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5580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包括夹子主体,夹子主体包括与鼻小柱相适配的夹持部和分别与夹持部一体加工成型的支撑部和压贴部,支撑部位于所述夹持部的顶端,压贴部位于夹持部的底端,且压贴部远离支撑部的一侧形成有压紧面;支撑部在夹持部夹持到鼻小柱时支撑到鼻尖处,并迫使压贴部压接到鼻孔与上唇相连位置,同时使压紧面压贴在唇裂术后缝合瘢痕上并阻止皮肤向瘢痕处聚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支撑部支撑鼻尖促使压贴部压接到鼻孔与上唇相连位置,不仅起到限位夹持部的作用,防止夹持部错位或脱离,还可使压紧面压贴在唇裂术后缝合瘢痕上,阻止皮肤向瘢痕处聚拢,有效抑制瘢痕的增生。有效抑制瘢痕的增生。有效抑制瘢痕的增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

技术介绍

[0002]唇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生率约为1:1000。正常的胎儿在第五周以后开始由一些胚胎突起逐渐互相融合形成面部,如未能正常发育便可发生畸形,其中包括唇裂。
[0003]唇裂修复手术是指通过旋转推进法、三角瓣法、矩形瓣法等手术方法,让唇裂患者恢复正常的唇部和面部的一种治疗方法。
[0004]在唇裂修复手术之后,需要在鼻孔与上唇相连位置做缝合,然而在缝合线的牵引下皮肤会朝缝合处聚拢,造成瘢痕的严重增生,影响美观,大大降低了愈合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唇裂手术之后缝合会造成瘢痕严重增生、影响美观以及降低了愈合效果的问题,提供一种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
[0006]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包括夹子主体,所述夹子主体包括与鼻小柱相适配的夹持部、以及分别与所述夹持部一体加工成型的支撑部和压贴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夹持部的顶端,所述压贴部位于所述夹持部的底端,且所述压贴部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侧形成有压紧面;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夹持部夹持到鼻小柱时支撑到鼻尖处,并迫使所述压贴部压接到鼻孔与上唇相连位置,同时使得所述压紧面压贴在唇裂术后缝合瘢痕上并阻止皮肤向瘢痕处聚拢。
[0007]优选地,所述夹子主体包括两个夹持臂、以及连接在两个夹持臂之间并呈弧形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两个夹持臂呈U字型分布,且所述夹子主体通过两个所述夹持臂压贴到鼻小柱的两侧的方式夹持固定到所述鼻小柱,所述夹持部由所述连接臂和两个夹持臂构成。
[0008]优选地,所述压贴部包括两个压接突起,两个所述压接突起分别与所述夹持部的两个夹持臂相接并呈弧形,且所述压紧面由所述压接突起背向所述夹持部的表面构成。
[0009]优选地,两个所述压接突起分别朝远离所述连接臂的方向弯折,且两个所述压接突起的自由端分别突出于两个所述夹持臂的外侧面。
[0010]优选地,所述压紧面与所述夹持臂的内侧面之间具有圆弧面,且所述压紧面、圆弧面和夹持臂的内侧面平滑相接。
[0011]优选地,所述压紧面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夹持臂的横截面积的1.5倍。
[0012]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两个第一支撑突起,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突起分别与两个所述夹持臂相接,且在所述支撑部夹持到鼻小柱时,两个所述第一支撑突起分别支撑到两个鼻孔内的鼻翼软骨处。
[0013]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二支撑突起和第三支撑突起,所述第二支撑突起和第三支撑突起分别与两个所述夹持臂相接,所述第二支撑突起对应于唇裂术后缝合瘢痕所在的鼻孔,且所述第二支撑突起突出于所述夹持部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三支撑突起突出于所述夹持部的高度,并在所述支撑部夹持到所述鼻小柱时,所述第二支撑突起支撑到鼻翼软骨处,所述第三支撑突起的端部与鼻翼软骨之间间隔预设距离。
[0014]优选地,所述连接臂背向所述夹持臂的一侧设有便于拆装抓取的突起结构,且所述突起结构呈圆环状。
[0015]优选地,所述夹子主体由透明的塑胶材料通过压铸工艺一体加工制成。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与鼻小柱相适配的夹持部,由夹持部夹持以固定鼻小柱,从而维持鼻小柱的位置和形态,保证唇裂修复后的鼻外形,同时由支撑部支撑鼻尖促使压贴部压接到鼻孔与上唇相连位置,不仅起到限位夹持部的作用,防止夹持部错位或脱离,还可使得压紧面压贴在唇裂术后缝合瘢痕上,从而阻止皮肤向瘢痕处聚拢,这样能够有效抑制瘢痕的增生,提高愈合效果,避免瘢痕增生影响美观。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如图1所示,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该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可应用于医疗器械
