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4610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06 0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包括复合填料模块、生物膜净化模块和曝气模块,复合填料模块、生物膜净化模块和曝气模块自上至下组合连接在一起,复合填料模块包括框架及填料A,生物膜净化模块包括支撑架、支撑条及填料B,曝气模块包括曝气管及曝气机。该复合净化装置突破了单一技术污染物去除效率低、受季节性影响大等缺陷,将曝气、生物膜技术集合为一体,不仅起到污染物拦截的作用,而且能有效得吸收富集污染物并进行转化降解,提高净化效率,增加水体水生生物量,为生物栖息提供场所,具有集成程度高、容积负荷高、适应能力强、施工方便、运行管理简单的特点。运行管理简单的特点。运行管理简单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体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使部分污染源无法彻底实施截流和纳入市政管网,污水通过支流、沟渠等排入湖泊、水库、干流河道,引发水体缺氧、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需加强对河道支流、沟渠的污染治理。
[0003]目前支流、沟渠污染治理客观存在的问题有:1、河槽沟槽狭窄、环境容量低,自净能力差;2、多分布小城镇或者农村地区,周边多为农田,存在农村生活污水点源和农业面源复合型污染,周边一般难提供污水异位治理的场地且水、气、电的配套不全。
[0004]现有的河道治理技术常用基底改良及沉水植物恢复、微生物菌剂、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等方式。基底改良及沉水植物恢复可以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但抗水质冲击负荷低,在河道水体透明度不足的条件,处理效率受限;微生物菌剂通过投加具有特殊功能的优势菌种和自然菌群协同作用,见效快,但存在环境安全问题;生态浮岛根部吸收能力有限,且受季节性影响大,冬季处理效果基本停滞;人工湿地处理效率高,但需较大占地。
[0005]基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该模块实现河道污染物的原位治理,集成程度高、容积负荷高、适应能力强、施工方便、运行管理简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遇到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包括复合填料模块、生物膜净化模块和曝气模块,所述复合填料模块、生物膜净化模块和曝气模块自上至下依次组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复合填料模块、生物膜净化模块均安装在河道水面以下;所述曝气模块包括曝气管以及曝气机,所述曝气机通过管路与曝气管连接。
[0009]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案中,所述复合填料模块包括框架和填料A,所述框架为镂空状结构,所述填料A填充在框架内。
[0010]进一步的,上述方案中,所述框架包括外框架和内框架,所述外框架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所述外框架的内部至少设有一个内框架。
[0011]进一步的,上述方案中,所述填料A的初始孔隙率为35%~50%。
[001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案中,所述生物膜净化模块的外形长、宽尺寸与复合填料模块的外形长、宽尺寸一致。
[0013]进一步的,上述方案中,所述生物膜净化模块包括支撑架、支撑条和填料B,所述支撑架的内部纵向分层布置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等间距布置,填料B固定在每根所述支撑条
上。
[0014]在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方案中,所述曝气模块的曝气方式为连续曝气或间歇曝气或脉冲曝气。
[0015]进一步的,上述方案中,所述曝气管的布置形式为全域布置或分散布置,所述曝气机外接市电或采用新能源电源进行供电。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该复合净化装置对水体污染物的净化过程是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该装置克服了单一处理技术处理效率低、受季节性波动大等缺陷,将曝气、生物膜技术集合为一体,不仅起到污染物拦截的作用,而且能有效得吸收富集污染物并进行转化降解,提高净化效率,并能增加水体水生生物量,为生物栖息提供场所,实现河道水体的持续自净。
[0018]复合净化装置的生物膜净化模块,对水体中的悬浮物具有良好的阻留、过滤、沉淀净化作用,载体上生长的大量微生物。在纵向上,构成了一个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多个营养级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在横向上,沿着水体流动方向合理设置间歇曝气,构成了一个悬浮好氧型、附着好氧型、附着兼氧型、附着厌氧型的多种不同活动能力、呼吸类型、营养类型的微生物系统。该模块是污染物分解、转化的功能主体,水体微生物系统与水生动植物共同形成复杂生态链,对水体中污染物质具有快速、高效的净化效果。
[0019]复合净化模块的集成程度高、适应能力强,可以根据水体水质情况、净化要求对单个复合净化装置的曝气模块的曝气管密度、生物膜净化模块和复合填料模块的生物载体密度进行随机增减,也可以对复合净化装置的布置密度进行调整。此外,还可以根据河道水深的不同,对单个复合净化装置的复合填料模块、生物膜净化模块和曝气模块进行纵向自由组合,适应不同水深的河道治理需求。
附图说明
[0020]参照附图来说明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应当了解,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指代相同的部件。其中:
[0021]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中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中填料A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中生物膜净化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中生物膜净化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中曝气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8]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
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0]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包括复合填料模块1、生物膜净化模块2和曝气模块3,复合填料模块1、生物膜净化模块2和曝气模块3自上至下依次组合连接在一起。其中,复合填料模块1、生物膜净化模块2均安装在河道水面以下,对水中的环境进行复合净化。
[0031]具体的,请参阅图2和图3,复合填料模块1包括框架11和填料A12,框架11为镂空状结构,填料A12填充在框架11内,通过镂空状结构将填料A12包绕在内部,并且还可以对流过的河道水源进行净化。
[0032]框架11包括外框架13和内框架14,外框架13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外框架13的内部至少设有一个内框架14。在实施时,外框架13内部均匀分成一个或多个六面体内框架,外框架13、内框架14的四周、底部及顶部均匀开孔或开槽,构成镂空结构,孔径或槽长、宽略小于填料A12的尺寸。
[0033]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填料A12的初始孔隙率为35%~50%,用于满足对水源的净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复合填料模块(1)、生物膜净化模块(2)和曝气模块(3),所述复合填料模块(1)、生物膜净化模块(2)和曝气模块(3)自上至下依次组合连接在一起;所述复合填料模块(1)、生物膜净化模块(2)均安装在河道水面以下;所述曝气模块(3)包括曝气管(31)以及曝气机(32),所述曝气机(32)通过管路与曝气管(31)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填料模块(1)包括框架(11)和填料A(12),所述框架(11)为镂空状结构,所述填料A(12)填充在框架(11)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的浸没式复合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1)包括外框架(13)和内框架(14),所述外框架(13)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结构,所述外框架(13)的内部至少设有一个内框架(14)。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治理的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坚平何曼妮武亚南李佳白倩倩张雅郝洋金易伟曹爱新袁晓龙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泷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