升支撑机构(4)用于承接所述铝壳输送单元(3)输送的所述铝壳,并将所述铝壳顶升至所述壳体涨口机构(6),所述壳体涨口机构(6)用于将所述铝壳的入口端涨开,以承接经所述电芯对中机构(7)对中的所述电芯输送至所述铝壳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涨口机构(6)包括能够相互靠近以抵置在所述壳体两侧的两个抵接块(601),以及设在所述壳体两侧的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具有将所述铝壳相对的两个侧面向所述铝壳外侧拉伸的吸嘴(602),所述吸附组件位于两个所述抵接块(601)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块(601)上设有用于将所述铝壳开口端形成外扩状的导向端面(60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对中机构(7)包括沿所述电芯周向布置的多个对中滚轮(701),多个所述对中滚轮(701)能够朝向所述电芯的外周面移动,并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