,特别是在唇裂手术之后的缝合瘢痕的康复保养中。
[0022]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包括夹子主体1,该夹子主体1具体可由弹性材料(例如塑胶)构成,便于拆装,且能够有效提高夹子主体1在鼻部佩戴的舒适性,减轻唇裂患者的心里负担。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夹子主体1也可由内部硬质材料(例如硅胶),外部包裹弹性的医用材料(例如聚醚醚酮),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0023]具体地,上述夹子主体1包括与鼻小柱相适配的夹持部11、以及分别与夹持部11一体加工成型的支撑部12和压贴部13,支撑部12位于夹持部11的顶端,压贴部13位于夹持部11的底端,且压贴部13远离支撑部12的一侧形成有压紧面131。上述夹持部11与鼻小柱相适配,确保夹持部11能够可靠夹持到鼻小柱,从而固定鼻小柱的位置和形态,实现鼻小柱的固定功能。
[0024]结合图3所示,上述支撑部12在夹持部11夹持到鼻小柱时支撑到鼻尖处(具体支撑到鼻孔内的鼻翼软骨靠近鼻尖的位置),由于支撑部12、夹持部11和压贴部13一体,这样支
撑部12在鼻尖皮肤的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会迫使压贴部13压接到鼻孔与上唇相连位置,以阻止压贴部13窜动或脱离,同时使得压紧面131压贴在唇裂术后缝合瘢痕上,由此可阻止皮肤向瘢痕处聚拢。上述压紧面131的面积优选大于或等于鼻孔的最大横截面积的三分之一,确保压紧面131能够有效压接到唇裂术后缝合处,保证压贴效果。
[0025]上述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通过设置与鼻小柱相适配的夹持部11,由夹持部11夹持以固定鼻小柱,从而维持鼻小柱的位置和形态,保证唇裂修复后的鼻外形,同时由支撑部12支撑鼻尖促使压贴部13压接到鼻孔与上唇相连位置,不仅起到限位夹持部11的作用,防止夹持部11错位或脱离,还可使得压紧面131压贴在唇裂术后缝合瘢痕上,从而阻止皮肤向瘢痕处聚拢,这样能够有效抑制瘢痕的增生,提高愈合效果,避免瘢痕增生影响美观。
[002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夹子主体1包括两个夹持臂111、以及连接在两个夹持臂111之间并呈弧形的连接臂112,连接臂112与两个夹持臂111呈U字型分布,且夹子主体通过两个夹持臂111压贴到鼻小柱的两侧的方式夹持固定到鼻小柱,夹持部11由连接臂112和两个夹持臂111构成。该结构简单实用,既能减轻重量,又能够使得两个夹持臂111分别压贴到鼻小柱的两侧,从而定位鼻小柱,起到固定鼻小柱的作用,支撑部12的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其特征在于,包括夹子主体,所述夹子主体包括与鼻小柱相适配的夹持部、以及分别与所述夹持部一体加工成型的支撑部和压贴部,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夹持部的顶端,所述压贴部位于所述夹持部的底端,且所述压贴部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侧形成有压紧面;所述支撑部在所述夹持部夹持到鼻小柱时支撑到鼻尖处,并迫使所述压贴部压接到鼻孔与上唇相连位置,同时使得所述压紧面压贴在唇裂术后缝合瘢痕上并阻止皮肤向瘢痕处聚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子主体包括两个夹持臂、以及连接在两个夹持臂之间并呈弧形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与所述两个夹持臂呈U字型分布,且所述夹子主体通过两个所述夹持臂压贴到鼻小柱的两侧的方式夹持固定到所述鼻小柱,所述夹持部由所述连接臂和两个夹持臂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贴部包括两个压接突起,两个所述压接突起分别与所述夹持部的两个夹持臂相接并呈弧形,且所述压紧面由所述压接突起背向所述夹持部的表面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压接突起分别朝远离所述连接臂的方向弯折,且两个所述压接突起的自由端分别突出于两个所述夹持臂的外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唇裂术后鼻小柱固定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面与所述夹持臂的内侧面之间具有圆弧面,且所述压紧面、圆弧面和夹持臂的内侧面平滑相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冰吴敏黄汉尧罗宝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福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