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43099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30 09:51
一种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本体、控制极和信号传输模块,信号传输模块贯穿并列设置的断路器本体和控制极,使控制极与断路器本体通过信号传输模块进行信号传输,断路器本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信号传输模块包括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在接线端或紧邻接线端的断路器本体一侧开设第一插槽,第一传输模块装配于第一插槽内并与第一接线端子弹性连接取电,在接线端或紧邻接线端的断路器本体一侧开设第二插槽,第二传输模块装配于第二插槽内并与第二接线端子弹性连接取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第一传输模块、第二传输模块既实现信号传输,又使控制极从断路器本体取电,避免使用导线,具备拆装便利、占据空间小的优点。占据空间小的优点。占据空间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断路器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技术介绍

[0002]断路器可以用于不频繁的开断与接通配电线路,对配电线路及设备进行过载和短路保护,当配电线路或设备发生严重的过载或者短路等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路,现有的断路器通常具有自动重合闸功能,即在断路器投入正常运行后因外部线路故障致跳闸后,经短暂延时后再自动重合一次,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0003]目前市场上的自动重合闸小型断路器,其控制极的控制线路板采用导线取电,对于多极断路器而言,其导线数目较多且较长,不仅占据空间大、容易断而且接线复杂,为设计和生产都带来了困扰,而且对产品的生产合格率以及使用可靠性带来不小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断路器。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本体、控制极和信号传输模块,所述断路器本体与控制极并列设置,信号传输模块贯穿断路器本体和控制极,使控制极与断路器本体通过信号传输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包括断路器本体、控制极(2)和信号传输模块,所述断路器本体与控制极(2)并列设置,信号传输模块贯穿断路器本体和控制极(2),使控制极(2)与断路器本体通过信号传输模块进行信号传输,所述断路器本体的一端作为接线端至少设有一对第一接线端子(11)和第二接线端子(12),信号传输模块包括第一传输模块(31)和第二传输模块(32),其特征在于:在接线端或紧邻接线端的断路器本体一侧开设有第一插槽,第一传输模块(31)装配于第一插槽内并通过设置于第一插槽内的第一弹性导电件(41)与第一接线端子(11)弹性连接取电,在接线端或紧邻接线端的断路器本体一侧开设有第二插槽,第二传输模块(32)装配于第二插槽内并通过延伸至第二插槽内的第二弹性导电件(42)与第二接线端子(12)弹性连接取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位于紧邻第一接线端子(11)的断路器本体一侧,第二插槽位于第一接线端子(11)与第二接线端子(1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与接线端相对的断路器本体一端作为操作端设有用于驱动断路器分合闸的操作件,断路器本体的另一端作为接线端设有至少一对并排的第一接线插口(103)和第二接线插口(104),第一接线端子(11)和第二接线端子(12)分别对应装配于第一接线插口(103)和第二接线插口(104)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本体还包括操作机构(14)、触头机构(15)、灭弧室(16)和过载保护机构(18),所述操作机构(14)与操作件联动,灭弧室(16)位于靠近接线端的一侧,触头机构(15)设置于操作机构(14)与灭弧室(16)之间,过载保护机构(18)沿着灭弧室(16)的一侧设置,第一插槽位于紧邻第一接线端子(11)的断路器本体一侧并与连接在第一接线端子(11)和过载保护机构(18)之间的导电板(19)相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第二插槽均为开口槽,第一传输模块(31)滑动插接于第一插槽内,或第一传输模块(31)与第一插槽插拔限位,第二传输模块(32)滑动插接于第二插槽内,或第二传输模块(32)与第二插槽插拔限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极(2)包括控制线路板(21),第一传输模块(31)、第二传输模块(32)分别与控制线路板(21)插接配合以进行信号传输。7.根据权利要求2

6任一项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断路器本体包括至少两个并列的断路器极(1),每个断路器极(1)包括相极壳体(10),每个相极壳体(10)的一端均设有用于驱动断路器分合闸的操作件,另一端均设置有一对第一接线端子(11)和第二接线端子(12),所述断路器极(1)的操作件联动,控制极(2)包括控制极壳体(20),所有相极壳体(10)与控制极壳体(20)的同一侧分别开设有第一缺口(101),由所有第一缺口(101)连通形成第一插槽,所有相极壳体(10)与控制极壳体(20)的同一端分别开设有第二缺口(102),由所有第二缺口(102)连通形成第二插槽。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安卢科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