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5931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合金材料处理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首先通过清洗将镁铝合金工件外面的氧化层去除;然后通过100℃的蒸馏水对其进行煮沸并保持一段时间,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为工件内部残留氢气、杂质和水分提供充分的外溢条件;待杂质物质充分外溢之后对工件进行充分烘干,确保工件内部残留氢气、杂质和水分被彻底清除,并将外溢的杂质打磨去除;再者通过钝化工艺对工件进行钝化形成一层钝化膜并烘干后得到处理后的镁铝合金工件,即可以进行后续的喷漆操作。本发明专利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喷漆后高温高湿环境下漆层与工件表面容易脱层的现象,即将镁铝合金铸件内部残余氢气和杂质去除,在喷漆后再遇到高温高湿环境时不再出现气泡和麻点。时不再出现气泡和麻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合金材料处理工艺
,具体涉及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动车等各种轨道车的速度不断提升,相应地对整车也提出了减重要求,由于镁铝合金相较于目前常用的铝合金可以减重1/3,因此从铝合金材质转向镁铝合材质成为一种趋势。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对镁铝合金进行喷漆处理,喷漆后的工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出现工件与漆膜脱层,出现气泡和成片的麻点现象,主要是由于镁铝合金密度小重量轻,尤其在铸件中含有残存氢气、杂质和水分时,当温度超过35℃,湿度大于70%时,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会释放出残存氢气和杂质等,使得漆层起不到保护作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喷漆前对工件采用钝化或电泳工艺进行前处理,在工件外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但实际使用时发现经处理后的工件再遇到高温高湿环境中表面仍然会出现麻点与气泡,造成漆层脱落的现象;并且电泳后形成的电泳膜厚度较小且电泳膜内容易存在电泳渣,遇到磕碰或打磨时一旦发生破损则整体工件就报废,需要重新处理镀膜,使用不方便,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从本质上解决了镁铝合金喷漆后漆层附着力较差,容易出现气泡、麻点甚至脱落的问题,将镁铝合金工件经过本申请中的前处理工艺,通过420小时的盐雾试验后工件表面的漆层仍保持良好的状态,工件性能较好。
[0004]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5]步骤一:清洗;对镁铝合金工件进行清洗,去除表面氧化层;
[0006]步骤二:煮沸;将清洗后的镁铝合金工件置于100℃的蒸馏水内煮沸,持续煮沸10min,此时工件所处的温度与湿度达到最高点,给工件内部的氢气和杂质创造充分的外溢条件;
[0007]步骤三:烘干;将步骤二中完成煮沸后的镁铝合金工件烘干,彻底清除镁铝工件内部的氢气、杂质和水分;
[0008]步骤四:打磨;将步骤三中得到的镁铝合金工件从烘箱中取出,将工件表面的残留物打磨去除,并用冷冻干燥压缩空气吹净;
[0009]步骤五:钝化;在水箱内放入蒸馏水,并将水温升至20

30℃,加入钝化液并搅拌均匀;然后将镁铝合金工件放置在混合液体中进行钝化15min,在工件外表面形成钝化膜;同时在钝化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最后将钝化完成的镁铝合金工件置于烘箱中烘干即得到最终处理后的镁铝合金工件。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步骤一清洗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0011]S1,将镁铝合金工件用白钢玉砂喷砂,清除氧化层,增加喷漆附着力;
[0012]S2,用碱溶液浸泡15min后,用毛刷去除喷砂后残余的氧化层;然后用喷淋方式将工件表面冲洗干净,将碱溶液去除干净。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碱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且碳酸钠与水的浓度比为1:20。
[0014]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步骤三的烘干过程为将煮沸后的镁铝合金工件放置在烘箱内,关闭箱门,当温度升到80℃时,将烘箱上部阀门打开,排净水蒸气;排净后将阀门关闭,将温度升到200℃后,保持1小时,此时镁铝合金工件内部的氢气、杂质和水分被彻底清除。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步骤五中的钝化液与蒸馏水的浓度比为1:10。
