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5528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以及传力部,传力部连接于后地板上横梁本体的端部,且用于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面连接;传力部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传力臂和第二传力臂;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第二传力臂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左右对应,在车身上下方向上,第一传力臂位于C柱的斜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后地板上横梁使C柱传力通道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传力通道相关联,再与整车的传力通道相贯通,可以有效提高整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NVH、后碰安全性能,提升驾驶体验。驶体验。驶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C环又叫声学环,是指后减震器处沿汽车车身左右方向,由两侧的侧围、顶盖横梁及后地板横梁所构成的环状结构。其中,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由于涉及的零件较多(包括后轮罩总成、后纵梁和后地板总成等),直接影响着车身骨架的刚度和模态。
[0003]现有技术中,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较为独立,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的传力结构,导致整车的安全碰撞、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态刚度及模态结果较差。目前采用增加各个钣金厚度的方式来提升上述性能目标,但是增加钣金厚度会导致成本重量增加,进一步造成整车NVH、扭转刚度等各性能方面较弱,影响驾驶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地板上横梁、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的刚度和模态差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地板上横梁,包括:
[0006]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以及
[0007]传力部,连接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的端部,且用于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面连接;所述传力部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传力臂和第二传力臂;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传力臂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左右对应;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传力臂位于C柱的斜下方。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力臂、所述第二传力臂均为条状结构;
[0009]所述第一传力臂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轮罩内板的第一贯通槽,使得所述第一传力臂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围成第一传力腔;
[0010]所述第二传力臂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轮罩内板的第二贯通槽,使得所述第二传力臂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围成第二传力腔。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力臂及所述第二传力臂均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0012]所述传力部还包括连接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第一传力臂、所述第二传力臂的第三传力臂,所述第三传力臂具有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连接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力臂连接的第二端以及与所述第二传力臂连接的第三端。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力臂为V型结构或U型结构或Y型结构。
[00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力臂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贯通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端的第三贯通槽,所述第三贯通槽的槽口朝向后地板,使得所述第三传力臂与所述后地板之间围成第三传力腔。
[00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地板的第四贯通槽,使得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后地板之间围成传力通道。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传力部。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传力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8]本技术提供的后地板上横梁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后地板上横梁,通过传力部连接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后轮罩内板,第一传力臂位于C柱的斜下方,第一传力臂可借助后轮罩内板或者后轮罩内板上的加强板与C柱相接,使得左右两侧的两个C柱通过该后地板上横梁形成第一个环状传力结构;第二传力臂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左右对应,使得后减震器安装结构、该后地板上横梁及C柱形成第二个环状传力结构。上述两个环状传力结构再通过D柱、后侧围、天窗等将力传递及分散,从而提升整车安全碰撞、NVH、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等性能。
[0019]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包括后轮罩内板、C柱、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后轮罩内板加强板以及上述的后地板上横梁;
[0020]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内板内侧;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上端与所述C柱上下对应,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传力臂相接。
[0021]本技术提供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后地板上横梁使C柱传力通道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的传力通道相关联,再与整车的传力通道相贯通,可以有效提高整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NVH、后碰安全性能,提升驾驶体验。
[002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
[0023]本技术提供的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提升车身骨架的刚度和模态,提升整车扭转刚度、减震器动刚度、NVH、后碰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上横梁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地板上横梁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中圆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C环下连接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后地板上横梁;11、后地板上横梁本体;111、第四贯通槽;12、传力部;121、第一传力臂;122、第二传力臂;123、第三传力臂;124、第一贯通槽;125、第二贯通槽;126、第三贯通槽;2、后轮罩内板;3、C柱;4、后减震器安装结构;41、后减震器安装加强板;42、后减震器安装座;5、后地板;6、后轮罩内板加强板;7、后轮罩外板;8、后地板纵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指出的是术语“前”、“后”、“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车辆自身的方位而言,其中,车辆头部代表“前”,车辆尾部代表“后”,车辆顶部代表“上”、车辆底部代表“下”、“内”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内的一侧,“外”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外的一侧。
[0033]另外,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限定的车身前后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所限定的车身左右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左右方向,所限定的车身上下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上下方向。
[0034]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以及传力部,连接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的端部,且用于与后轮罩内板的内侧面连接;所述传力部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传力臂和第二传力臂;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传力臂与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左右对应

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一传力臂位于C柱的斜下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臂、所述第二传力臂均为条状结构;所述第一传力臂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轮罩内板的第一贯通槽,使得所述第一传力臂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围成第一传力腔;所述第二传力臂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贯通且槽口朝向所述后轮罩内板的第二贯通槽,使得所述第二传力臂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围成第二传力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力臂及所述第二传力臂均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传力部还包括连接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与所述第一传力臂、所述第二传力臂的第三传力臂,所述第三传力臂具有与所述后地板上横梁本体连接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力臂连接的第二端以及与所述第二传力臂连接的第三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地板上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力臂为V...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文胜刘世根宗辉李海燕郭志伟张良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