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6049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中的应用,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大蓟马中的应用时,将纽氏新小绥螨按一定的比例释放于豆科植物中。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防治豇豆上豆大蓟马,较化学农药防治方法更安全,得到的豇豆的长度更长。该方法不仅为豆大蓟马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也为纽氏新小绥螨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也为纽氏新小绥螨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也为纽氏新小绥螨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防治
,尤其涉及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豆大蓟马是海南和东南亚国家花果蔬菜上的第一大害虫,特别是豆科作物上为害严重。豇豆化学农药超标基本都是因为防治豆大蓟马而引起的,因此寻找可以替代化学农药来防治豆大蓟马的生物防治方法十分迫切,其中捕食性天敌是最重要的防治豆大蓟马的途径,其个体小可以主动进入花内取食蓟马若虫,自然控制作用明显。
[0003]温带地区可以用来防治豆大蓟马的捕食天敌有很多报道,但是其释放应用到热带亚热带地区后,发现这些天敌耐热性差,不能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存和定殖,因此必须要在三亚热带地区挖掘可以有效防治豆大蓟马的捕食性天敌来替代化学农药进行防效。
[0004]基于此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中的应用。
[0006]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中的应用。
[0007]作为优选,所述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的方法为:将纽氏新小绥螨释放于豆科植物中。
[0008]作为优选,所述释放时纽氏新小绥螨与豆大蓟马的数量比为1:4.5~29.5。
[0009]作为优选,在豆科植物的任意时期进行释放。
[0010]作为优选,在豆科植物刚进入苗期和/或豆科植物刚进入花荚期时进行释放。
[0011]作为优选,所述释放的频次为每隔8~12d释放一次。
[0012]作为优选,所述释放的时机为:晴天时,下午3点~5点进行释放;阴天时随时释放。
[0013]作为优选,所述豆科植物为豇豆。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中的应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很好的防治豇豆豆大蓟马的危害,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的防治,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安全,较化学农药方式得到的豇豆的长度更长,至少长6cm,可以提高豇豆的产量。为豆大蓟马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也为纽氏新小绥螨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海南地区不同捕食螨对豆大蓟马捕食量能力比较。
[0016]图2为不同捕食螨对豆大蓟马的防治效果。
[0017]图3为纽氏新小绥螨对豆大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
[0018]图4为豆大蓟马和花蓟马在田间的比例关系。
[0019]图5为豆大蓟马与豇豆物候期之间的关系。
[0020]图6为豆大蓟马日发生规律。
[0021]图7为释放捕食螨与喷施化学农药对豆大蓟马的防治效果比较。
[0022]图8为豇豆使用化学农药与使用捕食螨的豆荚的差异(左图为使用化学农药的豇豆,右图为使用捕食螨的豇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中的应用。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的方法为:将纽氏新小绥螨释放于豆科植物中。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纽氏新小绥螨为携带基质的纽氏新小绥螨;所述基质为麸皮;所述纽氏新小绥螨与麸皮的比例为任意比例。
[0025]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释放时纽氏新小绥螨与豆大蓟马的数量比为1:4.5~29.5,优选为10~24,进一步优选为14~20,更优选为17。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豆科植物的任意时期进行释放。
[0027]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在豆科植物刚进入苗期时进行释放;进一步优选为在豆科植物刚进入花荚期时进行释放;更优选为在豆科植物刚进入苗期和刚进入花荚期时释放。
[0028]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释放的频次为每隔8~12d释放一次,优选为每隔10d释放一次。
[0029]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释放的时机为:晴天时,下午3点~5点进行释放,优选为下午4点进行释放;阴天时随时释放。
[0030]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释放的方式为利用无人机或者人工释放;所述释放时优选为将纽氏新小绥螨释放于豆科植物的叶片和/或花上。
[0031]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豆科植物为豇豆。
[003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
[0033]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述的捕食螨和豆大蓟马采集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18
°
25

N
‑ꢀ
108
°
39

E)果园、菜地、林地。
[0034]实施例中所述的纽氏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胡瓜新小绥螨、邻近钱绥螨、卵圆真绥螨、普通真绥螨、海南钝绥螨、建阳新小绥螨、拟长刺新小绥螨、草栖钝绥螨和拉哥钝绥螨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的海南地区的优势捕食螨种类。
[0035]捕食螨放在塑料盒(35
×
25
×
10 cm)中并置于培养箱中 (PRX

1000B, BAIDIAN) 在温度25
±
1℃,相对湿度 60
±
5%,和光照16L:8D条件下饲养。豆大蓟马用芸豆角作为食物和产卵基质,在上述条件下饲养。已交配的雌性捕食螨(9~14d龄)作为测试捕食螨。刚孵化出的1龄蓟马(小于7h龄)作为捕食猎物。
实施例1
[0036]攻击性测定仪由三块丙烯酸板(5
×4×
0.3cm)组成。板的顶部没有孔,另外两个有一个直径为2.5cm的圆孔。在每个小室中放置一片芸豆叶(4
×
4cm)层叠在滤纸(4
×
5cm)上,并放置在中间和底部玻片之间。用两个金属夹子紧紧固定三个载玻片,形成一个封闭的小
室。功能反应和捕食量测试空间大小一致,大小为3.5
×2×
0.2cm。将装有测试仪的托盘放置在25
±
1℃、相对湿度为60
±
5%、光周期为16L:8D的气候室中。
[0037]捕食量实验将1头捕食螨和10头豆大蓟马1龄若虫放于测试仪中,每24h观察每种捕食螨捕食豆大蓟马数量,并进行记录后重新添加10头豆大蓟马1龄若虫,每个测试试验重复15次并持续7d。不同的捕食螨种类对豆大蓟马的捕食能力比较。结果如图1所示。
[0038]图1显示,纽氏新小绥螨对豆大蓟马的捕食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捕食螨。纽氏新小绥螨的捕食量最高为7.84
±
0.22头/天,与胡瓜新小绥螨相比显著差异(LSD:P<0.001),巴氏新小绥螨为7.04
±
0.16头/天,与胡瓜新小绥螨相比据显著差异(LSD:P<0.001),但是不及纽氏新小绥螨的捕食量高。因此可知,纽氏新小绥螨在豆大蓟马防治应用时的前景广阔。
[0039]将1头捕食螨和1头豆大蓟马放于测试仪中,观察6h,每5min记录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中的应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纽氏新小绥螨在防治豆科植物豆大蓟马的方法为:将纽氏新小绥螨释放于豆科植物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时纽氏新小绥螨与豆大蓟马的数量比为1:4.5~29.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豆科植物的任意时期进行释放。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旺鹏迟元铭于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