[0016]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步骤五中钝化液中含有胶体二氧化硅。
[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步骤五中的实时监测过程为在钝化过程中每隔1小时检测钝化液的PH值,PH值范围控制在2.0~2.5范围内;当PH值大于3.5时,及时补充钝化液,当PH值小于2.0时,补充中和剂至PH值保持在2.0~2.5范围内。
[0018]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中和剂用量为0.2~0.4%。
[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步骤五得到的镁铝合金工件喷漆后,在连续420小时盐雾试验后工件外表面无气泡和麻点现象,盐雾试验条件为温度35℃
±
2℃,80cm2的水平面积平均沉降率:1.5ml/h
±
0.5ml/h,氧化钠溶液的浓度:50g/L
±
5g/L,PH值6.5~7.2。
[00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1]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首先通过清洗将镁铝合金工件外面的氧化层去除;然后通过100℃的蒸馏水对其进行煮沸并保持一段时间,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为工件内部残留氢气、杂质和水分提供充分的外溢条件;待杂质物质充分外溢之后对工件进行充分烘干,确保工件内部残留氢气、杂质和水分被彻底清除,并将外溢的杂质打磨去除;再者通过钝化工艺对工件进行钝化形成一层钝化膜并烘干后得到处理后的镁铝合金工件,即可以进行后续的喷漆操作。
[0022]本专利技术中对喷漆前处理工艺进行改进,无毒、操作方便且成本较低,在对上述工件喷漆后进行420小时的盐雾试验,工件仍保持正常状态即无气泡和麻点现象出现。本专利技术中的前处理工艺从根本上解决了喷漆后高温高湿环境下漆层与工件表面容易脱层的现象,即将镁铝合金铸件内部残余氢气和杂质去除,在喷漆后再遇到高温高湿环境时不再出现气泡和麻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钝化或电泳仅使用一层保护膜对工件外表面进行保护,遇到高温高湿环境时工件内部残余氢气和杂质激活造成的漆膜脱层等不良现象。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前”、“后”、“顶”、“底”、等指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6]本专利技术中提供了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7]步骤一:清洗;对镁铝合金工件进行清洗,去除表面氧化层;
[0028]步骤二:煮沸;将清洗后的镁铝合金工件置于100℃的蒸馏水内煮沸,持续煮沸10min,此时工件所处的温度与湿度达到最高点,给工件内部的氢气和杂质创造充分的外溢条件;
[0029]具体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镁铝合金工件放入沸水中,即可以观察到工件释放出白色杂质,直至其释放完毕后停止煮沸,此时工件晶格内部被清理干净,即镁铝合金工件内部残留氢气、杂质和水均外溢出来。
[0030]步骤三:烘干;将步骤二中完成煮沸后的镁铝合金工件烘干,彻底清除镁铝工件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清洗;对镁铝合金工件进行清洗,去除表面氧化层;步骤二:煮沸;将清洗后的镁铝合金工件置于100℃的蒸馏水内煮沸,持续煮沸10min,此时工件所处的温度与湿度达到最高点,给工件内部的氢气和杂质创造充分的外溢条件;步骤三:烘干;将步骤二中完成煮沸后的镁铝合金工件烘干,彻底清除镁铝工件内部的氢气、杂质和水分;步骤四:打磨;将步骤三中得到的镁铝合金工件从烘箱中取出,将工件表面的残留物打磨去除,并用冷冻干燥压缩空气吹净;步骤五:钝化;在水箱内放入蒸馏水,并将水温升至20

30℃,加入钝化液并搅拌均匀;然后将镁铝合金工件放置在混合液体中进行钝化15min,在工件外表面形成钝化膜;同时在钝化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最后将钝化完成的镁铝合金工件置于烘箱中烘干即得到最终处理后的镁铝合金工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清洗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1,将镁铝合金工件用白钢玉砂喷砂,清除氧化层,增加喷漆附着力;S2,用碱溶液浸泡15min后,用毛刷去除喷砂后残余的氧化层;然后用喷淋方式将工件表面冲洗干净,将碱溶液去除干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且碳酸钠与水的浓度比为1: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镁铝合金前处理工艺,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鹏郭少民黄丽丽王伟王佳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美莱轨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