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5501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可以让导丝实现双极电切功能,具体来说,是以芯杆为一极,电切段引出的第二电极为一极,如此设置,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自身即可形成电回路,高频电流不需要再流过人体的非电切部位,避免了单极电切容易造成的灼伤等意外电击事故,热损伤面积极小,避免了安全事故,减少了患者痛苦。此外,控制组件能够夹紧固定导丝本体,提高操作便捷性,便于导丝本体的进出以及旋转操作,避免因使用过程中得体液交互导致导丝本体过于润滑,操作性降低的情况出现。操作性降低的情况出现。操作性降低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

技术介绍

[0002]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在内镜下利用高频电切开刀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及胆总管末端部分切开的一种治疗技术。EST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且成功率也相对较高,因此现在EST手术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0003]然而,目前市面上尚无带切开功能的导丝,少数单极电切刀或者单极切开导丝,例如专利CN208822956U所公开的一种导丝切开刀,是以工作电极为一极,人体为一极,人体这一极是需要负极板来实现的,电流必须以很长的路径流过人体,这样的话,极其容易刺激患者的神经,会造成不必要的神经损伤,另外一方面,负极板易脱落,灼伤病人,此外,如果病患是具有金属置入或者心脏起搏器的,那么也无法对此类患者使用这种导丝切开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单极切开导丝可能造成的患者神经被刺激,患者被灼伤的技术问题,现提供一种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其包括导丝本体、电极组件以及控制组件,控制组件设于导丝本体上,导丝本体包括芯杆以及设置于芯杆前端的亲水头,芯杆外周涂覆亲水涂层;
[0006]电极组件包括套设固定在芯杆外侧且邻近亲水头的电切段,电切段引出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芯杆焊接固定,第二电极为自电切段引出并成线状涂覆在亲水涂层上的导电层;<br/>[0007]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导丝槽的握持卡条以及可滑动设置在导丝槽内的滑块,滑动滑块进而对穿过导丝槽内的导丝本体进行限位锁紧或者解除锁紧,导丝本体被限位锁紧后,转动握持卡条可带动导丝本体同步转动。
[0008]进一步的,电极组件还包括可拆卸地对接在芯杆后端的电极接引组件,电极接引组件包括一对电极导引头以及电极接头,每个电极导引头与一根导电线连接,两根导电线在电极接头处汇聚并通过电极接头将两根导电线分别与芯杆的后端与第二电极保持电性连接。
[0009]进一步的,滑块设置有导丝通道,导丝本体穿过导丝通道与电极接引组件对接。
[0010]进一步的,握持卡条在导丝槽后端设置有阻挡块,阻挡块的下端面与导丝通道的下端以及导丝槽的侧面限定导丝本体的穿过通道。
[0011]进一步的,握持卡条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一对凹槽与凸起结构。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可以让导丝实现双极电切功能,具体来说,是以芯杆为一极,电切段引出的第二电极为一极,如此设置,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自身即可形成电回路,高频电流不需要再流过人体的非电切部位,避免了单极电切容易造成的灼伤等意外电
击事故,热损伤面积极小,避免了安全事故,减少了患者痛苦。此外,控制组件能够夹紧固定导丝本体,提高操作便捷性,便于导丝本体的进出以及旋转操作,避免因使用过程中得体液交互导致导丝本体过于润滑,操作性降低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4]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主视示意图(不含电极接引组件);
[0015]图2是实施例提供的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使用状态主视图;
[0016]图3是本实施例的控制组件的立体状态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施例的控制组件锁紧导丝本体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实施例的控制组件解除对导丝本体的锁紧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方向和参照(例如,上、下、左、右、等等)可以仅用于帮助对附图中的特征的描述。因此,并非在限制性意义上采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且仅仅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形式来限定所请求保护的主题的范围。
[0020]参见图1以及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包括导丝本体100、电极组件200以及控制组件300,其中,导丝本体100包括由镍钛合金等具备导电以及形状记忆功能的硬质金属材料制成的芯杆102以及设置于芯杆102前端的亲水头101,所述芯杆102外侧涂覆有亲水涂层203,所述电极组件200包括套设并固定在芯杆102外侧的电切段201以及自所述电切段201引出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本实施例当中,电切段201暴露在芯杆102外侧且邻近所述亲水头101设置,接通高频电源之后,电切段201可以对目标病变组织进行切割和加热电凝,第一电极充当正极,而第二电极充当负极,第一电极与所述芯杆102焊接固定,而第二电极为呈线状涂覆在所述亲水涂层203外侧的导电层,所述第二电极一直延伸到所述芯杆102的后端,所述第二电极外侧还涂覆有绝缘亲水层,所述第二电极延伸至所述芯杆102的另一端,所述电极组件200还包括可拆卸地对接在芯杆102后端的电极接引组件400,所述电极接引组件包括一对电极导引头402,每个电极导引头402与一根导电线连接,两根导电线最终在电极接头401上汇聚,当电极接引组件400与导丝本体100连接好之后,电极接头401将两根导电线分别与芯杆的后端以及第二电极保持电性连接。
[0021]参见图2

5,由于EST手术通常是需要进入十二指肠乳头附近或者是胆管内,非血管腔道导丝也是经由内窥镜的钳道孔,跟随内窥镜进入人体腔道,因此通常直径较细,在手术过程中,难免需要进行前进后退或者旋转的操作,较细的导丝显然不便于术者进行这些操作。本实施例提供的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考虑到这一问题,增加了控制组件300。通过在芯杆102后端、电极接引组件400前端之间设置的控制组件300,通过控制组件300,术者可方便地操作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完成前进、后退、定位以及旋转的动作。
[0022]具体而言,参见图2以及图3,本实施例的控制组件300包括握持卡条302,握持卡条302上设置有导丝槽303,导丝槽303可滑动的设置有滑块301,滑块301设置有导丝通道,导
丝本体100可穿过该导丝通道与电极接引组件400进行对接。其中导丝通道的下端面一部分呈倾斜状,对应设置的,握持卡条302在导丝槽303的后端还设置有阻挡块3021,阻挡块3021的下端面与导丝通道的下端面以及导丝槽303的侧面共同限定了导丝本体100的穿过通道。
[0023]参加图4和图5,滑块301的下端可滑动地设置在导丝槽303内,当滑块301朝向亲水头101的方向滑动时,滑块301下端面逐渐与握持卡条302的下端面远离,二者的间隙拉大,导丝本体100可进行前后滑动以调整位置,当位置调整完毕,再将滑块301朝向握持卡条302的位置进行滑动,滑块301下端面逐渐与握持卡条302的下端面逐步靠近,二者的间隙被缩小,导丝本体100从而被压紧固定。此时,如需转动导丝本体100,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其特征在于,包括:导丝本体、电极组件以及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设于导丝本体上,所述导丝本体包括芯杆以及设置于所述芯杆前端的亲水头,所述芯杆外周涂覆亲水涂层;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套设固定在所述芯杆外侧且邻近所述亲水头的电切段,所述电切段引出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芯杆焊接固定,所述第二电极为自所述电切段引出并成线状涂覆在所述亲水涂层上的导电层;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导丝槽的握持卡条以及可滑动设置在所述导丝槽内的滑块,滑动所述滑块进而对穿过导丝槽内的导丝本体进行限位锁紧或者解除锁紧,所述导丝本体被限位锁紧后,转动所述握持卡条可带动所述导丝本体同步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极非血管腔道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梦蛟吴顾俊庄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唯德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